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冀培 《黑河学刊》2014,(6):12-13,139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可见我国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视程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力图寻找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这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根据变化的社会现实,认为当前资本主义危机的形式已经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已经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通过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动因进行理论分析,最终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稳态经济的策略主张。正确认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不但有利于认清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实质,而且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小静 《改革与开放》2013,(12):118-119
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国内外学者纷纷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寻求良策,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蕴涵的生态哲学思想精华。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梳理,为今天人们从思想和战略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认为,引起生态危机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异化消费、对利润的盲目追求等,这对于揭示我国生态危机根源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基本观点及思想的基础上,对我国生态文明理念中的"自然人""以人为本"等概念进行了阐释,并从经济、政治、消费三个层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应运而生。本文综合论述了福斯特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工业化与生态危机的关系,走出生态危机困境的路径选择。提出经济适度发展、改革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新的生态道德观。  相似文献   

6.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我们对环境的破坏逐渐加重,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美国俄勒冈大学著名的社会学教授,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的生态危机理论对八类生态危机根源进行了揭示。他的生态危机理论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独特的方式分析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生态批判,并勾勒出生态社会主义的美好设想.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文化和科技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高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根源及解决途径的探索必然会为我国生态问题的解决带来一些启示,因此将其理论与中国的具体生态问题结合,能够为我国的生态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越来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摆脱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己成为当今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正是以这样一种跨越时空的恢宏视角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和道德评价.因此,关于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研究将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遭遇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着人类生存与未来。当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生态问题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试图以生态文明与生态危机在哲学上的内在联系的角度,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危机的现状、根源及其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传承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价值取向,深化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目标内涵,坚持以尊重自然为基本保障,立足人类的永续发展,着重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为广大人民谋福祉,推进生态文明时代建设。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来文明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能源危机。人类不得不寻求建立一种人与自然互惠共生、协调发展的新文明-生态文明;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态学批判理论。它以制度批判为视角,剖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阐明了只有将社会主义与生态学相结合,最终走生态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生态危机。生态问题向社会主义国家的蔓延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詹姆斯·奥康纳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既要重视全球性视角与地方性视角的相互结合,又要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结构上的平衡,还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王红征  胡彧 《特区经济》2010,(5):272-273
目前,人类正面临着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其实质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更是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危机,我们除了要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相关政策制度的调整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创建以保护地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环境伦理和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艳 《理论观察》2008,(6):53-56
我国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对人类文化发展提出生态文化的建设要求,且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止匕,我国未来及今后长期一段时间内应注重生态文化的构建,以马克思的生态观为指导,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文化思想,同时应吸收现代西方生态文化的积极成果,进行整合与创新,从而建设社会主义自己的崭新的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能够服务、丰富和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农业发展理论,其核心线索是谋求农业农村的要素贡献与食物供给,强调农业改造、生产发展以及要素的配置效率,但普遍忽视了由农耕文明、村落文化所承载的人文福利,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及其相关联的生态福利。中国巨大的人口规模、严酷的人地关系、优良的农耕文化与丰富的生态资源决定了中国式“农业强国”的目标,必须是安全最大化基础上的福利最大化。因此,中国式“农业强国”需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产品生产过渡到社会福利,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中,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曲艺 《改革与开放》2011,(14):52-53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中一股左翼思潮,也是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思潮,它在当代资本主义的大背景中产生,在绿色运动的现实中兴起,致力于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结合,生态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其社会主义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在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有着积极的作用。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以及促进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鸣 《特区经济》2007,(8):290-292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公认最重要的发展模式。当人类具备生态文明与绿色管理的系统理念之后,环境管理机制的科学性、长效性构建就表现出特别重要的战略性。本文以生态文明背景,以我国环境管理机制为研究对象,对生态文明背景下环境管理机制的定位与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生态社会主义以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为依据,以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批判及其消费异化批判为逻辑起点和路径,提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面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困境,有必要借鉴和吸收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意蕴,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生态农业之路;主张农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倡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产品的绿色生产方式与消费模式;强化农业生态文明宣传与教育。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社会变革与社会自我调节两条实现途径。前一条途径是打破社会生产关系对人的束缚,带来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前提。后一条途径是改进人的社会行为,其集中表现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变革的宏伟理想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则是社会调节的宏伟理想。马克思主义应当且只有她才能科学地将生态文明概念纳入其理论体系,生态文明可与共产主义成为相对称的两个概念,成为两面指引人类走向未来的旗帜。生态文明从五个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1)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2)唤起和不断满足人的生态需要;(3)改进社会消费方式、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提供保证;(4)改进社会生产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谐的劳动生活;(5)改变了人的物质价值观,彰显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汤文华  段艳丰 《特区经济》2014,(12):120-121
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困境应运而生。公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消解我国生态困境的基本路径。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公众参与动力不足和公众参与建设程度不强。提升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对策是培养生态公民、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和重塑良好的生态文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