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民生财政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安  闫婷 《商业时代》2012,(17):56-57
在构建民生财政和财政实践向民生领域倾斜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民生财政成为学术界关注热点。本文主要以界定民生财政基本概念为研究对象,从财政本质的讨论为逻辑起点,通过分析推断得出:民生财政实质上是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以满足民生需要为根本目标的财政模式,是公共财政在我国现阶段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创新与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2.
民生财政及其推进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生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取向.近年我国财政资金在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安全、环保等民生项目的投资呈现大规模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的亮点.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民生财政的特点,指出巩固发展民生财政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实行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3.
民生财政:公共财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就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财政的实质就是民生财政.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全力推进民生财政,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
效率——公共财政建设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国贤 《财贸经济》2000,(10):39-44
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过程中,财政处于关键地位,为适应这一要求,财政部项怀诚部长在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我国将在几年内建成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这一改革目标得到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确认,建设公共财政不仅是对传统财政的改革,而且实质上是对传统的政府制度的一次重建,公共财政建设的核心是财政效率,本文拟结合国外的经验,从提高财政效率角度对公共财政,尤其是绩效预算作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加大对民生领域投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从远期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要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多地关注民生,实现由"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的演进;近期要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加快建立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财政职能问题是我国财政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它对我国财政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对公共财政职能的一般认识入手,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职能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了有效实现公共财政职能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讨论“公共财政”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认为要从一定历史背景认识公共财政,以经济的市场化为前提,搞公共财政不等于放弃宏观调控。本文对如何解决财政存在的“缺位”与“越位”,以及如何构建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期,由于财政民主成分的缺失,严重影响着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因此,本文从研究民主的内涵与外延着手,通过剖析民主与透明、科学决策、集中、制衡的四项关系,提出民主财政是政府的各项财政决策反映民意,受民众监督的一种制度.本文认为民主财政意味着人们通过民主机制控制公共财政.由于民主财政既是公共的又受民主机制的控制,因此,它对政府治理具有深刻和全面的影响.财政民主化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从一种民主化程度较低的财政制度向民主化程度较高的财政制度不断转化的过程.因此,推进财政民主化改革应着重增强财政透明度、建立财政制衡机制、推进政府预算的科学决策和中央与地方之间适度的财政分权.  相似文献   

9.
从地方政府或有负债产生看我国财政法律短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税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公共财政框架也将逐步建立起来。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一系列的工程,财政法律体系是这项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和实施的保证。本从我国地方政府或有负债这一当前财政难题入手,对我国财政法律的短缺进行分析,进而对财政法律体系的建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义务教育财政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为界定和落实义务教育财政责任提供了政策依据.文章提出,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政府应承担义务教育完全的财政责任;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在政府间的分工应是分权与集权的有效统一,既要考虑效率,又要保证公平和整体利益.就北京市而言,落实义务教育财政责任的关键在于明确市、区两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共同责任,加大北京市本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  相似文献   

11.
公共财政必须以法治国家为基础,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实现。推进公共财政的法治化,是实现法治财政的基本途径,法治财政应是公共化的财政、民主化的财政、非盈利化的财政、运行机制规范化的财政。公共财政要实行规范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必须纳入法治轨道。法治国家对公共财政的诉求,必须通过相应的财政法律制度完善予以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公共财政收支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公共财政体制应以完备的财政法律制度体系为基础,以财政行为运作规范、程序正当为要求,以有效的财政法律监督为保障。  相似文献   

12.
建立公共财政需理顺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成为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和目标。笔认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最终建立和完善有赖于在认识上理顺四个关系:即公共财政与“国家分配论”、与国家财政、与国有资本财政的关系以及中西公共财政的异同等。  相似文献   

13.
侯芳 《现代商业》2012,(29):266
财政绩效管理逐渐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管理和改革的重点目标。本文从当前我国绩效管理的大环境入手,分析地方政府如何加强财政绩效管理,有效推动地方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4.
许新强 《消费导刊》2009,(1):236-236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公共财政绩效提升变的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公共财政的基本内容和提升公共财政绩效的意义,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升公共财政绩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王瑞 《财贸研究》2003,14(5):42-45
近年来 ,尤其是我国提出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基本框架以后 ,理论界与实践部门在如何更好地实践财政公共性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同时 ,也引发了许多争论。如财政公共性是财政一般范畴还是财政特殊范畴 ?公共财政是否公共性的必然选择 ,国家财政是否就是对公共性的否定 ?公共性的最佳实现形式是什么 ?等等。本文从国家与财政的关系入手 ,对财政公共性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财政公共性脱胎于国家的公共性并由国家强制权力保证实施 ,其具体内容取决于一国的基本国情 ,而且与财政实践并无必然的因果联系。进而得出当前进行财政理论研究 ,应紧密联系中国国情 ,在维护国家绝对权威的基础上 ,循序渐进地实现财政公共性的完全体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特色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代模  杨涛 《财贸经济》2000,(2):24-28,39
本文从财政本质、财政职能、财政运行模式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公共财政体系问题。认为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公共财政面临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提出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运行模式的“两个要素,一个原则”:两要素即提供符合公共财政职能一般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继续优化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一个原则即坚持财政代表国家增进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原则。坚持这一中国特色公共财政模式,既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又有助于对公共需求的满足和公共领域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近年来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出发,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遵循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支出的基本原则,针对我国现行的支农政策中的财政支农投入政策、财政支农补贴政策和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现有的财政支农问题的具体举措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98年以来,焦作财政恪守"公共权力属于人民,公共财政服务人民"的工作理念,以"科学发展、精细管理、民主理财"为基本目标建设地方特色财政,取得了理性实践和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效。焦作财政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地方公共财政改革的标杆和样本。首先对焦作做法做了由浅入深的介绍,然后从实际出发提出了焦作经验对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钱志刚 《消费导刊》2014,(10):66-67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及公共财政。加强财政数据公开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重要方面,是加强公共财政建设、加强公共治理的重要内容。财政数据公开情况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有关背景,研究了我国的现状,吸收了在财政数据公开透明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实证等方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我国林业主要的贡献由传统的提供木材和林产品慢慢向着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公共财政则属于政府分配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林业目标的转变、实现自身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基本上是取决于公共财政的有效介入。在分析现行林业财政体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林业与公共财政的关系,并提出构建林业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