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王经 《商》2013,(10):128-128
近年来,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如火如茶的发展,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也在急剧增加。由于摆脱了政府政策的监管和利率限制,中国影子银行具有更高的违约风险和操作风险。监管者的态度将决定影子银行的发展前景。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是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也要放松对正规银行业务的管控。  相似文献   

2.
当下国内影子银行业务已如火如荼,衍生品也在加速发展,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金融世界,监管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国内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是影子银行的风险。中国影子银行是2008年危机以后的产物,仅仅只有四年多时间,但眼下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意指从事融资贷款业务,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不受金融监管的非银行金融中介。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业务迅猛发展,影子银行体系对市场结构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挑战。影子银行满足了商业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的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但影子银行易引发信用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顺周期性风险交叉传染风险、监控不足的风险。完善影子银行监管,必须加快立法进程,建立有效的"防火墙",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强实时监控,从而引导影子银行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4.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金融市场结构和实施的监管政策的差异,我国的影子银行与西方影子银行表现有所不同。本文首先对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分析其特征,最后提出针对中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监管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旭阳 《中国市场》2014,(41):53-59
在辨析影子银行本质及中国影子银行特点的基础上,建议按照市场化、透明化的政策路径从银行与影子银行两个体系同时入手,引导影子银行体系对接实体经济,有序运转,控制系统风险。  相似文献   

6.
许海霞  ;许宇彤 《商》2014,(22):175-175
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系统中争论一直众说纷纭,而伴随着最近的钱荒事件影子银行这把“双刃刽”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影子银行的定义和现在出发,分析中国影子银行存在的风险,并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治理机制和发展路径进行棵究。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影子银行快速发展,资产规模已接近传统银行体系.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子银行体系的金融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以中国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和特点为背景,阐述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金融风险,并给出了加强中国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政策性建议,以此强化影子银行的监管,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商》2015,(6)
本文通过对影子银行的产生,发展及现状的分析,透视出影子银行体系运行的内在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分类。最后提出应客观对待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防范和控制风险的发生,建立和健全监管机制,引导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商》2015,(31)
中国影子银行与房地产市场相互作用并紧密联系,由于房地产企业大量的资金需求,带有我国特色的金融产品创新开始出现。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与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关系。应该理性对待影子银行的发展,降低和规避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张瑞芳 《商》2014,(16):107+96-107
中国影子银行源于国家严控金融导致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造成金融发展出现替代化。影子银行主要包括: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中国影子银行的存在对实体经济会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影响市场取向的经济转型。解决影子银行问题既要着眼于有限监管,又要积极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2012年以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中国影子银行问题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讨论。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提示中国关注影子银行问题,随后,中国银行行长肖钢指出中国银行业乃至金融业未来巨大的风险来自于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肖钢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专家学者纷纷跟进讨论,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为,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究竟有多大,中国影子银行风险有多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Allen和Gale提出的基于投资者视角的信贷扩张形成资产泡沫模型,同时考虑影子银行体系杠杆水平以及中介通道费用带来的影响,通过模型推导证实,通过影子银行融资者在较高的风险偏好和财务杠杆情况下,会对资产市场价格起到推高作用。当资产市场价格遭遇冲击发生减值时,影子银行抵押担保体系会形成"减值—抛售—减值"正反馈循环,验证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规模变动与资产价格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旭冉 《商》2014,(43):185-185
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的本质和形成的内在原因,并对影子银行正反双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剖析。本文重点是从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上分析影子银行的成因,通过美国和中国的具体分析,预测中国影子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商》2015,(48)
2013年年末至2014年年初,国务院发布了一份规范影子银行的107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厘清了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并明确影子银行监管责任分工,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子银行的研究,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比论证,找出我国影子银行在建立健全监督约束金融监管机制及完善各项管理体制的不足,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商》2016,(6)
次贷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体系逐渐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然而中国的影子银行与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体系有本质的区别,随着金融结构与融资渠道的演进,中国的影子银行逐渐被监管当局纳入正规的监管中,而部分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金融创新也被监管当局严格把控。本文探讨中国影子银行的特征与机制,并阐释近几年来由于互联网金融兴起而引发的影子银行的演进,最后提出应在分析其内在风险特征后采取相应措施制定监管政策。  相似文献   

16.
于博 《财经论丛》2015,(3):48-56
以金融结构为线索,比较分析中国影子银行的内生逻辑,尤其是体系内影子银行快速膨胀的动因与机理,并通过构建递进式影子银行分层框架,对各层次中的主要业务进行了梳理、分类及规模测算,最后,结合各口径规模特征及其差异给出相应监管导向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用到影子银行风险控制上来,非常有利于从新视角理解影子银行的风险特征,有利于揭示处于复杂关联关系中的影子银行业务风险,从而实施有效控制。但目前我国风险导向审计研究还处在一般性理论分析上,在实践中多在内部审计以及民间审计领域。从审计署及其他的政府审计部门的实践与调研来看,针对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导向政府审计机制系统研究与应用还比较缺乏。文章以商业银行主导的影子银行业务为研究对象,构建影子银行业务风险分析框架及驱动因素,重建审计风险模型,从风险导向视角设计政府金融审计治理机制,并进行模糊数学分析,以加强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8.
《商》2015,(19)
随着次贷危机在全球影响的深入,影子银行备受关注。影子银行的飞速发展虽然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壮大,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并且通过和银行体系的密切联系,使得金融风险呈现指数级扩张的态势。本文从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出发,通过分析影子银行的定义、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对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影子银行发展迅速,经济占比大,研究其对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深刻的现实含义。影子银行通过其对货币政策、物价等机制影响着国内经济的发展。选取2007年-2017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协整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从计量的角度实证研究了影子银行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与影子银行规模、CPI指数以及货币供应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影子银行规模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正相关,对短期CPI将产生消极作用;建议监管部门做好对于影子银行的监督与管理。  相似文献   

20.
张京  刘婷婷 《现代商业》2013,(17):47-47
本文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热点问题一影子银行出发,切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着重分析了影子银行在中国经济中的实质形式一影子银行业务,分析了影子银行业务的内涵及其风险状况。并从量化考量的角度计算了截止2012年12月底影子银行业务在我国的规模,并进一步给出了防止其风险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