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边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从农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大国,工业贸易排名世界第三位,世界制造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一边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仍然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竞争力仅局限在不断压低劳动力成本上。在现代国际经济秩序中,利益的获得已经不仅仅取决于生产能力和生产量的大小,品牌及创新技术的缺失,使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工厂”之路征途漫漫,品牌、研发、销售渠道、细分产业等竞争要素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2.
张树庭 《国际广告》2010,(11):37-38
中国制造的提升前提在于中国品牌的本土培育“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提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品牌化的过程,即从“产品输出”跨越到“品牌输出”。而“品牌输出”的前提是我们已经培育出了可供输出的品牌,这些品牌不但完成了资本上的原始积累,具备了创建和维护品牌的基础条件;而且在中国本士市场上已经成为行业的翘楚,  相似文献   

3.
郑彦 《销售与管理》2006,(10):42-45
美国营销专家Larry Light在分析21世纪的营销趋势时曾经说过:“未来的营销将是品牌的战争一品牌互争长短的竞争。而目前中国企业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缺乏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知名品牌。” 今天的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最主要的竞争优势是成本优势和产品优势,而品牌竞争力较弱。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的比例不到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目前参与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足10%. 因此.如何建立中国品牌的高品质形象,快速扭转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印象,已成为考验中国企业家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来自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KGSM)的三位洋医生走进本期《对话》,与本土专家一起为华旗资讯总裁冯军先生的“爱国者”作一个细致的诊断,一起探讨中国品牌在走向世界舞台中的优势和劣势,在追求利润和选择品牌过程的两难境地中如何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王建宁 《品牌》2011,(5):1+8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推动了中国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了人类文明与和谐世界的发展.但在西方文化垄断的世界舞台上,中国影象不免失实、有失完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影势的发展,在世界面前亟须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在“中国”国家品牌传播实践中,应将“中国”这个主体品牌和一系列子品牌相结合,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内容,培育中国产品品牌,并发挥出每个中国人、每个中国企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曾盈盈 《广告导报》2005,(4):107-107
3月10日晚,北京大学秋林国际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掌声阵阵。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与北京大学MBA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05‘两会’代表北大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今年的主题是“品牌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6.
韩志锋 《品牌》2006,(2):44-46
坦率地讲,在品牌作为一个名词已经流行于企业的今天,我们许多企业对品牌营销却还仅是一知半解,做得好的也无非那些已争取了“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或者有较高品牌价值的企业,这些企业表面辉煌,实际上却往往有着“隐”伤隐藏“体内”不被觉察,常令貌似“体格强壮”的品牌不是“阴天腿疼”就是一夜轰然倒下。  相似文献   

7.
曾盈盈 《广告大观》2005,(4):122-123
3月10日晚,北京大学秋林国际报告厅里座无虚座,掌声阵阵。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与北京大学MBA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05‘两会’代表北大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今年的主题是“品牌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8.
晚秋初冬,层林尽染,枫叶正红。 这种浓烈的热情之姿,正如重庆卫视"中国红"的营销品牌,在2010年全国电视媒体中掀起了红色浪潮。从"故事中国·人文天下"的频道品牌定位到"英雄气质"的频道气质强化,从编播剧的打造到“英雄剧平台”的提升,重庆卫视一直在不断积累,使“中国红”成为重庆卫视深入骨髓的标志。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中国红”在重庆卫视播出平台上已经初见红色效益。  相似文献   

9.
杨正良 《广告大观》2005,(4):127-131
2005年5月,恰逢“两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家发展大计,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也是“两会”代表关注的焦点之一。5月5日,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开幕之日,中央电视台广告部邀请了多位“两会”企业家代表和知名经济学家,在央视国际网站进行在线交流,共同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尽管“神六”的历史使命已经告一段落,但围绕“神六”热的探讨却刚刚开始。以“神六”为代表的大事件关注度高、应用价值高,从营销的价值来看,符合价值独到、极其稀缺的特性。作为中国服装企业领军品牌的七匹狼男装,面对这样的一个历史契机时也迅速做出了自己的反应。  相似文献   

11.
2007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在一个十分微妙与重大的时刻召开。进入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页,世界的中心词语是“中国”,中国的中心词语是“品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全球市场有独特的竞争力,却并未都得到各国消费者和公众的足够尊重。不少国人也在反思“中国制造”的不足,要求以“中国创造”来替代“中国制造”。我们则应公正地对待“中国制造”,给“中国制造”更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广告导报》2005,(4):111-115
2005年3月,恰逢“两会“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共商国家发展大计,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也是“两会“代表关注的焦点之一。3月3日,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开幕之日,中央电视台广告部邀请了多位“两会“企业家代表和知名经济学家,在央视国际网站进行在线交流,共同探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产业升级 经济发展使中国可能变成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市场是创新的龙头,有大的市场会比较容易创新。从经济发展阶段看,一般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市场”的过程完成后应该有一个世界性的创新。中国经济应该是“世界级工厂——世界级市场——世界级创新——世界级品牌”这样按部就班一个阶段到一个阶段地发展。此外,并不是说到了世界级品牌就不要做制造业,制造业如何向更高品质、更高附加价值发展,是中国未来需要考虑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前20年,已经完成了变革“诸侯割据”的地方性企业为全国到处可以流通的“中国型企业”;20年后,我们还要跟着WTO感觉走,逐步将中国型企业融入到国际社会中去,使之逐步变成按照WTO规则运营的“世界型企业”。  相似文献   

