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建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及其部门分布,采用LMDI 分解法将2001-2013年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等3种因素的贡献。实证结果表明,2001-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年均增长8.98%,农业部门、食品加工业部门是出口隐含碳排放量最多的部门,规模效应是导致农产品出口的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效应是抑制农产品出口的CO2排放量增长贡献的最重要因素,而结构效应较微弱。  相似文献   

2.
采用环境拓展投入产出法测算了2007—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隐含碳排放,进而运用LMDI模型探究贸易规模因素、出口结构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贡献值与贡献率,从农产品部门和贸易区域两个层面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驱动因素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第一,2007—2021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年均增长率超过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2.75%,隐含碳排放效率下降。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因不合理的出口结构,农业、食品制造业和食品加工业等中高度碳排放密集型部门对隐含碳排放总量变动的贡献值占比较大,而林业、畜牧业等低度碳排放密集型部门的这一占比较小。第三,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对东南亚国家(地区)出口农产品产生的隐含碳排放占总碳排放的60%以上,贸易规模因素和农业技术因素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上述发现揭示了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变动的原因,为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农产品出口贸易策略及碳排放双控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总量也在不断的增长,本文旨是先探讨了中国出口贸易和隐含碳的基本概况,接着探讨了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总量的计算方法,最后探讨了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的发展结构。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GTAP8构建MRIO模型,计算了中国和欧盟基于生产端和消费端的CO2排放量,以及中国和欧盟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及行业分布,并采用LMDI方法将2004~2007年中欧双边贸易中隐含碳变化的影响因素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基于生产端的CO2排放量明显高于消费端,欧盟则相反;中国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出口国,欧盟则是典型的隐含碳排放净进口地区。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增加显著,其中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增加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起着削减作用,结构效应总体为增加作用但程度很小;同期欧盟对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总量的增幅较小,其中规模效应起着增加的作用,而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则起着削减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的DEA模型构建碳排放约束下出口绩效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对中国28个省2001~2013年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绩效进行评估,并就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出口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绩效起伏变化较明显,上升幅度不大;全国范围内地区出口农产品隐含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绩效值高,而中西部地区受地形和农业科技水平的限制,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绩效值较低;出口开放度、要素禀赋结构对隐含碳排放绩效的影响为正,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强度和出口企业规模的影响为负.  相似文献   

