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赵学琴 《改革与开放》2014,(6):52-52,54
建设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育新型农民。本文从中原经济区农民的现状出发,在探讨分析农民整体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培育新型农民途径应转变农民教育理念,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做好新型农民的领头羊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的以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明显存在着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之处。构建基于农村社区学习中心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有利于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改革、资源整合、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一个更为灵活、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农民幸福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3.
王广深 《特区经济》2006,(1):127-128
本文认为农村教育体系功能不完善,使农民综合素质差,就业竞争力弱,无法满足企业发展对员工提出的新要求,形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力无法顺利转移出去;另一方面,企业难以招到合适的员工,于是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矛盾形成。因此,要化解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矛盾,必须以发展农村教育为切入点,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功能,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满足企业发展对员工提出的新要求,促使农村剩余劳力顺利转移,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求,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目前越南建设新农村的进程正在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问题,如:教育的质量水平还较低、缺乏专业技能、经营管理知识较差、落后的社会心理、小农户生产性的意识等等。笔者深入分析越南农村劳动素质的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如:完善农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帮助农民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硬条件"以逐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5.
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矛盾形成与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教育体系功能不完善是导致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矛盾的主要原因1、农村健康教育缺失及其后果农村健康教育具有纯公共产品性质,具有很强正外部性,历来都由政府提供,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健康教育由医疗卫生防疫部门负责,其经费由财政和集体经济共同承担,由于有比较充裕的经费支持,以及医疗卫生防疫机构与农村公共卫生目标一致性,农村健康教育搞得有声有色,鼠疫、霍乱等烈性流行病得到控制,农村卫生状况得到改善,农民改掉不卫生的行为习惯,农民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劳动能力增强。改革开放,农村集体经济弱化,集体经济对农村医疗卫生支持…  相似文献   

6.
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改善农村民生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点,是解决农民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要从构建多维辐射的教育体系,搭建形式多样的文化平台,制定科学有效的分配制度,建立覆盖全局的保障体系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孙晓青 《魅力中国》2010,(15):116-116
发展农村经济,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然而,提高农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有效措施就是有计划地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具体做法: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教育体系:明确培训方法与措施;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确保培训工作到位。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潜藏着对教育的巨大需求,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民教育政策缺失、农民教育内容缺失、农民教育资源缺乏以及农民教育方式陈旧。应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开展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9.
赵华 《特区经济》2008,(4):184-185
农村劳动力对教育的需求会转化为他们对教育投资的需求,由于农民投资教育会受到诸如教育成本高、收益实现困难以及生产力落后等因素的制约,从而降低了农民对教育投资的需求。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积极实施农村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劳动力存量的培训教育和制度创新支援农村教育以扩大农民对教育投资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陈玉玲 《新西部(上)》2010,(2):121-121,128
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其次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注意推进农村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形式,全面提高农民的劳动素质和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以及一大批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的人才,而现有的农村基础教育无法完成这一使命,因此这一使命将由高等教育来完成.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主要有:到农村办教学点;教学 科研 生产基地 公司;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技术培训与观念更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解决能力贫困是青海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红 《乡镇经济》2007,(3):36-39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其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是由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收入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决定的.青海省作为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典型代表,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既不在一个起点上,也不可能达到同样的水平.青海省农村贫困的根源不是收入或消费的匮乏,而是由于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和机会等方面的贫困而导致的“能力贫困“,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就是尽快解决农民的能力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养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凌云 《特区经济》2009,(7):159-16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举措,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真正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新农村建设,核心在于培养新型农民。因此,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面对着对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民的需求,探讨当前农民的素质现状以及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新型农民就成为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合作教育缺失与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困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泉民  王丹 《乡镇经济》2009,25(1):70-74
农民合作社是一种“人的结合”而非“资本结合”自治性组织,因而合作经济最终行为主体——农民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文化素养对于合作社发展壮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基于全国对合作社较为发达5省问卷调研发现,农村合作知识的缺乏及合作教育缺失,是农民对合作制度产生低认同度一个重要原因。基于此,政府应在明晰合作教育对象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发达国家经验,大力发展合作教育,一方面。推行学校的合作教育,即体制内一些高校设立合作经济专业或课程;另一方面,体制外可以针对不同施教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社会化培训方式来进行合作教育。为合作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否则,中国的农村合作事业极有可能还是在“发展难”与“难发展”怪圈中循环,已有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仍会是一种缺少灵魂的“空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一直是农民市民化的“瓶颈”,破解中国城镇化的难题是城乡统筹,但统筹城乡不能只统“土地”而不统“农民”,而是要以公平的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如廉价住房、基础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和培训机会。文章认为,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建设是实现农民市民化的关键,也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关键。重点是要建立劳动力工资合理增长机制,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稳定就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逐步突破户籍与福利合一的社会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农家乐在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就业、实现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经过20余年的发展,农家乐也显现出对市场缺乏细分、缺乏品牌和缺少特色的问题,其结果是抑制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解决的途径是经营者在对客源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战略,即开发养生保健型乡村旅游产品的战略;开发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的战略;开发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战略;开发休闲型乡村旅游产品的战略。而政府则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谢廷文 《特区经济》2007,225(10):142-143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笔者认为:完善村民自治是推进农村政治发展的基础工程,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是实现农村富裕的必然选择,培养现代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推进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农村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搞好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做好以下几点: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健全组织,搞好服务。  相似文献   

19.
崔秀荣 《特区经济》2007,(2):153-154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存在总量投入不足、教育负债严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建立和完善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切实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提出应从加大财政投入、发展农村民办基础教育、建立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增长的机制和创新教育经费管理方式着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