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店铺数量来看,上海便利店历来都是以内资为主导,内外资门店比例约为3:1。内资以快客、好德、可的为代表,外资以全家、罗森、7-Eleven为代表,外资的单店日均销售额明显高于内资,在快速扩张、成本提高、毛利较低等多方面原因的综合影响下,上海便利店无论内资还是外资都在亏损的边缘徘徊。上海便利店的未来走势如何?怎样才能实现有效转型?应该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
直销业突变     
以雅芳为代表的单层直销是否将取代以安利为代表的多层次直销?中国的直销格局是否即将被打破?在内资与外资的角力中,内资如何突破直销法过高的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3.
《环球供应链》2005,(3):116-116
主持人:本刊在2005年2月初出版的第17期《环球供应链》杂志上讨论了零售开放后内资零售企业的困境,普尔斯马特和诺马特倒闭并迅速易主,上海的21世纪便利店被迫关闭了500家,WTO的开放让内资零售企业因迅速扩张而产生的泡沫迅速幻灭,内资零售企业有些还未与外资巨头正面交手便自动破灭。有业内人士分析,这些企业幻灭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说经营者的投资心态存在问题,利用供应商货款进行企业规模扩张然后坐等外资巨头收购,这种心态使零售企业的管理跟不上发展速度。无论怎样,零售开放已成事实,还在生存和发展的内资零售企业,该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如何在自己的土地和市场上与外资巨头一较高下呢?  相似文献   

4.
实用外资对珠三角地方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佛山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三角洲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近年来全球跨国公司投资大幅下降,珠三角各地FDI流入增长趋势减缓;因此,以佛山为代表的珠三角各地应调整引资政策,完善产业制度与管理,调整外资进入领域比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引资产业链,提升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提高外资使用效率与内资企业的出口.  相似文献   

5.
王阳 《新财富》2013,(3):17-21
中国便利店市场潜力巨大,竞争对手众多。然则,外资放慢扩张脚步,内资饱受低毛利之苦。为顾客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挖掘单店价值成为未来出路。  相似文献   

6.
政策     
《中国商论》2013,(7X):2-2
北京便利店即将加载餐饮业务餐饮是便利店重要的增值业务,然而受政策限制,过去北京的便利店一直难以在即食类商品上大展身手。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着改变。据悉,北京市正在通过便利店积极推动早餐工程,联华快客、好邻居、乐加地铁便利店即将加载餐饮业务。曾经,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只是外资便利店的超国民待遇。而最近,内资便利店的利好消息接连不断。先是好邻居中标北京市早餐工程,联华快客也在东城区商务委的支持下推出了便民早午餐,占据地铁出口优势位置的乐加房车便利店也被餐饮巨鳄净雅收购。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1992年10月,中国第一家便利店在深圳建立.其后10几年间,尽管我国便利店业态总体上一直处于导入期,但是,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这一新型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2000年起,上海年均新开便利店超过1000家,呈现出几何式增长态势,并首次突破了4000人/店的瓶颈,标志着上海便利店业态已进入高速成长阶段.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便利店业态也进入了快速发展前期,便利店数量从数十家至数百家不等,其他更多的城市则处于业态的导入期,可见便利店的零售业态在我国正日趋成熟.与此同时,全球著名品牌7-11、罗森等便利店集团也加速了其在中国的空间布局步伐.  相似文献   

8.
从价值链看内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价值链角度分析以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零售企业竞争优势与不足,并借此探索有效提升内资零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外资超市入沪的挑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自掀起"超市热"以来,至今方兴未艾,特别是中外合资及合作的超市市场,如中日合资百联超市,沪港合作百佳超市,中法合资家乐福超市等相继进驻上海,外资超市凭借其资金、技术设备及严格的科学管理优势,对沪上内资超市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中国加入WTO,据悉,许多国际连锁集团正在谋求在中国设点.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向来是外商投资的重点与热点地区,面对外资超市的挑战,内资超市应如何发展,这是一个需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通过建立分析框架,运用平行数据模型方法,以广东为例分析了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以及不同所有制工业部门的影响。我们发现,外资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和负向的竞争效应,而负向的竞争效应超过正向的溢出效应,外资对内资工业部门的净效应是为负的。这说明至少在短期,外资对内资工业部门冲击很大。研究还发现,外资对不同所有制工业部门的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是不同的。外资对国有工业企业冲击最大,而以私营、三资企业为主的其他工业企业受益最大。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外资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经贸》2004,(6):34
WTO的洪流使中国零售业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变革的浪潮之中. 外资商业加快布阵抢点的脚步,掀起了巨大的冲击波.有数字显示,目前我国以外资为主的商业大店总投资己逼近1700亿元.内资企业在我国零售市场所占份额不断呈下降趋势,而据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平均每家外资零售企业开业后,就有3家较大规模和30多家中小型国内零售企业关闭.  相似文献   

