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企业家精神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有益 《商业时代》2005,(26):86-87
造就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企业家队伍的造就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密不可分。本文从企业家概念的分析入手,阐明了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的内在关系,根据我国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现状,提出要从建立对企业家和企业家贡献予以充分尊重的社会价值观、营造能够宽容创新的文化环境,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企业家人才市场,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家报酬机制和公民个人财产的保护制度,创建学习型企业将企业家精神转化为企业精神等几个方面来培育和构建具有我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2.
马歇尔立足于现实阐述了自己的企业家理论。马歇尔从企业家的界说、企业家的能力和素质、企业家的作用几个方面对企业家进行了分析。马歇尔把企业家的界定与企业家的素质和职能联系起来,认为企业家应担当风险、经营管理和创新,并具有相应的知识、领导和一般能力。  相似文献   

3.
企业家被誉为"经济增长的国王"。能否形成一支健康的企业家队伍将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否。影响我国企业家成长的因素很复杂,但企业家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是阻碍企业家成长的关键,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企业家精神、企业家道德素质和现代管理能力素质的缺陷上。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可以从我国的教育体制、企业家成长的基础和企业家成长目标及评价标准的不足等方面去寻找。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构建科学的企业家成长目标和评价标准体系、优化企业家成长环境,从根本上消除我国企业家成长的障碍。  相似文献   

4.
企业家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国家的战略资源,任何国家尤其是市场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我国对企业家人才特质的认识、企业家成长制度环境的创新及企业家市场机制的构建都不够,导致企业家人才,使用不尽合理,企业家价值实现不够充分.本文就企业家能力及企业家人力资本特征、企业家市场选择机制和企业家评估体系框架等企业家市场制度建设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在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实践中尽快形成完善的企业家市场,培育形成我国企业家阶层.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企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企业家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企业家的社会历史研究、企业家的社会属性研究、中国企业家的现状研究、企业家群体研究、企业家的个体研究、企业家的家庭问题研究、企业家的心理压力问题研究、企业家和社会其他人群的关系、企业家人生价值观的研究、企业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企业创新是企业家把企业作为创新平台,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践行者,引领企业创新。本文按企业家自身能力引领企业时间的长短,可以将企业家分为短暂型企业家和持久型企业家,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7.
金伟 《中国商论》2016,(2):33-34
企业创新是企业家把企业作为创新平台,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企业家是企业创新的践行者,引领企业创新。本文按企业家自身能力引领企业时间的长短,可以将企业家分为短暂型企业家和持久型企业家,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整合社会企业家的相关研究,试图全面地介绍社会企业家的内涵。通过回顾社会企业家的相关研究,本文分析了社会企业的突出特点。为了便于对社会企业家的识别和判断,我们将其与商业企业家进行了比较,得出了社会企业家不同于商业企业家的特点。最后,本文分析了社会企业家存在的合法性机制,并提出了社会企业家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企业家精神现状分析及其培育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家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的体现。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我国企业家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提出培育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立企业家监测与预警系统,可正确评价企业家行为态势、企业家行为可能发展趋势和及时反映企业家行为调控效果。总量指标是不可缺的监测指标,相对指标是预警最有效指标。确定企业家监测指标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监测指标判断企业家行为是否正常,以便对企业家行为有效控制。反馈控制基本原理、警戒度的警戒线和绘制预控图是对企业家监测及预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品牌》2016,(6)
企业家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其言行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文献回顾和理论阐述,界定了企业家口碑的涵义,并从多学科角度阐明了企业家口碑的形成机理。本研究认为,企业家卓越的"经济人"功能是企业家口碑形成的理性机制;利他行为的"社会人"功能催生了企业家口碑;企业家口碑是企业家自我实现的需要;消费者的选择性注意是企业家口碑形成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激励企业家成长的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筝 《商业研究》2000,(11):108-109
企业家的成长需要建立和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其基本途径是:改善市场环境;使企业家职业化;提高企业家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形成尊重、爱护和支持企业家的社会风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鼓励企业家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企业和伟大的企业家总是相伴而生,中国企业家能否塑造适应新商业文明时代的钥匙,将关系到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自身解放和救赎,也是新阶段中国企业家领导力创新的重要途径。以下我们就分别介绍四位优秀企业家各自表现突出的领导力内涵,从中探索出一些适合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可以借鉴的领导力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企业家基本群体概念和企业家群体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它们并不是完全等价的两个概念,企业家基本群体概念指的是:单个的企业家以及与他有密切社会关系的社会其他人所组成的群体,它也包括企业家之间的关系。企业家群体指的是:作为类的企业家所组成的群体关系,从狭义方面来理解,它是指企业家之间的特定关系;从广义方面来理解,它是指从事企业家职业的所有企业家。因此,狭义的企业家群体和企业家基本群体中的一部分是重合的。如果研究的是单个企业家的性质,所涉及的是企业家基本群体的概念(包括狭义的企业家群体概念);如果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家的性质,所涉及的是广义的企业家群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家制度能力和企业家战略能力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家主导性能力的现实要求。战略企业家是具有很强制度能力和战略能力的企业家,是制度变迁中的企业家成长的高级模式。在价值判断意义上,"浙商"企业家成长模式与制度变迁进程存在动态适应关系。在浙江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浙商"应该成为战略企业家,而"浙商"要成长为战略企业家,面临着制度约束和战略约束。打破这些约束,有三条路径可供选择:"先制度能力,后战略能力"路径;"先战略能力,后制度能力"路径;"制度能力和战略能力并举"路径。  相似文献   

16.
企业家激励机制是企业治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研究具有及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建立有效的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则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运转环境,提高企业绩效。本文对国外企业家激励机制分类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国内企业家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对企业家激励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终极关怀是管理哲学命题,它促使企业家不断地追求"终极目标",从而达到全面自由发展的境界。通过对587位中国企业家调查问卷分析,中国企业家的终极关怀包含三个构成维度:利他贡献、成就超我;财富声望、彰显本我;竞争整合、挑战自我。根据企业家终极关怀因子的得分再进行聚类分析,企业家群体分为四类:竞争整合导向型、利他贡献导向型、财富声望导向型、终极关怀淡漠型。将这四类企业家群体与企业类型和企业家类型的变量进行广义对应分析,得到更为确切的企业家细分群体及类型特征:有信仰的企业家更注重利他贡献;国有企业的企业家更容易淡漠终极关怀;中等规模、处于成长期企业的企业家更注重财富声望;高学历企业家更注重竞争整合。  相似文献   

18.
论企业家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瑛 《商业时代》2005,(33):23-24
目前理论界对企业家这个称号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企业家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分析了企业家的基本特征。企业家和企业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都根植于企业这块组织的沃土,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关键因素,而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关键人物,知识经济时代,尤其迫切需要造就一大批新型的企业家。  相似文献   

19.
鲍志伦 《中国市场》2012,(41):50-51
民营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对民营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民营企业家的含义及素质构成,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同时在研究目前民营企业家素质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制约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家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保证区域经济增长,培育企业家精神是一条有效途径,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基本特征,这种创新包括市场、组织、产品、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概念,其次论述了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关系,企业家精神的提升对区域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