6.
首先运用中日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测算了2000年~2014年中日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内,中国一直是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国,中国对日本出口的隐含碳平均排放量是从日本进口的4.88倍;虽然中国行业部门的碳强度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但总体碳强度依然较高,约为1.32千克/美元,是日本的3倍.其次,采用LMDI分解法对上述结果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正向规模效应是中国对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负向技术效应则有利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减少,而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对10个服务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分解,发现中国服务行业在对日本出口中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正在下降,但从服务业贸易隐含碳排放结构来看,相较于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双边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技术异质性假设,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印度1995-2009年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进行了测算,并使用SDA模型对其出口隐含碳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印度出口隐含碳在1995-2009年间增长迅速,由115Mt增长至725Mt,增长了530%;进口隐含碳也在不断增加,由39Mt增长至215Mt,增长了451%;印度是一个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国。因素分解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是印度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的主导因素;结构效应有助于印度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减少,但是影响相对较小。最后,本文对印度减少出口贸易隐含碳和中印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环境投入产出研究方法测算我国出口各部门的碳排放强度和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利用SDA与LMDI分解法相结合的方法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解为四个影响因素,分别分析直接排放系数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提出要优化出口贸易产业结构,避免出口资源类产品,限制高能耗产品出口,维持大宗贸易产品出口,支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通过建立合理的碳排放机制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凯  佘洁楠 《江苏商论》2012,(12):59-62
面对低碳经济的外部约束,对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问题的研究已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法建立经济模型,估算了江苏省1997-2007年间12个主要制造业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量,并对各产业两阶段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结构效应更为显著,对进一步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可以将中国1992—1997年以及1997—2002年间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变化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又进一步分解为能源利用技术效应和中间投入技术效应。结果显示:出口规模的扩大是导致隐含能出口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应应是减少隐含能出口的关键因素,但并非绝对,1992—1997年,技术效应增加了隐含能的出口,而在1997—2002年间,技术效应对减少隐含能出口有很大作用。在技术效应中,中间投入技术效应的影响在各部门间的变化不大,能源利用技术效应在部门间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各部门技术效应的影响方向具有主导作用,特别是在1997—2002年其作用更加明显。而出口结构效应虽然对隐含能出口变化的影响不大,但是也经历了从增加隐含能出口到降低隐含能出口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变参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各项组成部分与二氧化碳排放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呈现动态变化。其中初级产品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工业制成品出口对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每年大量的"中国制造"不断出口到发达国家,这些出口产品背后的隐含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与已有文献主要利用美国、日本等国的数据间接获得中国碳排放率不同,本文通过直接计算中国2002、2005和2007年分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率,再以国内消费活动为标准利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中国2000-2009年的隐含碳排放量,分析贸易碳排放净差不断增加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国内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将比国际公布的数据有所减少.中国在2000-2009年间保持贸易碳排放顺差,出口的高增长快速拉动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各国应当共同改善现行的碳排放量测算体制,同时中国也要鼓励低碳产品和技术贸易.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法对2002-2011年广东省不同出口行业的直接碳排放量、隐含碳排放量、国内隐含碳排放量等进行了测算,理清了当前广东出口贸易不同行业的碳排放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未来广东应对低碳壁垒,发展低碳贸易的产业选择,明确了鼓励类、限制类、维持现状类产业的区分。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出口贸易的极大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但出口生产的增长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从我国出口生产及物流对环境污染影响概况,各工业行业以及各地区出口生产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以及环境污染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我国出口贸易存在诸多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因素,开放程度大的工业行业及地区出口贸易额的增长趋势与环境污染物排放增长趋势大体一致。出口贸易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出口贸易带来的经济收益也由于这种负效应而大打折扣。因此得出结论,出口生产规模扩张会导致排污量增加以及资源耗费,造成净效益的损失。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出口贸易对环境污染影响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APEC+OECD"环境产品清单为基础,通过分析2003~2013年中国环境产品贸易的相关数据,发现11年间中国环境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增长迅速、贸易结构以及出口市场稳定。在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基础上,将中国环境产品出口变动的影响因素分解为结构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分析了中国环境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环境产品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是中国环境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源泉,而结构效应和交叉效应对出口贸易增长贡献较小。因此,中国应尽快制定和实施新的环境产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积极调整原有不合理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一步增强中国环境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物流产业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物流是对应低碳经济而出现的一个概念,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以发展低碳物流作为前提和基础。当前,影响中国物流产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为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促成物流产业碳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经济增长拉动了物流需求,而物流产业在需求增加、规模扩大的同时,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物流业发展和碳排放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的态势将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但是可以通过不断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的方式,逐步向低碳经济过渡。因此,发展低碳物流应该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等方面着手,积极发展现代物流。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改进的出口贸易碳排放效应理论模型,采用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构建了变系数固定效应计量模型,对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实证结论显示:工业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应比较显著,行业规模、贸易结构、市场化程度、出口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作用;不同行业碳排放效应的强度与方向存在明显差异;减少碳排放的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市场效率、合理调整出口贸易依存度、科学管理出口贸易。最后,就我国如何深层次参与国际气候制度建设,减少与贸易相关的碳排放,促进我国工业行业出口贸易低碳化、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应对思路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8.
戚婷婷 《中国市场》2011,(19):172-173
本文采用Kaya恒等式对1997—2008年这11年的出口产品中的隐含碳进行计算,通过单位根、协整及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出口产品中碳排放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并从碳标签、碳关税和碳排放权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出口产品中大量的碳排放对今后我国出口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出口贸易规模、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三方面对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进行分析,并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亚五国市场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是决定中国对其农产品出口贸易波动的主导因素,且中国出口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增长越来越依赖于中亚五国市场进口规模的扩大,而竞争力效应和二阶效应在促进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发挥的作用逐渐弱化。  相似文献   

20.
张军  陈磊 《财贸经济》2015,(7):123-136
本文通过引入马氏距离法来测度文化异质性,在Anderson和van Wincoop(2003)的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具有微观理论基础的扩展引力模型,并使用Baier和Bergstand(2009)一阶泰勒近似的方法来控制多边阻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文化异质性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1)文化因素是中国出口贸易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异质性对中国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向贸易伙伴国的出口随着文化差异的增加而显著减少;(2)相对于高收入贸易伙伴国,向低收入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受文化异质性的影响相对更强;(3)文化异质性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产品差异.文化异质性对初级产品的出口抑制作用较大,对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抑制作用较小.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增强出口市场自主选择性、调整出口结构、进一步完善出口企业配套信息服务机制对促进出口贸易平稳较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