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积极探索电视文化的建设路径。不断提升电视媒体自身的亲和力。影响力、公信力与竞争力,为繁荣社会文化,加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民族性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洁 《发展》2007,(7):98-98
一、电视文化的内涵 随着传播媒介形式的不断进步、演化,当前,电视已成为对社会大众影响最为深刻的媒体之一。据一项“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的数据表明,在公众对媒体的接触率方面,电视高居第一位。另有调查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已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再现媒介,它强力重组着人们的生活经验、情感结构和认知范式。由此,电视的迅速扩张也为电视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周芳 《中国经贸》2010,(12):129-129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衡量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尺,在很大程度上和社会生活的文明程度密切关联。从文字的诞生,到现如今的电子传播,媒介的变革始终伴随着社会、科技手段的发展,其对整个社会文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并且随着无限放大。  相似文献   

4.
从2003年1月1日上海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开播到现在,短短十几年时间,公交移动电视的发展可谓是从“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几乎在各大城市、各条公交线路上实现了全覆盖.诚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任何一种媒介的诞生都会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影响.移动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它的出现也曾引起社会极大关注.对其传播效果的分析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沈洁 《魅力中国》2011,(8):245-245
社会建构着男女两性行为的差别,而大众媒介是建构社会的主要力量,该文章以电视节目《天下女人》为倒,分析了电视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建构,以及提出了媒体应该承担男女平等的责任。  相似文献   

6.
新闻媒体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发展的,与社会存在"呼吸"与"脉搏"的关系。新闻传播及其媒体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机制决定的。现代社会里,新闻传播活动异常频繁,其形势可谓媒介五花八门,手段日益更新,我们应运的媒介主要有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和网络、手机等。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式加入WTO组织,将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来,而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面对开放的世界,吸收先进的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民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进步,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的可靠保障。21世纪的跨文化交流,在延续上个世纪的优良传统的同时,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价值理念,构建中国文化的持久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监督、引导、联系和传承社会文化的最大功效,将会迈出更大的步伐,面临更多的思考与抉择。而对于拥有广泛受众面的电视媒体…  相似文献   

8.
朱信良 《理论观察》2012,(1):108-109
媒介融合时代,电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地市级电视媒体,由于资金的短缺、人才的匮乏等因素,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区域级电视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电视文化,提高媒体的竞争实力,继续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梦雅 《魅力中国》2013,(16):308-308
新媒体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电视,而电视也阻挡不了新媒体的发展,并且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需要爆发新的势头。如何在发展中并行不l阵。或许二者相结合才是最佳的选择。本文根据整个媒介环境分析了新媒体与电视蛄舍的必要性,并对其结合产生的形态进行了思考和整合。  相似文献   

10.
以务农为本的农民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农民在中国社会的声音极其微弱,社会为农民呐喊的声音也远远不够,在大众媒体上基本处于失语状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有多个视角,但在媒体产业化发展的今天,其深层经济原因是农民在媒介失语的关键。因为媒介表达语言权是媒介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资源,而经济弱势则是农民失去媒介表达话语权的根本原因,因此,作为公共传媒的媒体应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社会责任保持平衡,负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王一 《理论观察》2009,(2):171-171
品牌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制造商、商标、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志、色彩、包装等要素的综合。企业经营主要靠名牌产品、靠品牌。电视媒体经营同样靠的是名牌栏目,靠的是品牌。著名的电视品牌是一个全优的概念。它要求电视频道、栏目或节目在质量、形式、服务、信誉、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回报率等方面均有优异的表现。同时,著名的电视品牌又标志着一种超越了时空的品位和文化,它从投入产出的使用价值上升到了一种文化品位的拥有价值。具体说来,电视媒介品牌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满意度。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收视率,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较高的广告收入,鲜明的个性特色及优良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常敏 《魅力中国》2010,(17):186-187
电视媒体在中国已经有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至今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主流媒体。特别是在当代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农村,电视媒体的功能尤为重要。本文以电视媒体在当代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为研究视角.旨在通过传播学中的涵化理论、社会责任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等分析当前我国电视媒体与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现状.并对其存在的困境和瓶颈进行探讨,提供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新闻评论节目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电视评论类节目的诞生适应了电视媒介特性要求;在许多重大新闻实践中,电视评论类节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巨大的舆论引导力。本文以江西卫视新闻评论节目《深度观察》为例,从媒体的舆论公信力、媒介整合力量以及舆论引导力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新闻评论节目的舆论影响,并对新闻评论节目的突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晓静 《魅力中国》2013,(19):299-299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介形式进入到大众的生活,并对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引导作用。但在这所有媒介中,电视作为一种最受普通民众接收,最经常接触的传播媒介,多年来,其主流地位一直没有改变,在众多新闻传播渠道中,电视新闻也越来越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5.
警惕电视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艺术媒介带来了时代的电子文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电视在中国家庭的普及速度陡然加快。电视逐渐成为大多数家庭的生活必需品,看电视节目则成为大多数家庭成员主要的业余生活。电视对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浸淫日益加深,以至于中国社科院都十分郑重地将“电视影响评析”作为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对电视的评价之辞不时耳闻,大多却局限于对电视节目中明显低劣和粗俗部分的抨击,缺乏对电视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几乎“独霸”——大多数人对此却心甘情愿或麻  相似文献   

16.
一、复合型媒介人才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传媒业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它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越趋重要.与此同时,媒介组织之间的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电视媒体收视率的提高,报社发行量的加大,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第五媒体手机等新媒体的进入,使得传媒业竞争的核心由原来的政策竞争和技术竞争转向内容竞争和品牌竞争.可以看到,随着现代传煤的不断发展,媒介信息采集发布的方式在更新中已带有必然的趋同倾向,技术手段的竞争优势已不再明显,报道方式的创新也极易被复制.  相似文献   

17.
电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影响最深的大众传播媒介,无疑也成为大多数儿童最常接触并获取信息的媒介,满足了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及了解社会的渴望。电视,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媒介,对儿童的影响甚为深远,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今天,电视已经代替父母与玩伴成了许多孩子的主要伴侣,但这个陪伴者既可对儿童起到教育作用,也为儿童带来了不良影响。如何更好地认识电视文化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确立正确的电视文化导向,为儿童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是现今社会各界人士都很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潘永辉 《理论观察》2010,(2):165-166
当前的电视综艺节目片面张扬娱乐功能,过分追求形而下的“决感”,而忽视了形而上的“美感”,由此,导致节目人文内涵缺乏和文化品位缺失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忧虑。电视媒体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努力提高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9.
于佳佳 《理论观察》2009,(2):172-173
电视媒体是青少年所接触的主要媒体,收看电视节目在青少年课余生活中占据了较高比例。青少年是社会运行系统中发展可塑性最强而辨别能力最弱、感受力最敏锐而自控力最缺乏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接收电视传送的信息过程中,并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和批判能力,处于弱势地位。当前,在众多大众媒体中,电视传媒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日益深入。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我国电视媒体业的经营,其主体仍停留在以广告经营为核心的初期发展阶段,电视媒体经济效益,主要体现由广告收入支撑。而依靠广告盈利的单一经营模式,既缩短了电视媒体产业链,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频道资源进行整合,合理配置资源,以发挥其整体效能。一、电视媒体发展趋势近年来,频道专业化被认为是电视媒体应对挑战的有力途径,也是国际电视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电视频道专业化,即为根据电视节目受众的市场规模和社会受众的特定需求,以频道为单位,按照内容定位划分,以特定的节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