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文明的兴起推动着科技观的理论变革,促使着生态科技观的形成。尽管在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和解决中,对科技的作用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毋庸置疑的是生态危机的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建设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生态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速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为顺利实现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生产发展,注重生活富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启示深刻。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利于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文明发展多样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建设对策主要包括:加快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加大污染防治和人居环境改善力度以及树立共建生态文明的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观是在对人类中心论及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过程中逐渐成熟的,它的根本点就是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目前主要有三种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和谐、人与自然的社会性和谐。从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理分析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本质特征都是一致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生态文明观能帮助人们科学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外延。寻找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背景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正一、生态文明与鄱阳湖城市群生态文明关注人与人关系,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生态城市群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结构合理、布局科学、环境优美、服务功能较强的城镇体系。生态城市群成为鄱阳湖经济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它有利于鄱阳湖经济区生态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打造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有利于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是我们党发展理念的理论升华。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生态文明。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生态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生态文明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和谐必须以维护人类经济利益为前提。生态文明的建设不能离开人类经济的发展,而人类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必须实行人的生态化转向。具体我们可以从硬约束和软约束两方面着手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解读,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实现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当前开展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引导作用。因此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当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实际思想状况进行开展,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这一目标。本文从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题出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要论点,对当前大学生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如何具体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具世界性的理论成果,中国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生态文明建设的学理观点从生态学观点、伦理学观点、经济学观点和哲学观点来梳理,分别体现为生态系统的价值关系着可持续发展、健康的生态环境与系统需要相适应的生态伦理、需要多种政策手段来解决生态问题、朴素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生态整体的和谐。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不断创新突破、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仍需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话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涉及环境保护,目前已经深入到环境与经济融合、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生态文明进步等更深层次的领域。因此,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仍然必要。  相似文献   

10.
刘敏 《改革与开放》2016,(3):99-100
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认真了解关于生态伦理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借鉴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智慧,有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自然观与发展观,更新发展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变生活方式,实施“绿色、环保”的消费观,进一步加强整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特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指出其理论价值在于: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而其实践价值在于: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形成新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形成合理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推动技术革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话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庆正面临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而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就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抓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就必须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本质,高度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把握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是后工业社会诞生的,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护人与生态和谐的思想、观念、理论和行为模式。建设生态文明要加大环境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农村环境立法的力度;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和强有力的监管与奖惩机制;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全新的文明,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而达到的一种全新的文明建设形式,更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本文通过对公民生态文明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是一种致力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是以人类为中心价值取向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文化,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形成有赖于生态文化建设的推进,缺乏生态文化的支撑,生态也就难以成为一种文明.文章以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的新精神、新要求,对建设西藏特色的生态文化、推进西藏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建设途径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后期以来,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的和解,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发展。纵观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想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转变观念至关重要,生态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在对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中,除了必须的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广义的科学探讨外,还必须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从观念到行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生态文明的基本形态,生态经济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的基本宗旨在于倡导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之间融合共处的状态,提倡全面发展,构建良性循环且持续发展繁荣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一直贯穿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及始终。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青海位居中国西部,地处三江之源,是我国生态生命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从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尝试提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路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研江西科普教育现状,探析其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分析江西科普媒介的影响,建议借助省鸟白鹤保护的宣传契机,以有内容、有目标、有方向的科普教育,引导全省学生及家长对江西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积极关注,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这有利于树立江西生态文明品牌,推动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江西在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更高层次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进而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中国未来的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生态理性是现代人在认识、完善自身与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约束和指导自我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它与生态哲学、生态文明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联,生态理性是引导生态哲学构建的思维范式先导,生态哲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能推动生态理性与生态哲学的更好完善。在新时期,探寻生态理性的实践路径,对于我们发展生态哲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