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廖永安 《魅力中国》2014,(19):99-100
“格物致知”源自《大学》,是儒家探求学问的基本方法之一。宋代,在二程和朱熹等学者的努力下,他们用“接着说”的方法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注解。程朱都十分注重“格物致知”的工夫,对此有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胡开文,徽州绩溪县人,清末制墨名商。微州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乡,朱熹的儒家思想对微州世道人心的影响非常深远,构成了徽文化的价值理念。可以说,徽州是汉文化的一个儒学圣地。正因为如此,徽州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地方,也是产生“文房四宝”的宝地。  相似文献   

3.
张燕  谭茭 《今日重庆》2007,(3):98-98
沙坪坝区天星桥正街的凤天音乐大道之间,有一所非常有特色的中学。她就是重庆市联招学校、沙坪坝区示范高中——天星桥中学。走进学校大门可以看见“砺志修德,格物致知”这八字校训,校长向跃进解释说,“砺志修德”,是从学生品德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志向,磨砺学生的意志,塑造学生的人格,修养学生的德行。而“格物致知”的意思是“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将“格物致知”作为校训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4.
邹中棠 《中国西部》2012,(21):39-42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何以“格物致知”成为师道之本?  相似文献   

5.
刘晓蕾 《魅力中国》2013,(5):281-281
宋朝大教育家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前置学习,每位学生对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思考还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晏建怀 《老区建设》2013,(17):60-62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奔波仕途,屡次被贬,与同僚发生过冲突,甚至他的朋友、同窗、老师对他也颇多苛评。他的仕途推荐人、宰相晏殊就曾责备他“好奇邀名”;另一位宰相吕夷简也说他“务名无实”。但是,在他死后,南宋朱熹评论他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明代方孝孺说他“时屯道难合,谤息名愈全”。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从不同民族生活样法差异的角度。通过对西方、中国和印度三方哲学的考察分析。提出了他的“三量”说认识论。同时,他又援西学入儒。在其“三量”说认识论的基础上阐释和发挥了儒学。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科学主义对儒学的排斥。  相似文献   

8.
朱熹指出仁是“天地生物之心”,是“心之德”、“爱之理”,以“生”释“仁”,“仁”不仅是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亦是天地之心;仁的境界不仅仅是自我与他人境界,亦是主体与客体、小我与大我、人类与万物相融的境界。朱熹生态哲学思想具有的强烈实践性和现实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朱熹,四个故里,40多亿元的盘子,圣人气象真是威武、宏大。今年10月22日,是理学大师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目。朱圣人的大寿,引得两省四地——福建的尤溪县、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以“朱熹故里”为名。各自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汇聚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项目,以作圣人“寿礼”。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的一篇短文《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所揭示的哲学发展“圆圈”说,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哲学遗产。列宁立足于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哲学为例,说明了人类的认识是波浪起伏、螺旋式上升、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分析和研究这些“圆圈”,不仅对学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为了研究的方例,把列宁的有关论述引在下面:不论是黑格尔(见《逻辑学》、不论是自然科学中现代的“认识论者”、折衷主义者、黑格尔主义的敌…  相似文献   

11.
“敬业”在我国古代《礼记·学记》中就以“敬业乐群”明确提了出来。宋朝朱熹说,“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一心一意,任劳任怨,精益求精。敬业总是和“爱岗”联系在一起的。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情感的进一步升华,是对职业责任、职业荣誉的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识。一个不爱岗的人,  相似文献   

12.
杨杰 《魅力中国》2009,(6):111-111
宋代大儒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因材施教”一语由此而来。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是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主要思想。然而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面对的总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本文就此谈一些浅薄的认识和自己从教以来的一点体会,希望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有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组织和进行教学与教育工作。这个教学、教育原则滥觞于孔子。孔子在自己数十年的教学、教育实践中,就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原则。但孔子并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一概念,而是由宋代思想家二程(程颐和程颢兄弟)和朱熹从孔子的教育和教学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如二程说:“圣人教人,各因其材。”朱熹也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相似文献   

14.
黄力 《理论观察》2005,(6):187-188
自1986年西方学者首次提出新闻价值这个概念至今,关于新闻价值本质的争论几乎从未停止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种,即“主观标准说”、“客观素质说”、“效果说”,及介于三者之间的“调和说”。  相似文献   

15.
庆华圭 《发展》2010,(1):127-12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从古至今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彰显其独有的魅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是其真实的写照;朱熹主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相似文献   

16.
物业税的具体开征还面临着困难,理论界对开征物业税的制度设计还存在不少争议.本文从物业税税基评定的理论基础开始论述.列举了设计物业税的众多观点,并认为我国开征物业税应遵从“公平论”、“受益论”和“资源配置论”的指引。在税基评定方面,本文分析了“基准地价说”、“市场交易价格说”、“机构评估价值说”和“认定价值说”的利弊.并认为“认定价值说”较为适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了物业税的开征应该遵循公平、客观、科学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吴茂钊 《中国西部》2012,(2):160-160
距离贵阳仅38公里的修文,因王阳明而富有历史文化底蕴,被中外研究王阳明的专家学者称为“王学圣地”。修文地处黔中腹地,公元1506年,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即今修文县)作驿丞。王阳明在这里格物致知,创立“知行合一”学说,并创办书院传播文化,开房贵州文明,一代哲人王阳明“龙场悟道”一时间享誉中外。  相似文献   

18.
李存山 《杭州研究》2010,(2):136-145
在中国教育史上,胡瑗的“苏湖之法”暨“明体达用之学”曾成就一代教育之盛事。这一成就是在范仲淹的“慎选举”“敦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和庆历新政的推行中取得的。“明体达用之学”也被二程、朱熹、吴澄所肯定,这一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德、利用、厚生”的核心价值取向正相符合,故应予以高度评价。如何正确处理“日月体”的通识道德教育与“达用”的分科实用教育的关系,这应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黄晓娟 《魅力中国》2013,(34):107-108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重点和难点,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无数语文教师。朱熹说:“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也。”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模仿和反复实践,是学生作文入门的捷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胡开文,徽州绩溪县人,清末制墨名商.徽州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乡,朱熹的儒家思想对徽州世道人心的影响非常深远,构成了徽文化的价值理念.可以说,徽州是汉文化的一个儒学圣地.正因为如此,徽州是一个文人墨客辈出的地方,也是产生"文房四宝"的宝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