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为了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等带来的巨大冲击,采取了量化宽懂的货币政策,但是却对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稳定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新兴经济体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但是新兴经济体的应对政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量化宽松政策从整体来说给新兴经济体带来了金融危机以及严重的不确定性。虽然没有造成像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那样直接的影响,但是也让新兴经济体面临着持续的金融挑战。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想要避免被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负面情况所影响,就必须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从而保证本国金融体系以及经济体系可以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尽管世界经济正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但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包括发达经济体的高失业率、银行不良业务和新兴市场过热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姜正义 《商》2014,(26):157-157
目前,我国已步入了国际经济体中,渐渐衍生出了高复杂化、涉及面广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金融便是市场经济的命脉,它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若金融危机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便极易产生连锁反应,导致全局性金融危机的出现。但我国经济体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矛盾就在于整个金融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脆弱,存在于金融行业中的各种不良金融资产便是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需构建一套完善的金融控险和防范机制对这种状况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的快速攀升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恒大等房地产巨头接连在债务市场违约凸显化解企业债务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紧迫性。基于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国际比较视角,运用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从企业债务规模、增速、部门结构、币种结构多个维度全面分析后危机时代新兴经济体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发展现状、债务过快增长的成因及其对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影响。研究发现,杠杆率上升既受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金融监管政策强化、经济增速周期性下降、国内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又是银行信贷资金的所有制偏好、企业投资回报率偏低、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效应等微观因素作用的结果。企业杠杆率过快上升不仅影响了新兴经济体金融体系稳定,抑制投资和经济增长,而且还使企业面临流动性、偿付能力、债务展期等风险。为应对中国式企业高杠杆、防范或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建议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完善企业资产重组和破产清算程序。  相似文献   

5.
知名国际信用保险与管理服务集团——科法斯于5月26日在北京举办的"2011年全球贸易风险论坛"上表示:"全球经济仍在复苏但是步伐缓慢,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及新兴市场更为收紧的政策表明,通货膨胀成为最严重担忧。目前,发达国家与新兴国家所面临的风险差距日趋缩小,新兴市场国家在危机的考验下,贸易风险评级持续改善,其中值得监控的风险包括在欧元区内持续紧张的主权债务风险及新兴国家的增长性融资。而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与新兴国家的经济过热将导致全球贸易风险上升。"随后,科法斯就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风险状况详细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革采取激进金融改革,仓促盲目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宽松的市场准入增加银行体系不稳定性,长期严重不平衡的财政收支让偏重于国债的金融市场更显脆弱,过快的金融开放增加金融体系脆弱性,政治经济局势的动荡使得自由流动的资本大量外逃,吸收的外资相当有限,资本账户开放让外国投机资金充斥金融市场,金融失控导致金融丧失对经济的支持,金融资源大都集中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投机活动,切断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最终引发了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7.
为了遏制高通货膨胀率,美国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频繁调高基准利率,导致大量资本流入美国,使新兴经济体遭受货币贬值与资本外流的风险。本文利用1993-2021年11个新兴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构建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美国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外出口、股票交易以及汇率等变量的动态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美国的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在实体经济渠道和金融渠道对新兴经济体产生明显外溢影响。在当期就会出现大幅度的负向冲击,之后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基于此,中国应加强对美国货币政策的研判,以便及时采取对冲性政策,缓冲政策变动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坚持推动金融领域制度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和汇率形成机制,有效提升金融领域防范风险的能力;要与新兴经济体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加强新兴经济体之间的政策联动,共同抵御来自外部的经济冲击。  相似文献   

