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斯大林是继列宁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二代领导人,其对苏联和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是随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形成的,也可以反过来说随着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逐渐嬗变而影响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其偏离了正确的轨道。伴随着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嬗变,苏联匆匆结束了新经济政策,逐步走向了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政策体制,其社会主义模式也日益僵化。虽然取得的成就是不能抹灭的,但斯大林模式给苏联人民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对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及嬗变过程进行探析,有助于我们找出隐藏在其中的深层次原因,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斯大林模式又称为苏联模式,它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总称.斯大林模式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徐璐 《改革与开放》2014,(16):28-29
"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两大经典表述,它们相辅相成,都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找准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方位,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地定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并认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的和优于资本主义的这一现实,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关于俄国以及其他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发展的创造性设想,由于马克思晚年书信研究的兴起,人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认识和理解众说纷纭.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一理论对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小玉 《黑河学刊》2014,(11):50-51
斯大林社会主义革命观的形成是历史和时代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的国内外环境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它不仅巩固了苏维埃俄国的政权,而且捍卫了苏维埃俄国的国家主权,对其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斯大林社会主义革命观形成过程中所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又给苏联的人民和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重。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革命观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而且也能给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积极提倡和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到2020年使我国进人国际创新型国家行列,这是我国党和政府综合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7.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关于俄国以及其他东方落后国家如何发展的创造性设想,由于马克思晚年书信研究的兴起,人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认识和理解众说纷纭。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一理论对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运用这一理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民族理论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斯大林被确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家,他制定的民族政策,被奉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典范。可是通过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思想的认真研究和对苏联社会政治生活的深刻思考,不难发现,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存在着原则错误和严重的问题,他把民族理论概念作了极端化和片面性的解释,否认民族是以种族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否认民族精神的存在,认为民族只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这就导致了他在建立苏联和处理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时滑到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立场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严重损害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苏联模式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从列宁积极的"试错"式的探索到斯大林模式的成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教训应该是在苏共长期执政中,往往偏好于寻求一种捷径,最终导致了苏共的执政惰性,把苏联推到崩溃的境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通过艰辛探索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许多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代,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方法、手段和目标的基本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1.
中央党校出版社新近出版了一部揭示苏联解体总根源的新书——《斯大林政治评传》。中央党校副校长、《求是》杂志总编辑邢贲思为该书写了《卷头语》,指出:这本书“围绕斯大林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失败教训的新观点和新资料”。 这部书是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八五”重点研究项目,由苏联问题专家、中央党校姜长斌教授主撰主编,分上下两篇,60万字。上篇主要评说斯大林早期的经历和思想(1879——1924年);下篇主要评说斯大林成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之后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实践(1924年——1953)。全书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为根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全面地评说了斯大林政治生涯的各个方面,回答了苏联解体后人们普遍关心而又长期困惑不解的诸种问题,诸如:斯大林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斯大林如何把苏联引向解体的;斯大林是什么人,等等。为了使大家正确理解这些关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命运的重大问题,现征得出版社和作者的同意,本刊从本期起陆续摘要刊登这部书下篇各章的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是与如何认识历史密不可分的,对历史认识的不同,决定了所汲取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不同。如何认识苏联模式"总病根",如何分析认识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决定我们从中吸取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还将汲取什么样经验教训的大问题,事关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如果坚持唯物史观,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从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维度去考察苏联解体问题,如果深入到苏联人民"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苏联模式的"总病根",就会发现影响苏联解体的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因素不应是领导人的背叛出卖,而应该是社会主义本质实现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第五章“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与三十年代“大清洗” 第一节 斯大林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 1.提出“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的依据 正当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蓬勃开展并取得显著成绩之时,斯大林却于1928年提出了苏联国内“阶级斗争必然尖锐化”的理论。斯大林在这时提出与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理论当然是事出有因。斯大林有自己的根据,这就是苏联开始推行的超高速工业化遇到了困难。这既是工业自身的原因,更有工业化资金来源的困难。其具体爆发点是1927年底到1928年初苏联农村中发生的粮食收购危机和1928年初城  相似文献   

14.
所谓斯大林模式,就是以国家垄断全部或大部分生产资料,并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指令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的一种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当前,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正面临严峻的考验。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进行系统考察,对于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地位、明确社会主义的改革目标及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5.
黄鹤 《理论观察》2011,(6):14-15
从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设想,到列宁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现实的经济制度,再到斯大林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中国根据自己的国家性质和国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的路子,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我们要不断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陈婧  莫顺龙 《魅力中国》2010,(23):74-74
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形成于30年代的苏联,在其发展史上经历了三次大的危机,第一次危机以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为标志;第二次危机以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为标志;第三次危机以1989年至1991年苏东剧变为标志。正是对这三次危机的反恩,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得以孕育、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学科范畴角度对苏联解体问题进行分析是20年来国际学术界的一项重要工作。思考和借鉴这一学术领域的成果将有利于深化对苏联解体这一问题的认识。"帝国"与"革命"范畴的使用,便于学界从历史比较的视角,从以往的帝国和革命现象中探寻大国兴衰的机理。虽然"民族主义"和"联邦制"问题在苏联解体过程中的作用素有争论,但范畴运用的细化显然有助于推进这一方面的认知深化。从社会学角度对于解体之前苏联的社会状况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有利于避免对苏联解体这一问题进行简单化论断,而苏联经济史的国外研究则拓展了对苏联经济模式本质与特征认识的关键性范畴。  相似文献   

18.
一、列宁为开创东方社会主义革命进程所作的理论贡献 列宁在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进程问题上所作的突出贡献是,一方面他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调只有在资本主义强有力的冲击下,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反动的专制统治才可能崩溃瓦解;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完全照搬马克思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所得出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一般原则,没有把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机械地理解为历史发展的固定模式,而是深刻地认识到"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和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①.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俄国国情的历史的、辩证的把握,列宁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东方社会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而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这些成果对于东方社会主义革命进程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现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我国四十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总结。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基本上是按照苏联的经济模式即按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做的,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的一段时间还曾经否定过商品生产,  相似文献   

20.
《宁波经济》2006,(4):3-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我们必须以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担负起领导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这一历史重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宁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近日,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就宁波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