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不仅在不同年份之间存在差异,在不同地区间亦是如此。文章以2012年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为因变量,排除利率、投资市场、政策等因素造成的误差影响,选取同一年度各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老年人口抚养比、少年儿童抚养比4个自变量,运用Eviews6.0进行计量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常住人口对地区储蓄存款影响呈正相关,老年人口抚养比和少年人口抚养比对地区储蓄存款影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到1992年6月底,中国大陆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是10441亿元人民币。其内部分布是:城镇居民的储蓄存款为3445亿元;农村居民的储蓄存款为2737亿元;城乡个体户的储蓄存款为2932亿元,非居民的储蓄存款为1327亿元。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一般地说,存款是反映人们富裕程度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从这个观点出发,分析上述存款的内部分布状况,我认为可以得出下列几点结论:(1)城镇居民存款与城乡个体户存款总额差不多,说明普通干部与工的收入与个体户的收入差距已经拉大。按上述的资料看:城镇居  相似文献   

3.
山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山西近年来物价持续走低,居民储蓄存款保持较快增长,消费需求增长动力和后劲不足的情况,政府采取了多种扩大内需的措施和对策,促进消费需求。当前,研究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与变化,对优化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并引导城镇居民消费向高层次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动态分析方法,结合有关实际统计资料,动态地分析了山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重点正从追求数量型向讲求质量型转变,从基本生活消费品向新型消费领域转变,这种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情况为研究对象,选取8个指标,用因子分析法对2010年的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情况作出分析,并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截止到1992年6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10441亿元,比1991年2月末增加2941亿元,增长39%。储蓄增量如何分布?居民储蓄意向如何?了解这些对正确引导居民消费,合理利用闲置资金有现实意义。一、储蓄存款分布状况由于储户构成较复杂,为便于分析,仍将储蓄存款分为居民及非居民(企业、机关团体、部队等“小金库”以及以个人名义存入的)存款,居民又分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城乡个体户(包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并且稳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持续增高。这就带动了我国储蓄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日渐增多。本文就对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存款问题的提出,反映出最近几年的储蓄存款增长速率变缓的事实,并且根据2010到2014年这四年间各种可能影响储蓄存款的成交额的数据分析总结出了四条相关结论,并根据结论对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问题作出了总结,从而使我国储蓄事业健康稳定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并且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丽 《市场论坛》2007,(8):65-6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增加,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因素很多,通过利用EVIEWS软件的多元回归方法来探讨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因素。分析的结果是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名义利率是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最主要因素,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和实际利率对居民的储蓄存款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是很显著。  相似文献   

8.
朱璐璐 《价格月刊》2009,(10):58-63
我国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加速扩大,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1991年~2007年间发达省份城镇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转移性收入的分组数据、基尼系数等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发达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没有减缓的趋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的不公平问题也同样严重,不亚于总收入领域存在的问题;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起到降低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相反在大部分年间拉大了差距.最后,就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数字     
《网际商务》2011,(4):9-9
14.2% 3月16日,央行发布的2011年一季度储户、银行家、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称,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包括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变相储蓄及储蓄存款,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创下了1999年调查以来的最低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收入的上涨,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本文通过运用非线性近似完美需求系统(QUAIDS模型)模拟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消费需求弹性特征。实证结果表明,以"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为代表的服务消费富于弹性,而以"家庭服务、教育、居住"为代表的服务消费缺乏弹性。这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家庭在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和文化娱乐领域的支出会明显增加。从区域比较来看,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服务消费支出弹性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服务、教育和居住"领域。此外,价格是影响城镇居民服务消费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家庭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类支出的价格敏感性最强。结合我国城镇居民服务消费需求特点与变动趋势,建议未来扩大内需、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重点应从增加购买力、完善社会保障、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来着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改善消费环境和拓宽消费领域的需求,本文从消费函数角度,采用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回归的协整理论,实证分析了股票市场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并用误差修正模型得到因变量的短期调整,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影响存在且显著,二者存在一个长期的协整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息税改革一波三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利息税?利息税全称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主要指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存储人民币、外币而取得的利息所得征收的个人所得税。1950年,我国颁布《利息所得税条例》,规定对储蓄存款征收利息税。但因为当时我国人均收入较低,征收利息税没有实质意义,1959年停征了利息税。198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个人所得税法》和1993年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再次把利息所得列为征税项目。但都因为当时个人储蓄存款数额较小再次对利息税作出免征的规定。根据国务院第 272号令,《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施办法》自1999年11月1日正式施行,开征税率为20%,主要征收所指为个人在中国境内的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所得的利息。  相似文献   

13.
居民储蓄额的高低对一国的经济增长、投资以及居民的生活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分析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现状,发现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增长,并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加以分析,以便更好地对储蓄存款加以引导,发挥其更大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在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着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收入分配不公等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对如何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1997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实际收入增加,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居民储蓄持续增长。但不同地区、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差距继续拉大。一、居民收入增长,增幅回落据全国3.8万户城镇居民家庭调查...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本文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来分析居民储蓄存款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弱化,房地产价格对储蓄的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因此加强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的来说,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因此加强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对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和GDP、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具有协整关系,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每增加1%,GDP增加0.79%,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0.85%。进而提出了提高我国城镇居民旅游消费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居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过程中,资产及其增值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对城镇居民资产财富效应的研究,可以有效反映资产对我国城镇居民财富的带动作用。文章从了解财富效应的含义入手,结合财富效应的多种传导机制进行分析,并通过了解对我国城镇居民财富效应研究成果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