8.
金融自由化、全球化趋势和科技手段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超规模发展的综合化经营以及大幅增长的跨境业务和资金流动。目前来看,以“低通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工具尚不足以保障金融稳定。流动性过剩、过度风险承担所导致的杠杆化程度过高,以及整个金融系统性风险程度的不断累积,都是导致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如果说2007-08年金融危机发生前,金融监管主要是围绕单家金融机构运行状况、提出以“拨备抵御预期损失、资本抵御未预期损失”为核心的一套微观监管理念,在此次危机的爆发过程中并没有有效抑制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播和溢出效应。此次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监管的一个严重问题,即只关注金融体系中某一部份的态势,而未对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予以足够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春节前后,巴西、印度、南非、印尼和土耳其"脆弱五国"以及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遭遇资本抽逃、本币贬值,国内资本市场大幅动荡。"脆弱五国"动荡的经济走势不仅对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不利影响,也对我国同相关国家贸易投资合作造成了一定干扰。一、"脆弱五国"金融风险骤升近来,"脆弱五国"受内外因素叠加影响,资本市场动荡,并波及发达国家股市,呈现了类似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前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1996年2月-2020年1月35个新兴经济体的跨境股票型基金微观数据,实证考察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新兴经济体跨境股票资本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导致新兴经济体跨境股票型基金净资本流入下降,这一影响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更为显著。受国别因素影响,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一国外汇风险暴露水平更高、国际金融一体化风险更大、与美国直接贸易联系更紧密,受到的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更显著,更高的利率水平有利于缓解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来看,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对处于研发密集型行业下游和邮政通讯、金融商业服务等行业下游的经济体影响显著。渠道分析表明,全球投资者对新兴经济体的国别风险情绪变化是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的重要传导渠道。进一步研究表明,中美贸易摩擦期间,主要受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加征关税会显著降低新兴经济体跨境股票型基金净资本流入。在金融开放进程中,新兴经济体应防范外部不确定性引发的资本流动剧烈波动风险,保持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稳定。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金融救市"政策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的外部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的迅速扩张又反过来加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为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埋下隐患。实证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后实施的救市政策构成了商业银行"对政府债权"的显著差异与结构突变;商业银行"对政府债权"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大经贸》2010,(10)
也许,现在开始讨论下一次金融危机似有些危言耸听。然而,在国际金融黯无天日之时,华尔街正在抢购新兴经济体的资产债券,因为后者增长更快、回报更高,也更为稳健。无疑,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监管部门及有关政策制定者需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下一次资产泡沫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从全球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带来的巨大成本来看,保证金融体系稳定一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其中银行业稳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整体保持稳定,各个要素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关键因素.所以对银行风险和危机的研究对于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就显得十分重要.现针对“银行集中度对银行风险影响”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含交叉项的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金融结构调整对经济效果的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是否与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危机有关。研究发现,金融结构的调整对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影响效应具有差异性,而且在金融危机时期和非金融危机时期金融结构的调整对实际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商》2015,(24)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成为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仍以银行为核心,影子银行一定程度上就是银行的影子。影子银行加重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前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应重点加强风险分析和防范。本文以金融抑制和金融脆弱性理论为视角,对区域影子银行的现状、发展动因和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与发达国家一样,新兴市场国家正在承受着金融危机的侵蚀和煎熬。特别是在全球信贷紧缩的宏观背景下,这一经济体内国际资本的明显回流与逆转不仅构成了对其金融体系的重大冲击与干扰,而且使实体经济所需货币的短缺程度雪上加霜。如果这一趋势进一步恶化,则可能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又一轮金融冲击波。  相似文献   

17.
林建生 《商》2012,(18):119-120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实体经济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我国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商业银行金融防范风险能力有待增强。目前,金融市场发展还不成熟,金融体系还比较脆弱,政府对于银行的的监管职能是不能弱化的,政府的有效监管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是有一定效用的。本文主要从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现状入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政府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监管体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实质上是一种金融信任危机,为此,在今后几年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维护和加强公众对金融的信任。第一,集中财力解决不良债权问题。补充资本金之后,对银行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减少新的不良债权。其措施主要包括:促进企业转变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提高借款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把一部分不良贷款转化为正常贷款;通过重组银行不良贷款,培育一个“不良债权的交易市场”,使银行摆脱不良资产的困扰;实行合理的资产分类,加强银行信贷管理。第二,进一步完善处理方式。我国在处理金融机构问题过程中,并未消除信用风险。为此,…  相似文献   

19.
对比分析中俄两国遭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不同的深层原因,结论是,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必然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相对于中国受到的影响来讲,俄罗斯遭受的冲击较大.俄罗斯应对危机的艰难给中国提供了有益启示: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平衡与创新发展;构筑外部风险防火墙,提高金融危机管理水平。从克服危机、稳定增长和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方面看,中国需要更多提升居民消费,从而增强对经济发展的可驾御性和风险性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20.
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使得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有些相似。加上新兴市场国家国际收支失衡、债务规模和结构失衡、信贷扩张引发的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等问题,新兴市场国家存在金融动荡甚至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一、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环境与1997年有几分相似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环境都面临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这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有几分相似。1994年至1997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