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第三方支付作用机理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对称信息和电子商务的虚拟性使交易双方互不信任,交易活动难以为继.运用道德风险模型、逆向选择模型和信号传递模型对第三方支付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活动中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支付充当信用中介,以第三方支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替代电子商务活动中使用商业信用的风险性和不稳定性,减少了电子商务活动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行为,同时,通过信号传递减少了不对称信息,从而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交易信用关系,解决了电子商务活动中买卖双方的信用问题,推动了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浅析税收征管中信息不对称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国旭 《中国市场》2008,(14):49-50
在现实税收中,税收博弈双方不可能快捷、无成本地获取信息,信息的发布方和需求方拥有的信息量是不对称的,信息的发布方总会有意无意地隐瞒或省略一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信息的需求方在获取和证实这些信息时是要花费成本的。因此,正确认识信息不对称,分析我国当前税收征管中的信息不对称对税收流失的危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蔡昱 《商业科技》2009,(10):21-21
当今,很多中央部委及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布了关于信用信息的立法。相信在法律的规制下,信用信息将充分体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实现信用的资本化和激励经济主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打破信息不对称,规范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4.
当今,很多中央部委及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发布了关于信用信息的立法。相信在法律的规制下,信用信息将充分体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实现信用的资本化和激励经济主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打破信息不对称,规范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用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信用交易越来越频繁,由于授信者与受信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建立社会征信体系使信用信息实现共享可以有力的解决上述矛盾.本文通过对信息共享给授信者产生的效用进行分析,得出信息共享可以增加整体社会财富,但单个的信息拥有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对强制信息共享采取消极的行动;在上述基础提出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并对信用信息进行定价,从而使单个信息源的决策与社会的选择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6.
在环境规制中,广泛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信息不对称不仅给政府做出的环境决策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并且导致在政府与企业的环境博弈中要消耗巨大的成本。信息不对称使环境规制出现了许多不确定性,这严重降低了环境规制的效率。通过大量使用各类信息工具,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可以有效的消除各类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从而降低政府环境规制的成本,提高环境政策工具的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7.
由于信用的信息不对称,进出口双方实际成为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根据机制设计原理,可以通过差异化的合同设计,以诱导对方传递对己方有用的信息。这种合同测试可以通过实验测试按动态博弈方式分阶段进行,并引入自然(虚拟参与人)的选择以及得益递减机制,以避免被测试方的混合策略与伪装策略。由于被测试人的有限理性以及虚拟参与人的决策,可能产生所谓"纳伪"和"舍真"的情况,这可以通过增加差异化合同组合条款的数量来降低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8.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核心因素在于银企博弈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由银企双方共同造成的:一方面,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信用不理想、短期行为严重,主观上造成银行恐贷、惜贷;另一方面,银企关系不稳定、银行系统内的"内部人控制"和"信息孤岛"现象客观上造成了企业信息难以掌控。于是,"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频出,累及许多优质的中小企业无法及时得到贷款。本文据此提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现实对策。  相似文献   

9.
食品安全问题的起因在于食品信息不对称,其发展的经济学逻辑是: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劣币驱逐良币—食品问题。从博弈的角度看,信息不对称导致优势方选择违规操作获取利益;从公共关系的角度看,信息优势方将选择双向对称的信息传播模式,以赢得声誉。基于此,本文提出疏堵结合、刚柔并济的食品安全监管策略和模型。  相似文献   

10.
信用信息共享对于防范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风险和道德风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信用信息共享不可能自发进入良性发展轨道,而是需要另外的机制设计和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第三方的介入。利用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分析了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内部机理,提出了政府介入信用信息共享,并使原本不具有可置信的惩罚和激励措施具有可置信,改变参与人的预期效用和最优策略的选择,从而改变信用信息共享的状况,促使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1.
银行信贷是最主要的信贷形式,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不良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银行普遍面临的问题,银行可以通过信用信息共享来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坏账损失。因此,征信体系的出现是信贷市场成熟的标志,也是借贷双方长期博弈的结果,动态的博弈活动也会影响到信用信息共享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征信业就是在正常的经济活动当中为贷款方、赊销方、招标方、出租方、保险方等有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有偿提供对方的信用情况的机构,当然,其对他人的信息收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通过对对方征信的相关查询,可以降低使用方的一些风险,如果发现对方的信用状况不理想,查询使用方可以及时终止于对方的交易。  相似文献   

13.
概述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伦理隐私权、信用危机及知识产权。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电子商务信息伦理问题产生的过程及其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针对逆向选择,提出建立许可制度,保证书和建立品牌作为应对措施;针对道德风险,提出建立第三方支付企业,成立第三方认证机构,采取长期合作机制和开展物品保险业务作为应对措施,为解决电子商务信息伦理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征信业就是在正常的经济活动当中为贷款方、赊销方、招标方、出租方、保险方等有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有偿提供对方的信用情况的机构,当然,其对他人的信息收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通过对对方征信的相关查询,可以降低使用方的一些风险,如果发现对方的信用状况不理想,查询使用方可以及时终止于对方的交易。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现象严重,本文认为根本原因在于银行信用与民营企业信用目前还处于不匹配特别是亚匹配状态;从商业银行方面分析,主要受商业银行体系和民营银行发育状况,国有银行信贷成本与经营机制,信用不对称与信息不对称,信贷总量及信贷政策等方面的制约;从民营企业方面分析,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信用不理想,管理制度不规范,经营状况不稳定,信贷条件不健全等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16.
信息不对称与诚信经济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在本质上是诚信经济,与诚信经济相对的“赖账经济”现象的背后有深刻的制度原因和社会原因,其中信息不对称及造成信息不对称的制度因素是深层原因,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不完全信任的原因,不完全信任反过来又加剧信息不对称。在现代经济中。诚信经济的实现需要有三个层次的信息和制度保证:即有效的信息中介;激励诚信行为和阻止失信行为的制度;保障信用中介机构正常运转和制度得到实施的社会基础组织。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速发展,B2C电子商务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B2C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却为信用缺失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会严重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将围绕"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种问题讨论它们各自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并阐述B2C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短期融资券是我国企业最重要的债券融资方式,如何解决其定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议题。本文主要考察我国信用评级机构是否可以在短期融资券的定价中提供增量信息。我们以2007—2012年发行的短期融资券数据为样本,按Agarwal和Hauswald(2012)提出的方法度量信用评级机构的专有信息,研究发现,当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关于发行企业信用风险的专有信息比较正面时,短期融资券的利率更低,并且当企业规模较小时,二者的相关性更为显著。本文结果表明信用评级机构可以提供增量信息,并且当投资者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时该信息越有用。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合作中的信息不对称是众多合作面临失败的重要原因。本文以激励合同模型研究产学研的监督机理,论证了产方对学研方的监督有利于降低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成本,产方对其他学研方科研能力的横向比较可以使监督更客观。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信用是市场交易的基本要素,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润滑剂,信用缺失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影响极大。导致信用缺失的原因很多,而信息不对称就是一个难以完全消除的原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加大了实际交易费用,甚至使交易者因惧怕高额交易费用而放弃交易,导致社会福利无从增加。文章提出,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完善信用市场,必须进行信用主体、社会和政府三方面的信用建设,促进信用主体采取相应的自助与自救措施矫正信息不对称程度,取得互利的信任;加强社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尤其是信息中介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信用建设中的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参与下,促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