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9 毫秒
1.
近年来,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中国城市群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研究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状况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意义。通过建立多层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多层次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十大城市群国际贸易发展状况之间存在非均衡性差异,呈现出东部城市群先进、中西部城市群落后的格局,并给出缩小非均衡性差异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十大城市群就是中国的典型代表,对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研究有利于了解中国各区域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偏离份额模型是一种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工具,通过构建模型将区域经济增长量分解成地区增长份额,区域偏离份额和结构偏离份额三个分量,然后这三个增量的数值比较,分析得出区域的竞争优势和结构优势。文章基于偏离份额模型分析中国十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对各城市群中的每一产业的增长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各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为十大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决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第一,全球进入了空前激烈的大国竞争与博弈。大国竞争与博弈,未来要比拼的就是哪一个国家的经济有韧性,有活力,有发展空间,有回旋余地。当前,中国重塑区域的布局至关重要。现在的区域布局,我认为发生了几点非常重大的调整和演化:第一,形成了若干个世界级的大城市群,比如说粤港澳大湾区,它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世界级大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世界级大城市群。第二,"一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是未来区域发展的核心空间。本文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碳排放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分析十大城市群碳排放强度发展的动态演进。结果表明:(1)中国各城市群碳排放强度出现显著下降且极化特征较为明显。(2)城市群碳排放强度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3)城市群碳排放强度具有稳定性且较难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推动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势不可挡。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即以一个经济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的大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更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在中国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京津冀区域大城市群,都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造就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灿烂硕果。  相似文献   

6.
《商业企业》2010,(2):17-20
方 中国经济从过去以大城市为主的发展转向全国的城镇化发展,人口从大城市和农村两极走向城镇。这既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瓶颈,又解决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方向.这既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调整结构的重大举措,把中国农村村落的分散形态,集合为城镇,  相似文献   

7.
郁鹏  路征 《市场论坛》2012,(8):15-17
大城市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经济、社会现象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大城市的数量不断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大城市面对的问题亦日益凸显,传统城市公共政策面临挑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建城市社会活力,城市公共政策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调整、更新和设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重庆市发展新区的调研发现,在西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房地产商在竞拍土地不成后,把触角伸向中小城市,于是中小城市招商引资引来的是房地产业,并不是一心谋发展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它们仅想利用西部优惠政策为自身谋利,并未服务地方经济。这就导致我国西部中小城市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并未实现城市化。西部中小城市应以自立自强为主,依靠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来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对于西部中小企业存在诸如比较集中的融资难、研发力量薄弱和布局分散等问题,应采取中小企业联合担保机制、专家库及孵化器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需要发展大城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迄今为止是限制大城市的发展,鼓励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填的发展。改革以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了,但上述基本方针并未改变。中国的大城市真的太多了吗?中国有12亿人口,城市人口只占30%。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只有34座,拥有7300万非农业人口,仅仅  相似文献   

10.
赵国亮  赵娇 《中国市场》2011,(42):64-67
中国大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凸现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给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通过对大城市经济转型的内涵界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对这些城市的经济转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中心与大城市群的协同性表现十分明显。文章通过对拥有国际金融中心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比较,发现它们都各拥有大城市群,同时伦敦、纽约和东京又分别是这三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由此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与大城市群协同共进的观点,并在理论和实证上进行佐证。在现阶段,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离不开长三角城市群的支撑和促进,而后者也将最先受益于前者带来的金融资本等优势,大力促进长三角区域的金融一体化来加快长三角城市群的完善和成熟,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WTO与大城市零售业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大城市零售业已经从产品分配阶段转向商品分销阶段,零售企业只有适应新形势进行创新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成为大城市零售业创新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13.
我国长期以来的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工业化与城市化脱节,市场化与城市化不相匹配.存在很多观念上的误区,走了很多弯路.长期压抑大城市发展,小城镇虽然得到鼓励发展,但不过是乡村的延伸.而今,工业化、市场化与城市化三者真正融合的大城市化时代已经到来.启动大城市化进程,应该是中国城市化的理性抉择与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的各大城市,酒店住宿这一行业得到了极大的蓬勃发展,其中,特别是以连锁为主的酒店经营模式,已然成为了第三产业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基于国内雅斯特酒店盘龙城分店的具体情况对连锁酒店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试着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中原城市群作为大城市群,一直致力于搭建城际协同机制,注重发挥交通枢纽优势,现阶段产业有集聚,基本呈现错位分工。但也存在利益分享机制不完备、企业转移和生产要素流动障碍、市场配置基础障碍等协同阻力。应强化中心城市地位,明确其他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重点培育市场产业协同的内生动力,建立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以服务经济引领长三角城市群的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群又称为大城市圈、大都市连绵区,是指在具有发达的交通条件的特定区域内,由一个或少数几个核心城市(大城市构成)、若干个中心城市(中型城市构成)和众多中小城市(包括城镇等)组成的城市群落。群落内的城市之间在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经济结构、社会文化等某一或几个方面有密切联系。其中,核心城市对群落内其他城市有较强的经济文化辐射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卫星城理论体系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楠  王娟 《商场现代化》2009,(21):75-76
卫星城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卫星城是在"花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要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解决城市人口膨胀问题。它的特点是建筑密度低,环境质量高,一般有绿地与中心城区分隔。多数卫星城是借助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辐射力由旧有的小城镇发展形成,少数是在新规划的郊区和乡村空地上建设而成。  相似文献   

18.
“十一五”时期我国城镇化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十五”规划提出城镇化战略 ,至2002年末 ,我国城镇化率达到39.09% ,已超过1998年世界发展中国家38.4%的平均水平。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重心仍在东部 ,经济发达地区出现超大城市群现象。一些大城市正积极开展城市现代化建设 ,北京主办2008年奥运会  相似文献   

19.
从安徽省六安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出发,并结合中国的中小城市发展的基本概况,进而获得以六安为代表的中国的中小城市的可持续、高水平的发展对策。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城市历来是大城市圈的附庸,是大城市的经济腹地,但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都较低,与发达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六安市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一定要把城市定位正确、明确,依靠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各种极端天气频发,各个国家各个领域对低碳发展道路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我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已成为许多超大城市发展的议题。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急需建立一个专门针对超大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评价体系,并衡量已取得的成就,对超大城市绿色低碳未来发展进行针对性地调整。本文通过因子分析构建了一个针对我国超大城市绿色发展评价体系,选取了我国三个经济区中较有代表性的三个超大城市天津、上海、广州进行对比,对我国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即我国超大城市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要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城市生态建设投入、加强城市文化发展、降低能源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