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陆军  林澍 《南方经济》2016,35(8):12-23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同时涵盖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与回购市场的矩阵法模型,对2006-2014年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进行研究,主要考虑隐性担保与优胜劣汰机制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在近年来稳定在低位,从隐性担保转变到优胜劣汰并不会大幅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水平,优胜劣汰机制有可能增强市场纪律性,从而降低其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
徐欣 《南方经济》2018,37(12):40-56
在市场流动性不足的前提下,建立资金融通的金融网络结构可以降低个体机构的破产概率,但转移的风险会通过网络节点之间的关联度和正反馈效应实现交叉传染,从而增加整个市场奔溃的概率。文章通过DCC-MGARCH模型和无向有权型网络阐释了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多元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时变机制。实证结果表明金融机构的动态关联能够较好解释系统性风险的波动性,且我国的金融市场符合无标度网络的风险传染特征。其中,银行部门的市场中介地位不断强化,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联系日益紧密,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潜力巨大。因此在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中应强调关联度指标的重要性和金融机构的网络属性,构建具有风险包容性的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度了我国金融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以及危机前后对金融系统的边际风险贡献程度.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危机时期,我国边际风险贡献和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边际风险贡献较大;此外,我国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边际风险贡献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危机期间较大、危机前后相对较小.因此,防范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发生,减少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的外部性和顺周期性,应加强对那些边际风险贡献和杠杆率较高的金融机构监管.  相似文献   

4.
熊彬  赵春 《科技和产业》2021,21(10):29-37
金融科技规模不断扩张,其风险溢出问题影响着中国金融稳定.基于中国金融科技自身特点,筛选最优Copula函数,运用GARCH-EVT-Copula-CoVaR模型测度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值.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和金融机构间存在双向风险溢出;金融科技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不尽相同,金融机构中银行业所承担的风险溢出最高,其次是基金业和证券业,保险业最小;相比之下,金融机构对金融科技的风险溢出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金融危机的暴发使我国银行业经营亏损面增加、股权结构发生变化、资产质量下降、潜在风险特别是银行系统性风险增加.所以,加强对银行业务国际扩张、银行业金融创新及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建立与完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控体系,重视政府在银行系统性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是防范与控制银行业风险的良策.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大量金融机构破产倒闭,风险管理再次成为金融机构面临的巨大挑战.这场源于美国次债危机的金融风暴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首要威胁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然而操作风险始终伴随着商业银行的运营和发展.金融大案要案层出不穷,不仅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严重损坏了整个银行业的形象,加强操作风险的分析与管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要加强监管,有效的抵御一些系统性的风险。因此我国银行为了抵御系统性风险,必须要结合监管体制的变化以及经营策略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够适应监管法规的相关规定。尤其是在宏观审慎监管体制下我国银行存在着很多的系统性风险,这给其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必须要结合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我国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文章主要围绕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视角下我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展开分析论述,首先,介绍宏观审慎监管的内涵和特点;然后,分析我国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最后,提出宏观审慎视角下我国银行业应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8.
李湛  尧艳珍  汤怀林  张菁 《南方经济》2021,40(12):80-92
文章基于溢出指数和波动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和动态分别度量我国金融系统不同子市场间的风险联动水平及变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系统风险溢出效应整体水平较高,各市场间联动性较强;市场内部滞后效应大于市场之间溢出效应,两两有向溢出效应具有强不对称性;作为我国金融系统的风险中心,货币市场始终处于风险溢出方,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其对外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减弱,而大宗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其余市场的风险溢出效应相对增强。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金融系统整体风险溢出水平较高,市场间风险相关性较强,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与防范。  相似文献   

