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纪田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2):59-66
源于"比较优势"理论,多数人制几亿双鞋换一架飞机,让那些为国内少数人享用和国外消费者收益的价值创造者承担成本。分析的理论工具:将财产权按状态分为"财产归属权"和"财产行使权",后者称为"权力"并与"产权"接近。我国上一轮改革主要是通过改变财产归属权类型结构而实现收入增长的目标,现因结构基本合理而出现了财产归属权初始界定的端点。必须将端点的"收入增长"目标向下一轮改革的"收入分配"进行战略转移。权力影响并决定分配,进行权力配置是实现新目标的基本手段。通过限制一些人的权力而提升另一些人获取收入的能力来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 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权,是对物的权利。这里所指的物,主要是不动产和动产。物权是一种财产权,财产权是直接体现经济利益的权利。财产权主要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知识产权主要有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和著作权。债权主要是根据合同产生的权利。财产可分为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物权是对有形财产的权利,物权法是调整有形财产关系的法律,调整无形财产关系的法律主要有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  相似文献   

3.
现有的财产法理论认为,物权是支配权,债权是请求权,性质完全不同,两者之间只有区别、没有联系。实际上,财产分为2类:一是只有私益性、没有公益性的财产,二是既有私益性、又有公益性的财产。对于第一类,物权和债权具有绝对的区别,没有直接的联系。对于第二类,物权和债权只是权利人的直接支配性大小有差异,物权的直接支配性大,债权的小。同样,某标的物的物权主体具有惟一性的理论,只适用于第一类;对于第二类,一个标的物的物权主体有两个或多个,一般包括私人主体和公共主体,共同拥有该标的物100%的直接支配性。直接支配性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大小变化以及物权与债权之间的相互转换,形成了一种实现财产权利合理分配、促进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调和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正当性是指认识对象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认识主体的价值取向相契合的一种状态。权力的正当性在西方传统政治哲学中又称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合法性是指促使被统治者服从某种命令的动机。财产征收作为国家提供公共产品,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5.
试析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财产具有价值,应当属手财产范畴.虚拟财产具有虚拟性、时间性、价值性及占有、使用的特殊性等特点.虚拟财产是一种物权,我国立法应该采用物权的保护方法对其保护.  相似文献   

6.
国债,指各级政府发行的内债;民财指除政府部门之外的自然人与各类法人的民间财产。在此定义下,可以说所有的国债都是民财。 债权债务恒等关系决定国债民财 现代社会,有两种形态或者说两种意义上的财产。一种是金融形态的、作为债权的财产,即金融资产。另一种为实物形态的、作为物权的财产,即实物资产。国债民财,讲的是国债与民间金融资产之间精确的数量对应关系。当然,  相似文献   

7.
"网络虚拟财产"这一概念体现了网络的强大交互性,不应和"虚拟财产"混用。网络虚拟财产指的是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中具有一定价值且可供支配的用电磁数据存储和表现的现实世界模拟物。网络虚拟财产属性的债权说、知识产权说和新型权利说都具有不可容忍缺陷,难以成立。网络虚拟财产具有物权属性,这是因为一方面它符合民法理论对"物"这一概念的认知;另一方面将网络虚拟财产纳入物权体系对于相关纠纷有更好的救济效果。在物权定位的背景下,网络虚拟财产属于用户而非服务商所有,其交易应准用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另外网络虚拟财产可以善意取得。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虚拟财产概念和特征的分析,对当前存在的几种观点进行简要说明,指出将虚拟财产作为物权法律关系客体较为科学。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虚拟财产概念和特征的分析,对当前存在的几种现点进行简要说明,指出将虚拟财产作为物权法律关系客体较为科学.  相似文献   

