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南希 《商》2013,(14):234-234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法治是完善社会管理的基础、根本和保障,在完善社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社会管理创新不能脱离法治语境。要充分发挥法治导向功能,提升社会管理理念;要充分发挥法治调控功能,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法治保障功能,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确保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是否是法治社会,直到现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中华法系之博大精深,律、令、科、比、格、式等法律形式自不必详述。自周朝开始,通过建立秩序,规范行为,构建了周礼,包含了法的理念。法家也是礼树开出的花朵,大一统的秦朝搭建了具有中华法系特色的法治主义的基石。然而,传统社会的法并不仅仅只是刑,是律,亦是礼,是德,是一个包罗甚广的综合,笔者回顾西周始至秦始皇时期法的发展历程,试论述中国传统特色的法治。  相似文献   

3.
陈飞宇  胡晓林 《消费导刊》2009,(14):148-148
法治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现代国家的治国之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法治对中国法治建设与发展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力实施国家品牌发展战略,发展品牌经济是我国当前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供需结构改革以及消费升级,有效增强国际竞争力,展示大国文明风范,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支撑。对此,应以现代法治思维、现代法治方式从品牌产权保护以及品牌产业促进双重角度推进品牌建设,此是法治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法治中国的有机体现,涵盖国家层面以及地方层面的品牌立法、品牌司法、品牌执法和品牌督法等各环节。  相似文献   

5.
胡江 《华商》2008,(18):184-185
法治信仰是公众内心对法律的一种真诚、自愿地信服和尊崇。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统治的高度集权与专制统治使得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普遍忽视对社会公众权利的保障,缺乏法治社会应有的人文精神。儒家文化已经深入地影响到普通民众的居家生活、日常琐事,要形成所谓的法治信仰也就几乎成为不可能。在现阶段,所谓的法治信仰依旧是无数学者所憧憬的一个目标,在培育法治信仰的过程中,依旧充斥着这样那样的不和谐因素。因此,要重视和加强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坚持公正执法、严格依法办事,继续在全社会宣传和普及法律知识,切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妥善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有效解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6.
"法治主义乃医治中国一切社会疾病之主义"这一说法发自于梁任公先生,之后追求推崇法治便成为20世纪以来无数的志士仁人的主要的精神动力和社会理想,并且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国家的根本大法,成为了举国共识。由此可见法治建设道路之曲折漫长,也是符合一定的价值理念的,我们去实现适合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也应该用价值的分析方法去思考。  相似文献   

7.
《商》2015,(16)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思想就已经形成,他不仅作为一种理论形态代代相传,更成为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政治家们治国理政的一项指导原则,在中国社会政治实践中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对历史变迁中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阐释,讲述我国古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思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而回归当代社会分析我国几代领导集体在社会建设中对古代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的继承与发展,阐述德治与法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豆文志  宋玲  王洁  郑宇驰 《商》2016,(4):81
近年来,湖南各大高校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依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三进"的要求,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实践和教学活动。在这些社会实践和教学活动当中,高校的法科学子,无一不起到自己法学学子的应有之义,模范带头,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三进"的宗旨。  相似文献   

9.
邢冰 《中国市场》2009,(5):44-46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进展,是在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法律思想、邓小平法制理论及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现代法治理念。本文借回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产生做了回顾,并以法治理念为起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定含义,以此来论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张红 《中国市场》2008,(39):156-157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必须先行。而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抓好高校法治校园建设,高校法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法治实践活动等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利益"因素历来是社会成员关注的热点,社会成员尽其所能追逐利益的时候,需要有强制性规范来约束,法律的介入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法治社会为背景,重新审视利益的本质属性、利益矛盾的表现形态、利益的调整机制,提出在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要逐步实现让权利入主而让权力退场,通过法治抑制公权的膨胀,赋予社会成员以权力即通常所说的自主权,将利益纳入法治化的博弈渠道;通过社会成员相互间自由竞争、博弈,促使社会成员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所崇尚的"礼治"与法家所推崇的"法治"因其倡导的"亲疏"与"平等"理念的矛盾而始终处在互相抗衡的状态,秦朝推崇"苛法"而"焚书坑儒",汉代则废除"苛法"而"独尊儒术",而从汉武帝时期,"礼"与"法"逐渐合流,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礼法",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中国历史上的"礼""法"合流,是以"礼"绝对控制"法",而此时的"法"与传统的法家之"法"已相去甚远。我们不愿再见秦时的"苛法",但后来的"礼法"亦非今人所欲。对儒家伦理的提倡需要慎而又慎地去粗取精,万不可盲目推崇。  相似文献   

13.
在法治与自由的关系问题上,哈耶克与拉兹有不同的结论,前者崇尚建立一个自由秩序的社会,并认为法治能够对自由提供充分的保障,后者则将此看作是一种奢望;在基本法治思想方面,二者对“法治”、“法律”、“法治之价值”等也有不同的认识;在法治观上,二者则是实质法治与形式法治、积极法治与消极法治、目的法治与工具法治、彻底法治与不彻底法治、对法治的完全信任与中立信任、价值主义的法律立场与实证主义的法律立场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性目标,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方式或手段,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和谐与社会主义法治是相容的,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然实行社会主义的和谐法治,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建立社会主叉市场经济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实施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首选的治国方略。然而,人们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却叉弱化了道德对社会的引导调节作用。加之,新的社会道德体系还未充分建立起来,使得道德对社会的引导调节功能弱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因此,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阐释了德法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期在当前大力实施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强化道德对社会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加速新的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在法治社会条件下,积极预防犯罪,必须深化治理方式的改革。在思维模式上,要加强公民的法治意识教育、努力提高全社会的防控能力,建立健全社区犯罪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把维护公共安全、服务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目标;在治理方式上,应以治本为目的,运用综合治理模式预防犯罪,防患于未然。从而形成在法治语境下积极预防犯罪的体系,实现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财政是以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配置,财政的公共性体现了财政目的的公共性,财政产品的公共性,以及制度层面的公共性。作为公共财政目标的组成,复式预算的建立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财政职能的完善和中国式公共财政转型的进程。作为复式预算组成部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仅体现了我国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而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立对推动我国财政转型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如何建立,特别是在财政转型的路径选择方面,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职能如何与公共财政预算进行合理的界分,无论在理论或是实践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结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建立探讨我国财政转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试图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历史和现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完善的法治建设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农村的法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在立法和执法等多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加强农村执法队伍的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完善我国农村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从法律的角度看新公共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首先启端于英美国家的新公共管理已经成为概括西方公共管理最新发展趋势的一个学术概念,并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或者称之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基本上都发生在英、美、澳、新西兰等盎格鲁-撒克逊体系的国家。本文试图从法学的角度找出其原因。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之划分是法学中公认的法律分类法;而新公共管理中的核心思想是利用私法契约采提供公共服务。本文通过对两大法系和契约制度的分析,认为作为大陆法系的我国基于政治法律传统应该选择法治国家模式进行政府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20.
法治曾是人类治国的理想诉求,其标志在于法律长期处于不能控束国家权力的应然状态。市场经济成为各文明国家的主要生产方式后,法治则从人们祈盼的应然状态转为实然状态,即法律通过控束国家权力的运行达成法律统治的最终实现。因此,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的法治从应然到实然的内在根据:市场经济基于自身固有的经济制约机制,通过将社会的公众自整合为统一、强大的经济力量以控束国家权力的运行。而成为法治产生、形成、确立的经济基础与决定力量。当然,各国的法治从应然走向实然的道路并不纯粹,主要在于因面临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阻抑、牵制.致使各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顺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