16.
曾盈盈 《中国广告》2005,(5):167-168
3月10日晚,北京大学秋林国际报告厅里座无虚席,掌声阵阵。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与北京大学MBA联合会共同举办的“2005‘两会’代表北大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今年的主题是“品牌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17.
《四川物价》2002,(10):47-47
《经济日报》日前刊登胡亚庄的章说,中国汽车工业的价值取向是不是符合“三个代表”的精神?中国有12亿人口,农村和中小城镇人口有10亿,是绝大多数。他们用不上轿车,也买不起轿车,但他们确实需要汽车来解决交通问题,来发展经济,来脱贫。轿车是2亿大中城市中先富起来的人买的车,年销几十万辆,而在10亿人口地区畅销的二轮、三轮车,年销1400万辆,这就证明,它们得以畅销,靠的是人们买得起,还可以用来赚钱、脱贫。章说,我们的汽车政策是主要在大中城市向先富起来的人推销外国品牌轿车,不去解决10亿人口地区迫切需要既能乘人又能载货的家用廉价四轮汽车,让10亿人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我们就是空有一个世界最大的廉价车市场,空有一个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工业,空有一个世界最大的三轮车工业,一个敢和轿车一比高低的微型汽车工业,一个门类齐备的基础工业和高等教育系统。低工资国家赚低利润,跨国公司则凭轿车开发和高技术赚高利润,这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一体化”。他们生产不出中国10亿人口地区所需要的廉价四轮汽车,我们却用目录制去封杀廉价四轮汽车,用欧I排放标准封杀三轮农用车,保护了轿车的垄断利润。章说,2001年美国皮卡产量比轿车多出100多万辆,但在中国2001年皮卡销量只占轿车销量的十分之一,因为全国城市几乎都对皮卡实施限行!对照“三个代表”,我国汽车工业还差得很远!  相似文献   

18.
王文正 《浙商》2006,(11):91-92
从一家为著名国企做来料加工业务的小厂,到后来将其收购、成为一个总资产近10亿元的高科技控股集团,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杭申成功的意义在于,品牌从来不论“出身”,只论质量和你对它的追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徐勇 《中国工商》2003,(6):38-41
全球关注的焦点,从伊拉克战争转向了SARS,而中国经济如何走出“非典”阴影、成为了世界舆论的焦点话题。国际金融机构开始担心它会给中国经济乃至整个亚洲经济带来致命的一击。这一话题至少涉及如下问题:SARS疫情将持续多久?扩散区域有多大?“非典”目前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这种影响会否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吗?面对“非典”冲击,中国经济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记者带着前所未有的对细节的专注,试图深入一个价值2880亿美元的商店在中国的部分。一个全球商业帝国在此,裸露了其平凡、繁琐的日常,也展现了在其中孜孜以求的职业素养和价值关怀,而这一切均导向一个价值2880亿美元的商店文化的正面和背面。 从1996年沃尔玛中国第一家店在深圳落地,与其攀登世界500强顶峰的步伐相比,沃尔玛在中国并没有显示出强势的美国宝它扩张,反而屡屡因为在适应“中国政经”周期的竞赛中落后于对手,而被冠以“折戟中国”的判定。只有沃尔玛在中国庞大的采购,因为深深契合于这个国家所追寻的“世界厂”崛起道路,才似乎为这家全球最大的公司在中国建立了“权势”和荣耀。这可能不是沃尔玛中国的真相。 毋庸置疑,十年之间,在独特的中国政经周期和商业环境中,跨国公司在中国选择了相当变通的生存方式。一个现象是,十年之间,跨国公司在中国,已经由“神”,走下了“神坛”。这本来是中国商业界的一大幸事,可能意味着双方消除自卑和傲慢之后,回到商业本身交汇。 但太多的案例正在显示,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正在将中国那种“关系”运作得炉火纯青,正在将我们所期待的商业革命,变换为“中国功夫”,并为此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太多卷人其中的中国人,即使如抨击微软的强势时,也不由自主劝诱其适应所谓的“中国规则”。而这种规则不幸很多时候是我们正要努力摆脱的枷锁。事实上,这种过于中国化的跨国公司竞争行为,已经被惩罚。那些正在被曝光的案例,无不在显示一个商业组织的腐败,失控,公司价值的道貌岸然。应该穿越那些中国式竞争中繁荣的表象。回到零售业,当那些关于商业的政经限制——消失之后,唯一能决定胜负的是什么呢? 我们相信公司价值会大兴其道。在我们的记者敏感地捕捉到员工因为藏起特价商品、下班时购买而受到惩罚等等之类的细节时,一个公司坚定的公司价值,数以万计的训练有素、信奉公司价值、行动热忱的员工正在浮现,而这些价值没有在变通中被变质。这样的发现无疑在部分恢复沃尔玛中国的真相,也对未来竞争格局的演变挑出了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