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今之世,一个联系上亿人的因特网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原来只为军事、科研、教育服务的因特网,开始广泛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形成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而我国大中小学的教育系统正进一步朝着网络化、数字化、虚拟化、多媒体化、远程化的方向发展,正在成长的一代既已被称之为网络化的一代,教育必不能脱离网络这一现实存在而进行。正确而有效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在于充分发挥网络这一技术手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在网络时代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教育工具来增强教育实效,提高育人质量呢?一、依托网络,广泛积累,收集和提供“声、像、文”有机结合的感性教育材料多媒体网络技术本身就是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网络与德育的结合将使德育的方法和手段发生深刻变革,彻底摆脱形式主义的说教,将使德育内容由静态的文字书本,变成动态的多媒体软件,因为网络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加大对德育信息的开发,充实德育内容,建立学校社会网的德育信息资料库,使学生能根据需要选择健康的精神食粮,通过网上的音频和视频点播提供的这些感性的教育材料,让学生自由地在网上畅游,...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的学校德育中教师与学生实质上是双主体或互为主体的关系。互联网络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道德教育空间,网络环境使学生德育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有助于师生平等对话,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成长。学校德育要实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在学校德育中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网络化社会大学德育教育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旭光 《商业研究》2001,(9):170-171
在信息化、网络化过程中,要促进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四结合的德育新模式的建立。网络化社会大学德育必须要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教育手段和开放的教育方式,要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使网上丰富的知识信息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补充。帮助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辩能力,使其在网上的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通过四结合的德育新模式的建立,才能有效地做到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加强理论指导、思想启迪、行为规范和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4.
王玉忠 《中国市场》2008,(26):144-145
数字校园在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带来新的空间和活力的同时,也使大学生陷入了认知与信仰的不稳定、个人心理与交际的狭隘、网络迷恋与自控能力下降、诚信与责任意识缺乏等方面的困境。对此,应积极主动地通过加大网络道德教育宣传、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建立网络管理与监控体系等措施来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环境,规范并约束大学生网络行为,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新 《商业研究》2001,(10):162-163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信息的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新问题。为保证网络信息安全使用,应采用技术保护手段、管理保护手段与法律保护手段相结合的方式防范有害信息的侵入,使之真正达到网络信息的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6.
张俊 《商》2013,(6):244-244
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的现实基础,生活世界中蕴含着超越主客两分思维的生成性思维。当前我国的德育实践面临着"人的失落和不在场"的诸多困境,德育内容符合化,德育方法偏执,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发生了严重的脱节。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基于对自身存在合法性危机的反思,是当前德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倾向,也是我国高校德育走出"哑语"和"无人"困境的根本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7.
网络环境下,高校的德育建设面临了新的问题一一网络德育建设。高校网络德育建设应该坚持“三贴近”原则,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培养网络德育专业工作者队伍,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加强网络管理,把握正确导向,使高校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也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强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网络德育工作,是计算机网络和德育工作的联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网民的全面发展。高校网络德育是以学生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和重点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现代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网络已经进入中职学生的生活,但其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乐清地区中职学生网络道德不良行为现状展开调查,发现中职学生普遍存在传播不良信息、网络欺诈、网络辱骂、沉溺于网络游戏和黑客等网络道德不良行为。提出了网络环境下,“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为关键,补充家庭网络信息为保证”的中职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网络信息多元化、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低下和不正确网络生活习惯等原因,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关注的重要问题。高校要充分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对症下药,探求建立高效、长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1.
何谓德育?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和。它的意义在于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塑造人们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他们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法制意识的降低。而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网络文化。也冲击着人类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教育,使人们更加关注网络生态伦理问题。在网络生态环境下,高校应把“以学生为本”作为高校德育方法论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以“道德审美”作为高校德育方法论,以建构和谐的大学生网络生态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3.
罗怡  林细俤 《中国报业》2012,(16):179-180
互联网发展在给高校德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的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带来影响与冲击。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应充分重视网络对德育工作的不良影响,关注网络在推进德育工作创新中的优势,积极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构建,以推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商》2015,(6)
文化是道德及道德教育的精神寓所。基于道德与文化之间天然的、本体意义上不可分割的联系,道德教育始终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谱系之中,体现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价值理想,是一种文化性存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二者在我国文化建设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它所蕴含的德育理念、内容、方法等,对现代德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另一方面,德育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交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德育面临着"人的失落和不在场"的诸多困境,将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引入道德教育领域是解构"对象性道德教育",建构交往性道德教育的必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消费道德是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德育必须适应新形势,加强大学生的消费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品牌》2015,(4):299-300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开始无限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在创造辉煌文明和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大量自然资源被开采利用,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相伴而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通过生态道德教育的开展,使他们树立生态危机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观念、道德意识,能够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和重视,也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生态德育的缘起,加强青少年生态德育建设的重要性,青少年生态德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如何加强青少年的生态德育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小学生运用互联网的偏差,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相应的道德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规范自己的上网行为,便成为摆在所有信息技术课教师面前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娱乐功能,强化守法意识和自律能力,培养信息辨别能力,努力规范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网络媒体对大众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在法律信息传媒方面,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然而,有些网络媒体却在法律信息传播中,也出现了偏颇和问题。因此,要通过对网民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媒体环境管理、重视网络舆论导向等策略,实现网络媒体法律传播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着诸多道德失范现象,但作为道德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普遍受到大学生的冷落。反思当前高校德育现状,过分强调观念性德育目标,忽视德育目标主体的嬗变和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并淡化了事实上的道德伦理行为是造成高校德育教学效果欠佳的主要原因。因此,高校德育目标应从弘扬人的精神生活追求、尊重个人价值选择、建立德育主体的道德信念并发挥高校的社会批判功能等方面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