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谢姚刚 《重庆经济》2004,(9):28-29,27
目前理论界普遍持有一个观点,认为发达国家所制定的环境保护政策普遍较发展中国家严格,这会导致污染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避难所”。有的学者简单将其绝对化,并由此提出了错误的政策建议,认为应当针对污染产业转移制定特殊的环境保护政策(由于WTO规则的限制不可能给予外资企业对其不利的差别待遇,所以这些政策又必须具有无歧视性)进行防范。本文拟就此观点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从外商直接投资看江苏制造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华 《特区经济》2005,(10):65-66
一、国际产业转移与江苏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国际产业转移大多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是从技术领先国家向其他国家扩散。从20世纪70至8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大多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技术优势是导致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一国拥有领先的技术是别国产业进入改国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3.
产业再转移是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越是具备与发达国家相似技术构成的重合产业,发达国家越有可能向该国或地区转移该类产业的资本和技术。基于这种观点,本文认为中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中,重合产业在发达区域可能作为移出产业存在,而在欠发达区域重合产业则可能是作为移入产业而存在。因此,东部外资产业西移的目标产业选择将集中在易于形成集聚的产业,包括服务产业和地方特色资源加工业等。  相似文献   

4.
国际产业转移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国际产业转移,作为当代和今后国际经济关系演进的长期趋势,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战略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几乎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不能不考虑是否利用、如何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来完成本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升级,从而不断促进本国经济增长。本文以东亚为例,主要探讨发展中国家能否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来实现本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一、战后的梯形产业技移和升级模式1、梯形产业转移模式。梯形产业转移和升级模式是指发达国家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已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出口贸易过程中碳排放情况及其影响;发展中国家因发达国家污染产业转移,是否导致碳泄漏和碳出口增加,最终沦为"碳污染天堂"两个问题对国外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出口贸易与碳排放进行了结论性评述。  相似文献   

6.
在即将加入WTO之际,面对一个全球性的竞争激烈的市场,如何解决国有企业的低效率这一世纪难题呢?本文从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出发,借鉴地他国产业重组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有企业产业重组之路,从而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说明:企业所栖身的产业进入衰退期后,必须进行产业转型,或将资源要素从衰退产业中转移到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产业中去。产业重组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分为两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产业重组,可以整理为三个典型的模式:渐进模式;改制模式;规制模式。另一是发展中国家国有企业的产业重组。我国国有企业产业重组的思路是:竞争性产业权变重组;提高公益性产业的绩效;进入战略性产业。  相似文献   

7.
国际产业转移规律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的结果。在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产业转移的阶段是从加工贸易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国际产业转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一是第三产业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第二是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跳跃性;第三是生产外包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第四是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产业供给链整体搬迁趋势;第五是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逐步演变为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中一个显现象是一些产业从部分发达国家向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又随着接受产业转移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程,部分产业再次转移到其它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此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在这个浪新中,顺应趋势、抓住机遇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后起之秀,如亚洲“四小龙”等。  相似文献   

9.
廖东根 《老区建设》2008,(23):23-25
当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产业转移浪潮正在世界范围内此起彼伏,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燎原之势,据专家预测,仅“珠三角”地区从2005年至2010年,将有5000亿元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就使中西部地区面临着通过吸纳沿海生产要素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上讲,WTO规则对所有的成员是一视同仁的。但实际上,对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经济规模不同的成员,WTO规则的具体执行却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作者从发展中国家自立型产业成长的角度具体分析了WTO规则对落后国家的限制以及这种限制的影响。研究的基本发现是:在WTO规则下,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难以发展起自立型产业及产业体系,现有的产业也很容易被转型或替代,并演变成为发达国家产业国际扩展或转移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从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到面临产业升级的小微企业,都在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速度和效率问题所困扰,无一不想探索到一条"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捷径出来。从1985年3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我国创意产业中的国际分工,并与典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我国创意产业的出口贸易总额及比重占据世界第一,远远超过了所研究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我国创意商品贸易的比较优势与国际竞争力也远远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是,更进一步的分析揭示我国创意商品的出口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低创意...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区域综合比较成本和效率所存在的差异,软件服务外包也经历着由发达国家的在岸发包、离岸发包,到国外企业向中国一线城市发包、向二线城市发包等一系列产业转移过程。本文分析了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的动因、效应和优势,论述了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从政府、行业、企业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下和成本因素、比较优势的作用下,开始实施产业转移,把他们的科学投术延伸到广泛的发展领域,尤其是高科技衍生的加工型、装配型、服务型等高新技术产业,转向成本低的东亚、东南亚和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这次大的产业转移给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机遇面前,谁先抓住了,谁就抢到了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外资进入我国。外资的进入一方面缓解了我国经济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伴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大量的污染产业也转移到国内。本文在肯定外商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视角重点分析了污染产业跨国转移的原因以及对我国贸易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减少污染产业转移我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产业转移不仅是世界上发达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中国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正在加剧进行。本文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内涵界定、演进历程、主要领域、手段途径等方面进行文献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外部性理论发展经历了马歇尔的"外部经济",庇古的"庇古税"和科斯的"科斯定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被称之为外部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三块里程碑。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与外部性相互作用,文章从产业集聚后产生的外部性对于城市化的影响这一独特视角来做实证研究。最后确定不同的产业集聚的外部性对于城市化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过去十余年间全球制造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假设1995~2009年制造业重心未从发达国家转移至中国,在满足同等量最终需求的前提下,全球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幅将显著下降。其中,CO2排放量增幅将从67亿吨降至41亿吨;CH4排放量增幅将从3.4亿吨降至2.7亿吨;N2O排放量增幅将从1557万吨降至1156万吨。通过模拟测算制造业从中国进一步转移至南亚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知,该转移将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年度增排CO2约8.8亿吨,CH4约450万吨,N2O约21万吨。这是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普遍有较低的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使用比率。而在现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生产者责任制度下,这部分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均需由发展中国家承担。鉴于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多由跨国公司主导,且相关经济利益均由发达国家获取,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更多承担这部分额外排放的减排责任,通过技术转移、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投资等手段,使得从事制造业生产特别是低端制造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应用更高能效、更低碳的生产技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控制气候变暖效应,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汇率、经济增长与流动性过剩——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杰 《开放导报》2007,(6):34-4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三十年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化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创造了一种不稳定的双赢模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均在全球产业转移中获得了要素生产力递增的收益。要素生产率递增可能使采取固定汇率的货币经历从高估到低估的转变,全球产业转移支持了发展中国家广泛而持续地保持这一优势,并以经常性项目和资本项目间跨国补偿机制实现了全球经济不稳定的平衡,也创造了全球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20.
全球制造业重心转移的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十余年间全球制造业重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假设1995~2009年制造业重心未从发达国家转移至中国,在满足同等量最终需求的前提下,全球生产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幅将显著下降。其中,CO2排放量增幅将从67亿吨降至41亿吨;CH4排放量增幅将从3.4亿吨降至2.7亿吨;N2O排放量增幅将从1557万吨降至1156万吨。通过模拟测算制造业从中国进一步转移至南亚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可知,该转移将使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增加,年度增排CO2约8.8亿吨,CH4约450万吨,N2O约21万吨。这是由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南亚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普遍有较低的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使用比率。而在现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生产者责任制度下,这部分额外的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均需由发展中国家承担。鉴于制造业重心的转移多由跨国公司主导,且相关经济利益均由发达国家获取,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更多承担这部分额外排放的减排责任,通过技术转移、扩大在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投资等手段,使得从事制造业生产特别是低端制造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应用更高能效、更低碳的生产技术,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速,控制气候变暖效应,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