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 政企要分开,政府不应该随意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改革中早已成为老生常谈。客观地讲,有关各方在政企分开上的确也下了不少工夫,比如,1988年的"企业法",1992年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条例",都规定了十几条企业的"自主权",要求政府在这些方面不要干预企业。1988年前后,全国不少地区还搞过一批批"无上级企业"的试点,也是为了实现政企分开……但是时至今日,至少对国有企业和"大集体"企业而言,政府和企业还远远没有分开,原因何在?关健在于决定政企关系的产权制度产权关系。在国有制的产权制度企业制度下,政企根本  相似文献   

2.
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将在“十五”期间全面推进港口体制改革,“港口下放、政企分开”是这次改革的核心思想。“港口下放”,对双重领导港口要进一步下放到港口所在城市;“政企分开”,将目前政企合一的港务管理局中的政府职能分离出来,组建港口管理局,对本地区港口行使行业管理职能,港口的企业部分管理重组为港口集团,独立运作。  相似文献   

3.
当前,各级政府都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其中以上海、深圳、浙江等地的试点较为典型。这些地方政府根据政企职责分开、国有资本的管理与经营职能分开、国家终极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的原则,以理顺产权关系为主线,逐步形成了“三层次”的国有资本管理模式。以深圳为例,第一层次为国有资本管理委员会,负责宏观政策的制定与重大事项的决策:第:二层次是各级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相似文献   

4.
政企不分有人把它归罪于国有制,认为只要是国有企业就实现不了政企职责分开,国有制就是搞不好,甚至公然断言不但国内,连外国的国有企业也都是亏损的。事实并非如此,法国的国有企业有不少经济效益是不错的,新加  相似文献   

5.
关于国有控股公司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斌 《广西经贸》2000,(9):23-2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不断推进,在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设立国有控股公司作为国有资本的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已成为国有资产管理营运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国有控股公司对于政府是国有资产的经营,对于企业是所有代表,国有控股公司是“政企分开”的切入点,“政资分开”的具体实现形式。作为国有资本的投资主体和运营主体,国有控股公司必须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相似文献   

6.
何源明 《中国经贸》2009,(18):104-104
2007年1月29日中国邮政成立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中国邮政实行“政企分开,监管独立”,告别“政企合一”体制模式。在邮政企业改革中,邮政企业文化建设仍然比较落后。本文从邮政企业文化功能和现状来分析出发,为中国邮政企业文化建设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正>一、民营化:深化国企改革的突破口 调整和完善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实质上是对国民经济实施民营化改革,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民营化改革,总体采用两种模式。 模式之一,指国家通过允许、鼓励、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整个经济中的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在结构上发生增减变化。换言之,以大量非国有资本的增量投入来间接实现国有经济比重的相对下降。其特点是民营化以不触动国有制为前提。这一模式是70年代末至如年代中期我国民营化改革的主渠道。 模式之二,指在重新界定政府职能的前提下,通过实施“抓大放小”战略来实现国有资本的流动与重组,进而对国有经济存量实施有步骤、有计划的民营化改革。现象上看,这种民营化改革一方面会使国有经济比重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在一定范围内还会使部分国有企业的国有制性质发生转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引起部分国有资本数量的绝对减少,因此又可称为国有企业民营化。  相似文献   

8.
如何真正实现政企分离。 这个问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就已提出了。 政企分开虽然提得很早,但改革已将近20年,我们国有企业的分配体制、人事体制、产供销体制、投融资体制等都有很大变化,唯独政企分离举步维艰,基本没什么变化。 为什么政企分离这么难?因为政企分离涉及到了两方面的根本制度。  相似文献   

9.
一、怎样理解政企分开关于政企分开的涵义,理论界有多种观点。有的认为政企分开应是国家所有者职能与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分开;有的认为,政企分离的宏观内涵是政府的行政权与所有权分离,即从宏观上说,就是政府行使国家行政权方面的职能和代表全民行使所有权方面的职能分...  相似文献   

10.
《产权导刊》2023,(3):45-47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要求“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方面提到,要从以往的“管资产”转向“以管资本为主”,同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期形成运转自如、进退灵活、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完全相容的国有资本配置运营新局面,更好地实现国有资本在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12.
艾冰 《中国经贸》2023,(14):1-3
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服务国资央企改革发展大局中彰显了独特价值,为化解风险、维护稳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国有资本运营路径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国有”决定政治使命;“资本运营”体现功能定位;“公司”体现企业属性。与传统国企相比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承担着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优化国有资产布局以及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的重要使命。因此,充分认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风险管理机制,用风险防控,助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们认为,要实现广义上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也即全社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解放思想,政企分开、建立资本运营体系是前提;激活民间投资、大力发展各种非国有经济是必要条件;但关键是要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具体来说,应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措施。(一)构建国有资本运营体系,确立国有资本运作的权力主体和责任主体,为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创造前提条件国有企业要实现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改造,必须首先解决由谁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显然政府不能继续以国有资本出资人的身份出现,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国有资本运…  相似文献   

14.
又值一年两会时,今年两会尤为注重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深化改革重点在于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李克强总理在其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是“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  相似文献   

15.
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产业。中国铁路政企合一的模式,严重影响着铁路职能的正确行使和行业的公平竞争与良性发展。本文着重论述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在政企分开、市场准入、公司重构、融资机制等方面改革的着力点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到201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并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现在主要分歧并不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性,而是国企的改革方向和途径。国企改革一直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随着国企规模越来越大,国有资本越来越雄厚,中国社会对国企改革的方向、巨额国有资本的使用都产生了新的认识,社会分歧也越来越大,质疑"国企利益集团阻碍改革"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国企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推进政资分开和政企分开。它们现在只是  相似文献   

18.
地市基层外贸体制,经过几年的改革,尤其是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在硬化财务约束、打破统收统支吃中央财政“大锅饭”的局面、外贸出口创汇等方面出现了明显转机,摸索了不少经验,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总括起来,比较突出的矛盾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政企不分与企业自主经营的矛盾。我国五十年代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政企合一的全民所有制外贸机构,是计划经济产物。改革开放以来,地市基层外贸虽然对政企分开进行了某些尝试,但  相似文献   

19.
正在政企分开、特许经营的改革大背景下,公共服务产品的市场化供给将是大势所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国有资本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2013年年底,上海国资改革20条强调,将探索建立符合上海特点,特许经营、定价机制与政府财政投入相  相似文献   

20.
由于没有目标和时间表,28年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了“游击战”和“马拉松”。产权改革将国有企业改革引入“误区”;减员增效将国有企业改革引入“雷区”;健全治理结构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却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盲区”。本文认为,只有将“政企分离”作为突破口,在企业内部狠抓治理结构建设,在企业外部营造公平竞争氛围,才能使压力转化为动力,迫使国有企业改变经营方式,成长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