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孟子的人格理论与诗论都是为他的政治理想服务的。孟子的理想人格是保持着一种无所畏惧的奋发的精神状态,具有着坚贞节操、充盈着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孟子认为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自觉修养就能够成为大丈夫甚至圣人。孟子的人格理论与诗论,在今天探究人格培养方面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平 《走向世界》2001,(1):59-60
孟子故里邹城市,位于山东省南部,与孔子的故乡曲阜毗邻,很早就被人们合称为“邹鲁”。孔子和孟子作为中国历史中的“至圣”和“亚圣”,自古又广为人知。许许多多的人都游过孔子的故乡曲阜,却又很少到过孟子的故里邹城。其实,若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离孟子的故里邹城才20公里,游一次孟子故里并非难事。  相似文献   

3.
与盗跖喝酒     
《民营视界》2007,(4):75-75
我上初中的时候,正赶上批林批孔,由此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启蒙”,身为中国人而第一次知道了孔子、孟子。不过,“启蒙”是反过来进行的,老师告诉我,世上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坏人”,一种是“好人”,坏人是孔子、孟子,好人呢?好人是商鞅,因为他让秦国人民守纪律,还有李斯,  相似文献   

4.
周云芳 《改革与战略》2013,(11):30-32,53
孟子秉持着“民贵君轻”、“民事不可缓”的民本情怀,提出了“薄税敛”以“藏富于民”的富民经济理想。正是基于这种富民经济理想,孟子因而在施政次第上首倡“制民恒产”的土地经济政策,提出了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的养民经济观;其次,在商业经济领域,孟子又提出了“互通有无”的“自由贸易”的惠民经济观。  相似文献   

5.
连瑞霞 《魅力中国》2010,(36):84-84
孟子是我国被称为“亚圣”的思想家,他开创性地提出了性善论学说。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性”有其独特含义,性善论是孟子构建良知说、五伦说、义利观、修养论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孔明 《当代陕西》2006,(6):60-60
每次涉蓝水,登玉山,总想起杜子美的诗句:“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吟颂者再,不由得呼出声来。山呼谷应,豁然之胸顿开,浩然之气顿生,一种旷古心怀,竞令自己现出醉态。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家朱维铮在《传统化与人素质》的演讲中提到:当年朱元璋读到《孟子》里的几段话,“不禁暴跳,要把孟子赶出孔庙,最后虽然没有实行,仍然下令删了《孟子》中的八十多节,明初的科举考试用的都是这本《孟子节》。”朱维铮举的例子是《孟子》中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语,正是这种“批  相似文献   

8.
岛石 《中国报道》2008,(9):108-108
历史上的《孟子》—直是官方钦定的读物,孟子也得以排名“亚圣”,头一把交椅自然是孔子,孟子师从孔子的门徒子思,和孔子一样都是山东人。  相似文献   

9.
祁春玉  知鱼 《中国报道》2007,(6):116-117
说起画家中“天下第一恶虎”,大家立即会想到朱伯芳。他笔下的虎,千姿百态、造型完美、神气逼真、寓意深刻,个个不乏勇敢、威武、凛然的王者之风与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0.
石贺臻 《改革与开放》2013,(8):87-87,91
孟子首倡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虽提出人性是善的,但性善的扩充还要靠本人的主观努力和后天的习染熏陶,因此孟子也十分重视环境和实践的作用。准确理解和把握孟子性善论思想对我国的德育建设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员企业家”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是企业发展的领头人和掌舵者;从政治身份角度讲,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新时期其市场人格完善具有必然性、道德人格完善具有应然性,两种人格的完善具有协同性。党员企业家在企业管理中.“节本高效”的同时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市场经营中,“牟利求财”的同时应“遵法诚信”;在社会参与中.“创造财富”的同时应有“责任爱心”。  相似文献   

12.
张艳霞 《魅力中国》2012,(29):16-16
中国传统文化“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大家也许都耳熟能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富有精辟哲理性,而且一直被人们传诵至今,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一群天真灿烂的孩子在一起,孩子们身上潜藏的人性本善的言行不止一次地穿遗我的胸膛,触度到我的心灵,在感动的同时,也促使我常常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是孩子们的老师。保护孩子们善良的本性,引导他们具有健康的人格和品质,是我们的责任。“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孟子在学堂附近受到好的熏陶。家长把孩子放0的交给我们,我们又该如何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焦循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比较了孟子与告子,荀子人性论观点的不同,得出焦循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是,孟子所说的“性善”是人生来就是善的,而不以后天为转移,同时批判了告子与荀子的人性论观点.焦循既阐释了孟子的“性善”之说,又表达了自己人性观点,人性善,但要不断向圣人学习才能实现性善.  相似文献   

14.
仁者无敌     
马赛客 《中国西部》2009,(2):100-101
孔子自诩70岁的时候能够“为所欲为而不逾矩”,可见他对个人修为的自信。而他一生所追求的,“仁”而已。后来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鼓吹“仁政”。汉朝独尊儒术以后,“仁”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新财经》2010,(2):29-29
“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这是《管子·治国》揭示的不二法门。 “老者衣钵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是孟子朴素的仁政思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诗人杜甫振聋发聩的崇高愿望。  相似文献   

16.
张永刚 《魅力中国》2011,(4):310-310
董仲舒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了扬弃,提出了“性三品”说。“性三品”说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君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中国知识阶层的人格以及国家的政治发展。运用布厄迪的“符号权力”理论,认为“君子”实际是一种符号资本,在传统社会中依托其强大的道德意识攻占权力场的制高点,并且实现了符号资本向符号权力的转化,但是由于其仅仅强调道德力量,所以在取得符号权力的保证之后反而因为权力的腐蚀而丧失了其安身立命的符号资本,最终造成了“君子”人格的异化和扭曲。  相似文献   

18.
管婧 《魅力中国》2014,(26):70-70
《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对这句话进行了一定的诠释,他认为,所谓“为己之学”,就是要将“学”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学”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而“为人之学”的“学”则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听听说说而已,这样的“学”只是为了显示给别人看,而与自己人格的完善毫不相干。于是从儒学诞生开始,各先贤们都在探寻“为己之学”之理,即一种成人和修身养性之道。  相似文献   

19.
《宁波通讯》2012,(13):65-65
问题: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认为这句话对做好领导工作有哪些启迪?  相似文献   

20.
伍兵 《新西部(上)》2009,(10):121-122
孟子在总结前人及自己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具有儒家特色的德育思想。他强调“德教为先”,认为德育的目的即在于“明人伦”,只要人们愿意努力,则“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还认为“学者必以规矩”,道德教育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