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然而,近几年体育课损伤率有上升趋势。其原因既有教师准备不足、指导不力的问题,又有学生缺乏安全意识、锻练不够的问题。有效降低体育课的运动损伤率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王保亮 《魅力中国》2010,(14):240-240
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怎样才能把课上得更好些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在备课上下功夫。教师首先在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和掌握有关教材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整体能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设计体育课,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就能备好一节体育课。因此体育教师备课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体育课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体育教学、训练原理等规律,将运动心理学原理与体育课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变化特点的掌握,根据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时的心理活动规律,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减少教学的盲日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段炼 《魅力中国》2013,(5):297-297
经调查显示,现在的孩子体重增加很快,体质下降很快,这就对体育课尤其是初中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目的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于是,学校体育教学如何能够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适应社会的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寻找改进方法,为基层中学体育教师提高体育课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建勋 《魅力中国》2010,(3):144-144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耍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莹德 《魅力中国》2014,(14):238-238
近几年来,体育课的成绩已被纳入中考里,其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利用中考来推进体育课程,另一方面是提高学生体质。相关教育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时刻培养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加强初中学生的体育课训练,不断增强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不仅能够使体育活动变得活跃起来,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其变得越来越健康,进一步使学生的体育成绩得到提高,体育课程教育者的教学效率也相对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学生往往只按照教师提出的练习方法和手段按部就班的进行练习,学生普遍认为体育课只是身体的锻炼和素质的提高,不需要提问、质疑、思考,因此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产生.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体现身体练习与思维活.  相似文献   

8.
李建勋 《魅力中国》2010,(7):144-144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耍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严格执行,尤其要抓好课堂常规建设。抓好课中常规,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增强体质,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的科学研究方法对淄博市区高中生(实验中学、淄博一中、淄博二中抽取的900名学生)的体育课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高中生的体育课现状:学校不够重视体育课,体育教师没有落实新课标,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学生的体育意识薄弱。对此提出建议:加强学校体育课程管理,落实新课标,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体育基础理论的研究,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上好体育课,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愉悦地参加体育学习,促进高中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猛 《魅力中国》2013,(10):317-317
按照国家对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就是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以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于是,学校体育教学如何能够推动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适应社会的发展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寻找改进方法,为基层中学体育教师提高体育课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王泽明 《魅力中国》2010,(17):305-305
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的质量是,怎样才能上好一堂体育课呢?我认为首先应当在备课上下功夫,努力做到三备,既备教材,备学生,备场地以及集体备课。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理解和熟悉教学大纲和掌握有关教材的的“三基”,然后根据学生的整体体育能力、体质基础、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思想品德设计好因地制宜、新颖和利于授课的环境,再加上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新的世纪,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结构等方面将发生历史性的变革,这是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作为新世纪的体育教师,我们必须主动适应现代教育的各种要求.体育课作为向学生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发展体育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一种基本形式,其教学的形式与方法也同样不再具有唯一性,因此改革体育课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体育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4.
肖大发 《魅力中国》2010,(10):189-189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正在与国际接轨,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学思想理念,在认识和理解上,会发生很大变化,产生很大的疑惑和出现理解的误区,需要我们去重新适应和理解。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传举 《魅力中国》2013,(32):276-276
许多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的确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体育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学方针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建设合格人才的具体表现。所以,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和上好一节课。研究、探讨、努力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李传举 《魅力中国》2013,(29):265-265
许多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的确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如何解决学生的厌学体育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质量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教学方针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贯彻教学方针,培养建设合格人才的具体表现。所以,学生对体育课兴趣和上好一节课。研究、探讨、努力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高中女生体育课中增设健美操教学内容,来探讨健美操活动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健美操活动可有效地提高高中女生的身体素质.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能力亦有良好的影响,高中女生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赵捷 《西部大开发》2010,(8):101-101
新的体育课标准明确指出:“在体育课上,要使学生身体能力与运动技术在这种系列的快乐活动中更能得到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激情、个性、特长更能得到释放、张扬和培养,从而进发出更多的灵感与创新,并能自觉或不自觉的将其活力与激情迁移到学习和生活领域——给生命以活力,给生活以动力”。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在体育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成为除了与其固有的身体素质以外,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体育成绩好坏的主要因素。本文以长期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趣味性教学在中学体育课中应用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中学体育课趣味性教学的基础、原则、途径与方法,以期提高在教学上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从体育课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了体育_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和地位,探讨了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陕西某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了大学体育课程分项教学模式对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认为分项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体育参与人数和学生体育行为指标。建议高校今后应进一步发展完善体育课分项教学模式,创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