9.
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人们对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虑我国金融部门实际情况及金融统计数据的限制,实证中以银行业系统性风险作为整个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替代,而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主要集中在对资本要求上。本文参照国外关于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的实证模型,选用2008-2012年我国16家A股上市银行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Panel Data模型,对资本缓冲率与经济发展景气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有所降低,特别是在2010年巴塞尔协议III推出之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逐步实现了逆周期性,同时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宋巍  刘俊奇 《改革与战略》2015,(1):90-93,110
文章以上市的影子银行体系相关金融机构和传统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GARCH-Va R模型,对各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99%显著性水平还是95%显著性水平下,影子银行体系的Va R水平均高于传统商业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风险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表明影子银行体系较为脆弱,其内在高杠杆及不稳定性使影子银行极易受到市场冲击,形成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的期限错配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而高杠杆化加剧了流动性风险的扩大,相应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1.
夏葵 《理论观察》2012,(5):143-144
近几年银监会调整和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活跃县域及农村金融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个别地区也出现了盲目发展、市场定位偏差、风险加大等问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低门槛准入风险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2.
汇率的剧烈波动会对整个银行体系产生剧烈冲击,甚至会诱发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保持汇率稳定对于构筑稳健的双支柱宏观审慎调控框架,抵御外部冲击,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都至关重要。为此,央行于2017年5月正式引入逆周期因子,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格进行调节,以确保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其调节效果和影响效应一直备受金融当局和学界的关注。基于此,文章将逆周期因子引入银行风险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包含逆周期因子的开放条件下四部门银行风险模型,分析了逆周期因子通过稳定汇率波动进而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内在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VP-VAR模型和两次逆周期调节期间相关变量周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逆周期因子在短期内可以显著降低汇率波动幅度,保持汇率稳定,进而降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然而,随着时间的延伸,这种影响效果逐渐减弱,因而中长期效果不如短期明显。  相似文献   

13.
复杂网络是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拓扑抽象,在组成结构上比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更加复杂。在现实经济中,银行业存在大量业务往来,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支付系统、场外市场等紧密联系成为一个网络体系,具备复杂网络的基本要素,其拓扑结构与复杂网络模型具有较高一致性。因此,基于复杂网络的银行业研究已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前沿。  相似文献   

14.
孙翎  张意琳  李捷瑜 《南方经济》2019,38(12):33-48
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具有强烈的共生性,当房地产业陷入困境时,是否会迅速扩散到与其关联的各类金融机构,蔓延并危及整个金融系统,出现房地产业对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文章综合运用房地产行业指数与房地产企业数据,基于CoVaR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方法,测算了我国房地产业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分析了其时变趋势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对金融机构存在较为显著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周期性;房地产业对股份制与城商行的风险溢出强度最大,其次是保险机构和信托,最小的是国有银行;房地产企业的自身风险、规模和负债水平对风险溢出强度具有显著影响。据此,文章对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房地产行业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赵家敏 《南方经济》2002,(5):32-34,14
在对开放型经济中风险及风险管理作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企业风险暴露类型的进一步分析,说明企业风险管理的重点是针对经济风险暴露;然后在对经济风险暴露进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有效率市场假设与风险管理间的整合性。  相似文献   

16.
信贷高增长形势下银行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的银行业信贷也高速增长,在支持经济企稳回升的同时,面临的风险骤增。银行业应该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精神,结合实际,全面管理新形势下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引发自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是金融衍生品,但是这个衍生品市场是场外市场,而不是场内市场。场外衍生品市场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资产负债表风险,并降低资金成本。场外衍生品交易增长很快,已经远远超出场内交易的规模。同时由于其交易机制的弊端等因素,使市场积聚了大量的风险。金融危机两年多以来,政府在救市、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寻求场外市场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孙慧  王天慧 《杭州研究》2010,(1):101-103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的是金融衍生品引发的,但是这个衍生品市场是场外市场,而不是场内市场。场外衍生品市场在全球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资产负债风险,降低资金成本。场外衍生品交易增长很快,已经远远超出场内交易的规模。同时由于其交易机制的弊端等因素,使市场积聚了大量的风险。金融危机两年多以来,政府在救市、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寻求场外市场发展的新思路。本文对场外衍生品市场运行方式存在的风险和清算机制的路径选择作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金融去杠杆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领域的核心工作之一,是规范金融机构经营发展、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合理测度和评价金融去杠杆的成效,是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于金融去杠杆成效的评价,主要是从上市银行业机构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变化角度开展。通过上市银行股票价格数据和基于分位数回归的CoVaR方法,测度单家机构系统性风险的边际贡献情况,并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后的风险溢出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其中股份制银行和地方中小法人银行的风险溢出程度下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层原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音 《北方经济》2009,(9):76-78
一、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理论观点概述 金融危机是指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一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一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Goldsmith,1982).根据<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可分为四种类型: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外债危机和系统性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