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呈现出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内三者的混合型分工新形态,并最终向价值链分工形态演进。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形态新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所处分工地位的研判,探讨提升我国分工地位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李聪明 《特区经济》2005,(1):121-122
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的关系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一系列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具体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产业间的质的联系,简单地说就是产业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或促退的关系;二是产业间的量的比例,经济分析中一般采用两类指标,即产出量比例和要素比例。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地演变的,其演变的主要决定因素有社会需求变化、资本积累程度、技术进步和分工深化等。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国际分工已经从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转变为产品内分工,由于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的形态也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转变为产品内贸易。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品内分工和产品内贸易获得了飞速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趋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世界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日本同主要贸易对象国与地区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日本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提高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亚洲“四小”同日本之间在技术和生产效率的差距逐步缩小,日本同亚洲“四小”之间的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它们在产业和贸易领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加强,而且正在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日IT产品贸易发展与产业分工关系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IT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在中日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日IT产业的分工关系和产业竞争力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中国IT产品特别是IT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二是中日IT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经历了一个先是迅速上升然后又缓慢下降的过程;三是中日IT产品在总体上还处于垂直分工状态,单位产品价格相差悬殊。中国IT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们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中日电机电器产业内贸易看两国分工的趋势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在2001年,中日两国向对方出口最多的商品均是电机和电器产品,即海关HS分类85章商品,这使得用产业内贸易的方法来分析中日国际分工格局成为可能。本文讨论了产业内部分工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测算了中国对日本HS85章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的指数,比较了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在HS85商品上的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作者认为,中日HS85章商品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作者最后认为,只要中国的加工贸易政策不变,中日产业内贸易将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际价值链分工模式下上海汽车产业升级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也正经历着从产业间到产业内,再到产品内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新趋势不但拓宽了经济开放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参与度,也使产业升级具有了有别于传统产业升级的新内涵和实现途径.本文通过对国际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地方产业升级内涵的探讨,结合上海汽车产业在当代国际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分析,提出了促进上海汽车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和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第7类产品的国际分工地位分析--依据产业内贸易指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曦 《亚太经济》2006,(1):98-100
本文通过对国际标准贸易分类法(SITC3)第7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得出我国该类产品国际分工地位在近年来虽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仍是以基于劳动力比较优势产业间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处于国际分工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日双边贸易关系发展非常迅速,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产业内贸易比重不断提高。但两国的国际分工关系仍具有明显的垂直型分工特点。中日贸易关系中,不仅存在着贸易不平衡、日本对中国产品歧视性限制较多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两国冷淡的政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双边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区域产业分工出现了由传统的产业间分工到产业内分工,再到产品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的历程。在我国,经济区内产业间、产业内和产品价值链的分工同时存在。文章测算了首都圈和长三角产业间分工水平,部分证实了首都圈产业分工较为落后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与东盟贸易关系的发展及其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40年来,日本与东盟一直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双边贸易额剧增,进出口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日本在出口技术密集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同时,从东盟进口的初级产品比重减少,制成品进口比重迅速增加。但这只是资本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势下,部门内非熟练劳动与技术交换的垂直分工形式,并不能说是水平分工。东盟仍是日本重要的资源供应地、生产基地和工业品市场。  相似文献   

12.
王婷  芦岩 《改革与战略》2011,27(9):41-44
文章首先回顾了阻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各种观点,然后从产业分工的视角分析了阻碍城市群内产业分工的发展和城市间合作、协同实现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建立城市群区域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城市的开发和扶持、建立城市群内合理的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以及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机制等方面,给出促进城市群经济不平衡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叶龙凤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66-70
已有的研究大多从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外包等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重要表现形式入手,研究它们对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利用1998--2003年间23个行业的垂直专业化比率数据和其他行业相关数据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解释方程,研究垂直专业化分工对本土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垂直专业化比率和本土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垂直专业化比率的提高有利于本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分析东亚国际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评价了中国在东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认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比较优势的转化及提高吸收能力可以促使中国在东亚国际垂直化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多的分工利益。  相似文献   

15.
基于"垂直专业化→层次国际竞争力"过程传导的研究视角,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VSS)、生产率(PR)、贸易竞争力(RCA)、产业利润(ACR)四者间传导关联的统计分布特征,并从"过程传导"的角度对中国制造业15个行业的发展态势进行了定位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中能形成"垂直专业化→生产率→贸易竞争力→产业利润"过程传导良性循环的行业不多,产业发展驱动力过程传导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递减、时滞甚至断裂效应。有效地进一步培育和提升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在于克服现有"垂直专业化→层次国际竞争力"过程中的"传导短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业部门垂直专业化与国内技术含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垂直专业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计算了中国19个工业部门在1992~2003年期间的国内销售产品和出口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结果发现各行业的两个垂直专业化的平均比率都在1~10%之间,且数值比较接近,绝大多数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提高。此外,本文还计算了分行业的产品国内技术含量,并通过计量检验考察了它与垂直专业化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工业行业的产品国内技术含量越低,其垂直专业化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7.
樊长科  陈述 《改革与战略》2011,27(7):134-136
文章采用区位商和樊卓福(2007)构造的地区专业化系数为指标,对广东省地区专业化水平进行度量,并分析规模因素、地区特征和产业特征对广东省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较优势理论对广东省地区专业化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劳动力禀赋和熟练劳动力禀赋是影响广东省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重要因素,城市的规模、市场潜力对地区专业化的形成也有明显的影响,但规模经济的影响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18.
叶迎 《改革与战略》2010,26(7):33-36
文章从国际垂直分工引起贸易增长的视角研究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文章认为,垂直专业化使得贸易扩张和收入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产生差异,最后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扩大。  相似文献   

19.
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垂直专业化分工是促进东亚区域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Hummels等(2001)的方法为基础,计算了1995年和2001年东亚十国(地区)的总体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各经济体所有产业的垂直专业化指数,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各经济体间要素禀赋的差异、行业规模程度和关税壁垒是影响垂直专业化分工在东亚发展的重要因素。东亚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区域内部关税率的反应弹性高于对区域外部关税率的反应弹性,这是东亚地区在促进垂直专业化分工方面的区位优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quantifies the way in which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affects the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value chains (GVCs). It incorporates an input– output structure into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highlighting important differences between intermediates and final goods. Using tariff reduction schedules for the RCEP agreement and Asian Development Bank Multi-Region Input–Output database, it evaluates the impact of the RCEP's tariff cuts o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VC position index of members. It shows that the RCE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weighted average number of stages for members for primary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final consumption, which led to more complex and longer production chains. This was mainly due to the trade creation in intermediates imported from member countries and those outside it. This is an important finding, distinct from traditional trade models without an input–output stru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