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失地农民就业作为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及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创业投资在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有助于其市民身份的认同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在分析失地农民创业投资行为界限与范围的基础之上,对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农民创业投资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隐性就业问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近几年实行再就业工程过程中,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的同时,另一种新的就业现象。一、隐性就业的特点第一,以下岗(失业)现象来掩盖实际就业本质。隐性就业者表面上被作为失业(下岗)者对待,实际上处于就业状态,就业状态可能是...  相似文献   

3.
杜平 《新西部(上)》2007,(8X):193-193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遭遇性别歧视与就业歧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就业歧视是通过不合理地限制求职者或者雇员的就业相关权利的方法与实现差别对待的行为。目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面临着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的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4.
2000年3-4月,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MOLSS)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合作,在沈阳、青岛、长沙、成都四城市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下简乐“四城市抽样调查”)这次调查有两个重要发现:(1)目前下岗职工从事社区服务业的比例达到四成;(2)对社区服务有需求的家庭所占比例为34.1%,其中16.7%的家庭处于等待状态。这些信息说明,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下岗、失业问题的加剧,社区就业逐渐成为再就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社区服务仍然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社区就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作为一项新兴事业,有意识地通过发展社区服务业促进再就业应该成为今后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遭遇性别歧视与就业歧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就业歧视是通过不合理地限制求职者或者雇员的就业相关权利的方法与实现差别对待的行为.目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面临着显性和隐性两种形式的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6.
劳动就业问题亦即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配置问题,说到底是劳动力供需问题。了解和掌握劳动力供需矛盾现状及其发展或演变过程,是各级政府促进就业各项决策的基础和前提。一、浙江省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现状及趋势1.全省劳动力资源状况。(1)全省城乡社会劳动...  相似文献   

7.
徐波  赵春雨  陈东  杨修志 《乡镇经济》2009,25(10):21-25
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行为是个完整的过程,包括就业感知行为、就业决策行为、就业行为和就业体验行为。通过对黄巷村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农村劳动力在就业前对就业环境的总体感知强度不是很高,且在不同的人口学特征上有差异;农村劳动力做出在本地从事农业的决策主要是受外部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且他们在就业前有很多顾虑;农村劳动力从事的农业主要是在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基础上的集约化农业,大部分人在农闲时有兼业行为;农村劳动力对其目前的农业就业状态满意度较低,这会影响他们的再次就业感知、决策和行为。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劳动就业问题探讨刘培文,慕文军(内蒙古电子研究所)(内蒙古党委政研室)一、就业工作的基本经验1980年初,我区城镇青年待业率达到15%。创造了全国解放以来从未有“过的高记录,超过当时全国平均数的3倍,超出国际标准预警线(6%)的1.5倍。各级政...  相似文献   

9.
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全面、正确的评价毕业生就业工作效果,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提供可靠依据.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毕业生就业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后,还应注意到评价范围上的综合性,评价方法上的创新性,注重发挥自我评价的作用,注重工作过程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就业歧视作了概述,阐述了对就业歧视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提出了制定与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的相关建议。要明确就业歧视的定义;加快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建立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专门机构;明确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完善就业歧视的法律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1.
胡鞍钢 《特区展望》2002,(10):15-15
经济学家胡鞍钢日前在《经济参考报》撰文指出,失业已经成为全球性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创造就业已经成为全球发展的最大任务之一。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发生规模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就业战争”。这就是中国就业与失业问题的国际背景。就业与失业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挑战。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像中国这样的就业挑战,即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指电力生产量、商业能源使用量、农业种植面积和水资源)、9.4%的资本资源(指国内投资额、资本市场、净外国直接投资,按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1.…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570名高校毕业生的实证研究,考察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求职行为及求职结果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三者之间复杂的结构模型。通过模型比较,得出结论:大学生就业能力既可以直接影响求职结果,也可以通过影响求职行为进而影响求职结果,即求职行为在大学生就业能力与求职结果之间充当部分中介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远东经济画报》2006,(3):94-95
去年12月,美国3家最大的企业——摩根大通银行(JPMorgan Chase)、英特尔(Intel)和微软(Microsoft)在几天内相继宣布,计划在研发和处理复杂衍生品交易等高价值领域,创造总数逾7500个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4.
考虑到《就业促进法》内容制定比较全面和明确,本市不再制定全面的实施办法;地方立法重点解决本市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明确和细化政府促进就业方面的职责,规范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促进本市就业工作。有必要集中整合本市近年来在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等方面的成熟政策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实现促进本市困难群体就业政策和工作机制的法制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带来了一系列危害.本文针对这类现象,重点探讨了抑制就业过程中失信行为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郭芳 《天津经济》2023,(4):38-45
本文通过对天津郊区青年就业创业者的微纪实访谈形成的多个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返乡青年中有很大部分受过系统的知识训练。他们不同于以往的返乡主体,能够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利用多种途径践行产业融合,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才振兴的后备力量,将其界定为“学习型返乡青年”。从“学习型返乡青年”的角度,探寻创业者从学习到实施就业创业行为这一过程的成长脉络,构建创业学习与就业创业行为之间的逻辑模型,引导“学习型返乡青年”在乡村发展中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劳动力市场的最高价值取向决定了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坚持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利,提高就业水平,促进经济有效增长。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面对加入WTO,天津市劳动保障法律制度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一、全面贯彻法制统一的原则(一)更新法治理念,为劳动力市场行为的创新释放空间体制突破与创新最终必然要反映在法治理念的创新和制度安排上。首先,法治理念要从过去强调“管制”向维护劳动力市场主体的平等权利转…  相似文献   

18.
郑彬  彭奕  李红昌 《科学决策》2024,(4):116-138
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通过公共艺术教育增强的通用性人力资本定义为创意人力资本,建立创意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模型,并通过面向在校大学生、已就业人员和企业高管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从不同角度检验公共艺术教育在提升就业能力、促进文化艺术消费需求、增进主观效用等方面的微观经济效应。模型显示公共艺术教育表现出与高等院校专业课程的捆绑效应、耦合效应、收益递增与路径依赖效应,以及兼具货币收益与非货币收益的双重收益效应。实证检验表明,公共艺术教育通过对个人认知能力、身心健康、审美品位和情感态度与社会行为的积极作用(亦即个人发展效应),促使其就业能力和文艺消费需求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日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就业问题时指出,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5月22日《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20.
许文 《黑河学刊》2010,(3):70-72
大学生就业体现为一种权利,即就业权。法律对大学生就业的保障作用,不仅仅体现为事后的救济,更多的是要事前预防。要尽快完善法律条款,尽可能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宽松的环境。高校要加大对劳动保障法律知识的宣讲力度,督促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以减少法律纠纷的发生及对大学生利益的损害。更加有效地保护大学生的合法利益,大学生就业权利来源及就业现状。要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就业歧视、无劳动合同及实习期内工伤难于认定等常见问题,提出大学生就业权利的法律保障及完善相关法律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