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财政及其推进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民生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建设的重要取向.近年我国财政资金在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安全、环保等民生项目的投资呈现大规模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的亮点.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民生财政的特点,指出巩固发展民生财政需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特别是实行地区间的横向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2.
民生财政:公共财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就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财政的实质就是民生财政.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全力推进民生财政,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加大对民生领域投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从远期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终极目标的实现,要比以前任何时期更多地关注民生,实现由"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的演进;近期要以"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为目标,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问题,加快建立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应有的职责。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从公共财政来看,必须建立有效的收入调控体系、对医院的财政补偿机制、教育与社会保障的投入保障机制、房地产市场调节机制、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当然,这些财政制度的有效运行将受到一些社会条件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导致世界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我国经济也受到了严重冲击.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本文从当前经济形势、居民消费疲软、构建和谐社会的财政的需求出发,探讨了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财政政策依据,分析和思考了财政政策对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所起的重要支撑作用,并初步提出了有关构建公共财政政策向民生倾斜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四川省在推动城乡均衡和民生发展方面的成就,并在讨论推动城乡均衡和民生发展上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对利用公共财政推动城乡均衡和民生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民生"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主题词,各种"民生工程"已成为各级政府每年的"常规动作",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由于中国全方位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对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民生保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尽管涉及民生的各项支出增幅较大,但民生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偏低,过多的行政经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应有的民生支出,同时城乡民生支出差距较大。因此,现阶段我国财政工作的重点应当进一步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好民生问题,首先,要明确政府职能,压缩一般性支出;其次,应当着重于保障民生,扩大内需,增加经济增长点;最后坚持效率和公平兼顾的原则,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减少收入差距、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民生"成为各级政府施政的主题词,各种"民生工程"已成为各级政府每年的"常规动作",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由于中国全方位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对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深化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公共财政民生保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财政问题是关乎老百姓生活的一件大事.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模式已经有一段历史,正逐步在深化.文章从公共财政的内涵、在我国的职能作用分析,提出有中国特色、顺应民心的公共财政应该是向民生财政转化,并从内容、形式和法律制度上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回应人民对于民生福祉的诉求,同时推动劳动力高质量就业的实现。基于我国2010—2019年30个省市面板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民生财政对于就业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首先,民生财政对就业质量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种作用在中部地区和高城镇化水平地区更为明显;其次,民生财政的增长不利于就业数量的提高,并且经由就业数量弱化了就业质量;最后,在财政支出结构失衡和人力资本供需冲突的作用下,存在“民生财政增加-人力资本下降”以及“人力资本上升-就业质量下降”两个负反馈机制。未来需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进教育和医卫投入回报,以及完善人才培养布局等来提升民生财政对于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贺顺奎 《商业时代》2012,(28):142-143
县乡财力不均等制约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当前,必须立足于县级财力不均衡的现实,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县级财政差距;建立以公共财政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继续深化财政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这一重大民生工程提供强有力的公共财政保障。  相似文献   

13.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的民生问题就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民生基本需求,与每一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是个体能够得到实惠,而且社会更加和谐,经济更加健康。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继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达到改善民生的目标,财政支持与社会参与的"双动力"组合就成为适合时代发展的必然之选。  相似文献   

14.
《商》2015,(42)
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经济建设和国家的良性发展。在民生发展过程中,建立科学有效的民生统计指标体系对于民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科学的民生统计指标体系是了解民生实际状况,衡量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前提。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从民生的角度上浅谈和谐社会下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通过民生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促进民生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公共财政必须以法治国家为基础,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实现。推进公共财政的法治化,是实现法治财政的基本途径,法治财政应是公共化的财政、民主化的财政、非盈利化的财政、运行机制规范化的财政。公共财政要实行规范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必须纳入法治轨道。法治国家对公共财政的诉求,必须通过相应的财政法律制度完善予以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公共财政收支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公共财政体制应以完备的财政法律制度体系为基础,以财政行为运作规范、程序正当为要求,以有效的财政法律监督为保障。  相似文献   

16.
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如何改善民生、什么叫改善民生等问题仍存在一些争议,尤其是地方民生问题,还存在较多空白。本文从地方政府财政视角入手探讨财政民生支出结构的优化问题,以期丰富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7.
王敏 《中国报业》2023,(11):106-107
广播民生新闻是以人民群众为创作核心的新闻种类。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近年来,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成为热门话题,两者各有差异,也有相同的地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融合。民生类新闻和公共类新闻如何融合,成为媒体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国家财政支出及国内旅游消费数据,通过建立三个双对数模型,定量分析了国家财政民生性支出对旅游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1)长期内,国家财政民生性支出对旅游消费有挤入效应,国家财政民生性支出每增加1%,全国居民旅游消费、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分别增长0.66%、0.63%、0.76%;(2)国内旅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3)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弹性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发展旅游改善民生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俊 《财贸研究》2011,22(1):154
<正>由于县域财政是中国式财政关系的基础,是实施民生政策的中坚,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如何重构财政激励相容机制,提高县域财政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意义。分税制改革尽管增强了对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激励,却没有明确各级政府的民生支出责任和预算约束,在县域财政自给率不断降低的情况下,向其他层级政府转移支出责任以及预算软化成为县级  相似文献   

20.
汪晓明 《消费导刊》2013,(11):71-71
乡镇财政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形势发展,强化民生服务与资金监管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已成为乡镇财政职能的重中之重。要坚持“心系群众、财政为民”的财政工作宗旨,把管理与服务作为贯穿乡镇财政工作的主线,着力推进民生财政事业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