10.
物权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基本权利。物权具有的与一般第三人直接发生利害关系以及对财产的直接支配性质 ,决定了物权法的独特原则。我国现行物权立法存在诸多缺陷。审视并确立我国物权法的合法财产一体保护、物权变动和原因行为区分、物权法定、一物一权、物权优先效力等基本原则 ,对我国物权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的原则精神在于“定纷止争、物尽其用“。“定纷止争“表现在通过法律规范明确各种财产的归属和侵犯物权的责任,“物尽其用“则是使物权不限于静态的所有权,而是从所有权中演化出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等独立的物权权益,使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等各方面的功能都发挥出来,实现物的最佳效用。可以说,物权制度奠定法治的基础,契合民生关注的核心。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运行提供了一个“安全港“。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的原则精神在于"定纷止争、物尽其用"。"定纷止争"表现在通过法律规范明确各种财产的归属和侵犯物权的责任,"物尽其用"则是使物权不限于静态的所有权,而是从所有权中演化出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占有等独立的物权权益,使财产的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等各方面的功能都发挥出来,实现物的最佳效用。可以说,物权制度奠定法治的基础,契合民生关注的核心。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运行提供了一个"安全港"。  相似文献   

13.
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到底达到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要认定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状况,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里涉及到四个问题:一是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二是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三是人们对贫富差距的心理感受;四是贫与富是变化的、非静止的.人们的收入既有财产构成,又有货币构成.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方面很难摸清楚和算清楚.比如,工资收入和工资外收入、各种福利待遇、遗产继承、偶然所得、公开的收入和隐蔽的收入、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灰色收入等等,所有这些不是很容易考量准确的.任何社会,有收入水平的差异,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就有贫富差距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邢铁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11(3):18-27,96
家产继承方式应该是认识所有制形式的一个重要视角。文章借助物权关系的理论,通过唐宋时期家产继承方式的考察,认为我国古代的财产所有权主要是属于家庭的,表现为以诸子"共有"为实质内容的家庭所有制形式;只有家庭的财产,没有完整的个人财产才是我国古代财产所有制形式亦即物权关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法律,是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我国制定物权法的主要目的就是“构建完善的私有财产保护法律制度,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最终促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物权法〉对进一步明确物的归属,定分止争,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权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河顺 《特区经济》2007,224(9):224-226
网络虚拟财产是指网民、网络游戏玩家在网络中的数据财产,其性质的界定对于保护网络游戏玩家的合法权益非常重要。本文列举了目前对虚拟财产性质的不同观点,并通过对这些观点的进一步分析,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在性质上是一种物权化的债权,应当对其进行相应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7.
论电子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智强  常传领 《特区经济》2007,216(1):220-221
虚拟财产是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其性质为准物权,准用物权法的一般规定。立法应考虑网络技术特征设计相关规则予以保护。针对虚拟财产的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对网络服务商应提供责任限制保护。  相似文献   

18.
王静 《魅力中国》2014,(5):333-333
物权是大陆法系才有的概念,是指权利人在排除他人一切干涉下对物的支配权;在英美法系中,没有物权这一说法,这里的物权主要是指财产权。我国的法律体系对物权的保护,在行政法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行政违规和政府权力滥用的情况进行规避,保护物权的实现。本问探讨的是大陆法系中物权的行政法保护与规避问题,从物权的行政法保护基本涵义入手,以物权与行政权的关系为切入点,对物权进行相应规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物权的行政法保护与规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9.
《调查研究报告》2007,(257):1-23
对“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和法律定位存在争议。在现有法律框架和理论基础上分析的结论是:一定条件下的“虚拟财产”属于法律意义的财产,应当并用知识产权和物权的双重保护,对其价值的衡量应当依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虚拟财产”法律保护的时限性对传统物权理论的“所有权无时限”不构成冲击。应当通过司法解释的方式来尽快规范“虚拟财产”有关的法律行为。  相似文献   

20.
论财产性收入的社会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育,出现了财产收入和财产主体多元化的现象,不但国家、社会掌握着越来越多的财产,而且允许民间掌握财产和取得财产收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财产和财产收入是市场经济范畴,但是还有人把财产收入等同于剥削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