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程雪 《魅力中国》2010,(25):201-201
“真人”是庄子在描绘其哲学人生境界时,所建立的一种超越了凡人境界的存在。在庄子的文中,“真人”不受外物所控制,能够逍遥于天地之间。文章以养神和养神两个方面为视角,阐述了其“真人”之道。  相似文献   

2.
何为师道?     
西米 《中国西部》2012,(21):27-27
道者,天地之大全也。自本自根,先天地生,未有天地,道乃存商乞“道”本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早有春秋时代子产提出之“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后世有西汉董重舒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相似文献   

3.
庆华圭 《发展》2010,(1):127-12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从古至今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彰显其独有的魅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是其真实的写照;朱熹主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习语文“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必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快讯》2012,(32):79-79
中国办奥运是倾举国之力,参加奥运则是牵举国之心。奥运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活力与快乐,在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中,达致更快、更高、更强的心灵境界。可这“两举”,使奥运成为不能承受之重。两次奥运刻意安排给刘翔的“1356”号,被解释为“13亿人”、“56个民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孔子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探寻到政工师提升工作能力之规律,政工师如果能以此作为从政为学做人之准则,时刻以之自勉,始终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定会在政工师的工作天地中收获美丽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何静 《宁波经济》2004,(B07):45-47,37
从心体的内涵、心体的存在状态和心体所表征的境界看,王阳明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援道入儒,是对道家智慧的融摄。  相似文献   

7.
十六大以来,各级领导牢记“两个务必”,纷纷下基层,搞调研,送温暖,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哪里艰苦哪里去,谁最贫困去谁家,让人感其行,鉴其心,为之欢欣鼓舞。“让群众摸到你的心”,记不得是哪位老革命家说过这句话。下基层,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有这样的标准和境界。“人之相交,贵相知心。”心不知,交不深,群众对你“知人知面不知心”,难有血肉联系。即使见过面,说过话,也是“未可全抛一片心”。是群众挑剔,不近人情吗?不是,是因为他们看不到你的心,说了也没用。群众是最讲实际的,对干部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  相似文献   

8.
作文要创设情境,要向社会生活开放,向自然生活开放。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智力活动引导到最佳状态,才能心随笔转.写出自得之见,才能用自由之笔抒自在之趣,才能达到“精神”、独特“个性”自由显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刘欣 《沪港经济》2008,(1):80-81
晚年的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当年与丈夫赵明诚一起搜旧索古的岁月曾有一段缱绻的回味:“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 “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正是古往今来收藏家与藏品之间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才能进入的神思飞扬的超我境界。而引发记者作此联想的,是闻名沪上的私人书画收藏社晏子轩,以及它的主人晏绍礼。  相似文献   

10.
诚信原则与现代信用机制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诚信自古即为修身立国之根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一个人不讲诚信,就不能立身处世。诚信原始的、表层的意思是对人讲信用,但其成熟的亦即根本的意义则是外不欺人与内不欺己的统一,是相信自己和相信他人的统一,亦是相信人事与相信天道的统一。所以《说文》讲:“信,诚也。”朱熹认为,诚就是世间万物那种本然如此的,实实在在的性质,即“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中庸章句》)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言忠信,行笃敬”,才能取信于人,取信于社会,才能同他人正常的交往…  相似文献   

11.
戴震     
《安徽省情省力》2005,(6):47-47
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字东原。安徽体宁隆阜(今属屯溪)人。进士,曾任纂修、翰林院庶吉士之职。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中”。他还认为宇宙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一个朱熹,四个故里,40多亿元的盘子,圣人气象真是威武、宏大。今年10月22日,是理学大师朱熹诞辰880周年纪念目。朱圣人的大寿,引得两省四地——福建的尤溪县、建阳市和武夷山市,以及江西婺源市,以“朱熹故里”为名。各自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汇聚总量超过40亿元的资本项目,以作圣人“寿礼”。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商战中,我们要讲求“抢人之先”、“先发制人”、“争上制高点”,谓之抢先一步天地宽。但是。在特定时期,特殊条件下。限于企业自身的实力,采用“迟人半步”的营销策略,避敌锋芒,潜心默学,克己之短,取人之长,以期获得成功亦不失为一条妙招。这中间的例子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14.
陈暖 《魅力中国》2014,(4):124-124
范仲淹词沉雄有力,自成境界,对宋词的发展具有开拓之功。本文对范词意象进行梳理,深入解析范词两大意象“酒”与“泪”所蕴含的深沉愁思,以此达到对范词开阔境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曾经对广大干部提出过“三个对待”的要求,即“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这“三个对待”对于加强各级领导班子以及干部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质上是要求广大干部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名利观、是非观。  相似文献   

16.
《论语》中的仁并没有一个绝对唯一的意义,我们只有将仁视为一种具有贯通、渗透到不同事物中的精神性力用,才可能对《论语》中出现的所有仁进行完满的解读和研究。这种研究主要是将《论语》中的仁的意义分为心的主动力用、道德本体、至高境界三个维度来解读。在仁学的历史演进中,诸大儒的仁学一般皆继承了孔子仁学的三个维度。因此,仁的三个维度在儒家思想中具有普遍性。同时,仁作为心灵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推动创造和践行的力用,对现代青年的自我修养的提升、事业的成就等皆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朱熹“格物致知”说的认识论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物致知”是朱熹认识论的基本命题,体现了朱熹哲学思想的特色。文章试图先考察“格物致知”的思想源流,再对“格物致知”说作进一步诠释,然后重点阐述“格物致知”说所蕴涵的认识论价值,从而凸现朱熹“格物致知”说的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读兄之作,俯仰天地的境界,纵横古今的厚重,悲天悯人的情怀,大彻大悟的智慧,一如兄立体之人。”———摘自“陈鹤龄文学作品集《纵酒踏歌》研讨会”的一封贺信(一)3月2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民委、自治区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等单  相似文献   

19.
李存山 《杭州研究》2010,(2):136-145
在中国教育史上,胡瑗的“苏湖之法”暨“明体达用之学”曾成就一代教育之盛事。这一成就是在范仲淹的“慎选举”“敦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和庆历新政的推行中取得的。“明体达用之学”也被二程、朱熹、吴澄所肯定,这一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德、利用、厚生”的核心价值取向正相符合,故应予以高度评价。如何正确处理“日月体”的通识道德教育与“达用”的分科实用教育的关系,这应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唐源 《魅力中国》2014,(14):90-90
揭示的“隐藏之美”——“拥有一颗写诗的心”(富有处于激流而沉静的哲思之心,世界与自我存在生命意义的体验之心),一种对于人性美的书写与反思。在“诗”的视野中去观察、感悟生命的存在和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