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艺术在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领域中,占据怎样的位置和空间,作为文化形态是如何以各种形式和独特的魅力满足和充实着人类的精神需要,在人的生存和社会活动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是个复杂而又颇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探讨这一问题的目的,可以使我们从历史的、现实的、动态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艺术与时代、艺术与社会发展、人类生存以及与人的精神生活、审美理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或者也可以说是在研究人类生活为什么离不开艺术,艺术为什么使原始人和现代人相通时遇到这个问题。或许是人类有爱美的天性、创造的本能,而艺术…  相似文献   

2.
崔可 《魅力中国》2010,(25):167-167
艺术作为人学,应该始于人,而终于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走出当下的尴尬境况,以真正意义上‘人的觉醒’方式重新修复艺术跟现实社会之间价值迷惘的裂痕,实现中国“水墨”艺术的重生,重新解开捆绑在身上的历史绳索,还艺术以精神的自由,绽开光彩夺目的艺术之花,重新实现人性的真正解放,不会游离于人类的总体价值之外,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军 《魅力中国》2010,(34):123-124
艺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始终是人类完善自身、追求和谐进步的重要活动,是人类社会中以人的培养为目的的重要现象,它以艺术为媒介进行教育,使教育者在心理机能,精神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进而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余桂华 《魅力中国》2013,(34):90-90
艺术发展至今天面临今天对过去和未来的期待及选择,就象火与泥土通过人的创造之路发生了许多的艺术,最初中国的原古彩陶,在泥士与火凝固烧成一种物质的精神永恒,这种物质同人的意识完美结合,逐步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将精神注入这种物质,形成艺术功能,这个过程就人的生存需要发,即泥土与火在人类最初生活一直延续到今天,并随着人的生活实现人的信念而随着时代在火与泥土这间产生新的文化价值。景德镇的粉彩艺术在火与泥的烧成后产生了许多新的因素,并且将理性和感性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艺术形象的超鸿人微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金凤 《发展》2009,(6):84-84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文化”内涵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相似文献   

6.
王洁清 《魅力中国》2010,(28):190-191
合唱艺术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原始、最纯净的大自然的和谐的美,它给我们追求灵魂的最高境界提供了阳光、水、空气,合唱艺术是审美追求的一曲凯歌。审美功能是合唱艺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由于审美功能是以合唱美感为基础的,因此研究合唱的美感,以及合唱的审美取向是非常必要的。合唱艺术在提高民族艺术素养、民族精神、审美能力诸方面的审美价值是其他演唱形式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7.
赵晓敏 《魅力中国》2010,(23):331-331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等。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发绣艺术立足于审美价值主体——人的自由生命体验,体现了发绣艺术价值追求中的人文精神。东台发绣作为国内颇具代表性的地方发绣艺术,在题材选择、发绣艺人的价值追求、发绣作品的精神内涵以及大众群体的接受心理等方面,为发绣审美活动创设了自由的理想境界,实现了审美主体价值的张扬,充分体现了人类精神自由的理想和对现实人生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原始艺术伴随着人性萌发而产生,因而原始艺术没有绝对开端而只有阶段性的表现。人类对自由的渴求开辟了以艺术为形式的“第二世界”。在艺术状态中,人摆脱了自然的力量,将自然从一种支配人的力量转换成人的艺术加工对象,赋予自然以艺术形式。艺术是人所依赖的、用以展现和完善其人性的工具、物质媒介,是人性产物,在追求中使生活艺术化。  相似文献   

10.
永春 《当代陕西》2011,(11):42-42
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虚体部分就是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体部分则是承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前者是文化之“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后者是文化之“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重要途径,是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依托,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巴慧敏 《魅力中国》2010,(31):166-166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情感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音乐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深入挖掘音乐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报道》2013,(3):81-81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以及中国广泛的群众基础,数千年来生生不息,传承发展。目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向联合国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似文献   

13.
朱辉军 《中国报道》2014,(3):110-113
艺术的“大道”是什么? 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大转型时期,从事艺术的人,热爱艺术的人,或者真心关注艺术的人,不妨扪心自问!  相似文献   

14.
李红彬 《魅力中国》2014,(1):102-102
豫剧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大剧种之一,其突出的艺术特点便是特别“注重唱”,以“唱来彰显它的艺术魅力”。在豫剧中,“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而豫剧是一种本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主要是由演出的形式表现其艺术的,演出场所和社会有间接的关系,主要是以人为、公众为背景的历史艺术。在我国的演唱历史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对于其演唱的艺术研究范畴来说,重点关照的发声、吐字技术与技巧、演唱艺术风格等乐声本体内容,但是,更全面的研究艺术包括与“唱”有关系的各种理伦技巧,唱的艺术并不是停留在原始的单调的唱腔基础上,更科学的将其划分为大本腔、二本腔、艳腔、阴阳腔、夹本音、炸音、夹板音(万应腔)等七种用嗓方法类型的呼吸、发声、共鸣、音色、吐字,了解这些艺术对于整个豫剧的发展有更细致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合唱艺术因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近乎完美的协调、统一、和谐的"天籁之音",陶冶着和净化着人类的灵魂.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人类和谐社会上,都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想在此详细分析一下--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王琴 《改革与开放》2012,(12):181-182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类社会早巳从工业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而工业大生产所带来的繁荣是人类、社会及城市前所未有的,它给人类生活带来突破与进步.现在,“工业化”景观艺术广泛地将艺术和城市形象融合与一体,本文通过对“工业化”景观艺术的美学研究,结合特定案例分析,利用“工业化”这一鲜明、独特的表现形式,保存城市发展、文明进步的象征,表述城市的文脉、个性和理想,并作为媒介塑造和传播城市历史文化和人文个性,发掘不同层次审美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冯淑瑾 《魅力中国》2014,(27):210-210
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保证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实现两者的统一,有利于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秀华 《理论观察》2013,(2):129-130
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是管理人右边身体一切的活动,而右半球是管理人左半边身体的一切活动。在传统的教育中。主要注重发展婴幼儿左脑的的部分功能.而忽视了右脑的的开发。使得很大一部分脑细胞闲置甚至浪费。随着现代社会对脑科学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发展婴幼儿右脑潜能的重要性。因为右脑主要是“图形脑”,所以艺术教育对婴幼儿的右脑潜能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入手讨论有关艺术教育在婴幼儿潜能开发中的作用及具体的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9.
浅论荒诞     
杜晓宇 《魅力中国》2010,(32):381-381,385
在一定程度上,荒诞是人类理性发展的结果,更是人类现代理性的富有超越性的关学总结。本文从人类理性发展的角度对“荒诞”的源起进行剖析。当荒诞艺术达到成熟之后,“荒诞”中的异化对象成为了审美客体,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相对稳定的审美结构和处理方式,也是一种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荒诞”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一种强烈愿望的呼唤响彻人心的最深处,其审美情感与“悲剧”的审美快感有共通性,在抗争中提升人的主体人格和生命价值,以实现精神境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公共精神:现代公民的核心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精神是孕育于人类公共生活之中的、以公共性作为价值皈依的、位于人类心灵深处的基本道德与政治秩序观念、态度和行为取向。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理性的公共运用,是人的“类”意识的伦理表征。随着现代公共性的开显和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展开和丰富,公共精神成为现代公民必须秉承和塑造的人性价值和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