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相互配合,通力协作。要发挥政府职能;强化家庭教育;完善学校的教育功能,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纷纷加入到“打工族”行列,由此产生了大批享受不到父母关爱、得不到学校良好教育的农民工“留守子女”.这些“留守子女”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不得不接受祖辈的隔代教育,而在这种特殊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留守子女,普遍在学习、行为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文章针对农村“留守子女”隔代家庭教育问题,分析其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以期为解决农村隔代家庭教育问题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何光洁 《魅力中国》2011,(14):221-222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脚步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一方面带来了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带来致使较多农民工子女留在家乡生活,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孩子在人身安全、成长成才教育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便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在查阅、分析国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留守儿童需求出发提出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尹凤梅 《魅力中国》2010,(24):131-131,137
一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约两亿的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农村里出现了又一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学生。关心照顾留守学生,负起教育留守学生这一份责任,适应社会的发展形势。本文从爱心,耐心,恒心,细心四方面讲讲做班务工作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5.
王彦东 《理论观察》2008,(4):105-106
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导致了一大批享受不到父母关爱、得不到学校良好教育的农民工“留守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并逐步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刘志杰 《魅力中国》2011,(10):181-181
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浪潮,引来一个严峻的问题:追求经济利益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发展.农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他们的幼儿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幼儿。留守幼儿成了各地基础教育的盲点,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性教育问题,如失学、辍学、犯罪等。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调查分析了当地农村留守幼儿的现状,阐述了农村留守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策略,以促进农村留守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周琼 《魅力中国》2011,(14):117-118
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有将近1.5亿农民工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由此而产生了2千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的特殊社会弱势群体,正处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正值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可是由于长期与父母两地分离,加上家庭教育的缺位和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备受“感情饥饿”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基于对贵州省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农村中小学的调查,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李林 《魅力中国》2014,(12):370-370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成功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分析留守青少年的思想现状入手,通过阐述产生问题的原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留守青少年的作用,提出了改变农村留守青少年不良思想现状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孙志飞 《理论观察》2009,(1):111-113
家庭是儿童生活和成长的基础环境,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家庭教育结构的不完整、家庭关系的疏松和教育观念偏差等问题都给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教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有现象。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发展等方面造成了不利影响,其中家庭教育问题更是令人担忧。家庭教育的缺损和不当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最直接最根本原因;学校教育乏力、社会教育环境复杂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解决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庞小燕 《理论观察》2007,(2):105-106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是城镇化中伴随农民流动转移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当前,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环境不容乐观,如家庭教育不够充分、学校教育问题严峻、农村滞后文化环境制约等,这给留守子女的身心成长带来一定冲击和影响。因此,必须加以研究,寻求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体现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曾晓林 《老区建设》2010,(12):57-58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断增加。他们的家庭教育现状任人堪忧,学校必须采取各项措施来进行缓解甚至解决,并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4.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迭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很显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相似文献   

15.
李明 《魅力中国》2014,(4):274-274
传统的语文教育在当前西部农村中学中已面临困境,语文老师们面对绝大多数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如何将家庭教育中承担的人文精神教育在这些学生们中传递,将会成为目前语文教育在西部农村中学面临的巨大挑战。如何在西部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中进行有效的人文精神教育,这是本文讨论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分析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王宗强  宗娜  尹洁 《黑河学刊》2008,(3):136-138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步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亟需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学习教育、思想道德、安全等方面尚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也是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资源缺乏、不良社会影响的结果。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要打破当前的城乡二元体制,又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力量相互配合。  相似文献   

17.
周琼 《魅力中国》2011,(11):128-128
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有将近1.5亿农民工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由此而产生了2千万左右的留守儿童,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将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庞大的特殊社会弱势群体,正处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正值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可是由于长期与父母两地分离,加上家庭教育的缺位和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备受“感情饥饿”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基于对贵州省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农村中小学的调查,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袁纪玮  韩黎 《特区经济》2006,211(8):300-3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文化有了长远发展,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是农村留守少年法纪教育缺失问题在各地农村仍然极为明显,留守少年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农村留守少年的违法乱纪现象急剧上升,已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调查、访谈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少年”法纪教育缺失的现状以及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找出预防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以此来增强农村各级组织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法纪教育意识,减少农村“留守少年”违法犯罪并同时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马如栋 《发展》2008,(5):76-76
一、关于留守儿童基本问题的介绍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现阶段主要是指农民进城务工后,广大留守在农村而得不到正常结构家庭所抚养的农民工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由于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架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工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生活学习等诸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造成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断增加.他们的家庭教育现状任人堪忧,学校必须采取各项措施来进行缓解甚至解决,并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