12.
关于内外资转股后办理变更登记问题的探讨上海市工商局外资处《公司法》实施后,企业的开业、兼并、分立、转股等均有了法律依据。但内资实行注册制,外资实行审批制,内外资企业依据不同法律进行注册,故对股权转让致使内资变为外资或外资变为内资的企业,原来都要求申请...  相似文献   

13.
江浙两省是吸引外商投资最具活力的地区,但是两省的外资对于各自工业经济的发展作用如何呢?本文将以工业企业为对象,利用C-D生产函数拓展模型,实证分析FDI对江浙两省内资企业的影响,得出FDI对江浙两省工业内资企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并且FDI对江苏省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要高于浙江.本文从江浙两省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差距、人员流动三方面比较剖析其原因,以期能为两省更好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便利店作为零售业态的一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是商业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近几年便利店以其独特的业态效用与经营优势,在我国许多城市迅猛发展起来,但其发展也面临着窘境,一面是一些便利店企业急不可待的市场扩张,一面却是整个行业难以摆脱的亏损困境,为此,需要从便利店业态创新、业态效用分析入手,制定便利店未来发展的策略。一、北京国有品牌便利店和外资品牌便利店现状及存在问题1.北京地区国有品牌便利店和外资品牌便利店现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内储蓄也节节攀升,且国内储蓄总额高于国内投资总额,出现了内资闲置与外资引入的"双溢出"现象.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目前内资与外资的关系,重新定位我国引进外资的战略,从而合理地使用我国的内资与外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用品的采购上对于便利快捷的需要促进了连锁便利店的发展,其中7-11、可的、好德、快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连锁便利店发展最为迅速,这些连锁便利店以便利为优势,在产品价格上也比大超市高,利润空间较大。由于目前的便利店主要在经济发达地区扩展,因此我国的连锁便利店形成了以广东为核心的华南、以上海为核心的华东、以北京为核心的华北三大市场。浙江的十足便利店是人本集团旗下人本超市连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浙江省社区商贸服务业示范企业,现已成为浙南地区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服务最佳的连锁便利企业之一,近年来在义乌市的门店扩张迅速,本文主要对义乌市十足便利店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前,便利店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猛,大中城市的便利店数量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但众多的本土便利店陷入尴尬境地,只有少量便利店才能盈利,而外资便利店普遍盈利,这将对本土便利店的发展形成较大威胁。为此,借鉴日本便利店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一些经营策略,以提高本土便利店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内资便利店企业现阶段市场扩张速度快,数量和质量发生失衡现象,在品类管理等方面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文章通过特定范围内例证调查,就内资便利店单店品类管理的相关问题,面对不规范的行业内竞争,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数据表明,中国患有外资依赖症。此处之“症”不是指外资对内资的简单比例,而是指外资对有效率的内资的比例(有效率的内资指民资),2003年中国外资对民资的比例为0.58。这一比例高于新加坡和荷兰,仅低于爱尔兰。而这三国是全球公认的外资依赖国——它们是很小的国家,容易依赖外资  相似文献   

20.
李蕊 《中国流通经济》2012,26(9):97-103
2008年以来,外商在我国零售业的投资在规模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动向,引发了业界关于外资迅速扩张是否会造成零售业被外资控制、外资企业是否会抢占内资零售业优势资源等争议性话题,文章分别使用省际面板数据、地区面板数据、业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外资扩张对内资零售企业的影响。研究表明,整体而言,外商在我国零售业投资的加速扩张,并没有挤占内资零售企业的优势资源,外资零售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并没有对内资零售企业构成明显的就业挤出效应。内资零售企业在面对外资零售企业迅速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竞争压力时,应着力通过跨地区并购、跨行业并购、自愿连锁、内资并购外资等方式壮大自身规模,实现优势资源的重组,发挥规模效应,同时需要反思内资零售业目前联营模式过多、自营模式过少的弊端,通过提高自采比例、培育自有品牌等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