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作为世界第七大国债发行国,特别是在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不断发生债务危机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国债问题日益引起各界重视。中国应该借鉴国外国债管理发挥国债的经验和教谢l,用好、管好国债,充分发挥国债的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和调节经济职能,实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2.
黄志龙 《中国物价》2012,(1):19-20,33
欧洲经济正面临债务高企、银行流动性不足和经济低迷的全面危机。债务危机表现为国家主权债务规模上升、债务成本居高不下、短期内偿债压力巨大;银行危机表现为银行业持有大量重债国债务、资产减记、资本金缺口大和融资困难。经济持续低迷与债务危机相互强化,形成恶性循环。短期内欧洲国家将继续执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欧洲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中长期看可能对重债国进行债务重组,或发行欧元债券,建立欧洲统一的风险和责任共担机制。  相似文献   

3.
国债,也称公债,它是政府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向国内、外筹集财政资金所形成的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以国家(政府)作为国债的债务人,由中央财政承担还本付息的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国债具有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经济运行的三大功能。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扩大国债发行额度,这是近几年来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强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之一。 由于国债具有偿还性,因此就有个举债规模是否适度的问题。它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一是居民的应债能力;二是国家的偿债能力;三是国债的使用效益。对此予以考察分析,正确…  相似文献   

4.
程萍 《财贸研究》2002,13(2):60-62
自1998年我国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债发行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期,国债增长过于迅猛,人们担心政府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面临的债务风险问题。本文从政府的债务风险着手,研究国债风险及其防范,具体措施有:整顿财政分配秩序、提高财政收入集中度、优化国债的期限结构、强化国债资金使用管理等。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债务负担率尚处于较低水平,但债务依存度指标却明显偏高.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由于我国发行的都是中央政府债务.要解决当前增发公债与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的矛盾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要借鉴美国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发行地方政府公债.  相似文献   

6.
毛羽丰 《商场现代化》2012,(28):240-241
<正>2007爆发的次贷危机以至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直到最近愈演愈烈的主权债务危机,让人们心中只有发展中国家才会出现债务危机的印象轰然坍塌。"财政为庶政之母",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及社会经济转型的深刻变革中。究竟是何动力驱使债务危机的发生?中国能否处理好当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政府债务危机如何解决?一、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中国政府1979年重新启用国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国债运用的力度进一步加强。2003年,国债余额占我国GDP比重开始下降。2007年,由于全球规模金融危机的  相似文献   

7.
《商》2015,(47):165-166
三十多年来,我国通过国债渠道吸收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但与此同时,各级政府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危机潜在风险越来越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美国和欧盟两大经济体相继陷入债务泥沼之后,如何从整体上评价国债绩效以平衡国债发行和投资使用效益和风险,成为关系一国国家安全和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国债绩效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战略考量,将绩效的理念贯穿到国债发行、使用和管理的全过程,区别于对国债的发行或者投资等单一环节实施的绩效评价。本文首先讨论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国债绩效评价体系中的适用性之后,然后尝试建立国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8.
继希腊之后,西班牙成为欧元区第五个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而导致现任政府下台的国家。在深入分析西班牙债务危机成因的基础上,结合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运用VAR模型对西班牙政府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对缓解西班牙债务危机效果微弱,甚至会通过国内生产总值等传导机制扩大公债总额规模。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施差别税收政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发行国债可以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同时还能调节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但是如果规模或结构不当也会造成债台高筑,导致财政收支的恶性循环。2009年席卷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给各国敲响警钟,国债是一把"双刃剑"。从发行国债的目的出发,分析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原因,最后得出对我国政府举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缘于欧元区分散的财政政策与统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二元矛盾;欧元区国家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结构模式;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从债权安全、国际贸易、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给我国带来挑战和机遇。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我国在近期也不可能出现主权债务危机,可以从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中得到启示: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谨慎开展区域货币一体化合作。  相似文献   

11.
国债政策可持续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对什么是国债政策可持续性给予定义,然后从经济负担、经济效应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提出:①只要政治稳定,民众对政府保持信任与信心,则国债余额大也没有问题.但同时要考虑我国各类隐性的和或有债务规模.②未来几年仍要保持一定规模的长期国债,但积极财政政策的转型与调整是必要的,其作用方法与手段应有所变化.③开放新的投资领域,激活民间投资,建立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刘艳华 《北方经贸》2001,(2):129-129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利用税收政策和国债政策两种手段相配合的方式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税收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主要的,国债是国家举措的债务,它是国家政策收入的一种补偿形式。  相似文献   

13.
李华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5):116-117
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引起全球对于主要发达国家财政赤字问题的关注。对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内在机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以此为鉴,提出我国要关注前期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导致的地方债务问题,提早预防,降低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4.
谭萱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24):206-207
我国长期以来政府财力的上移和事权的下移导致地方财政收支不断失衡。除了中央无偿拨款和地方融资平台筹资外,公债也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重要途径。我国地方政府公债融资主要经过了三个时期:国债转贷、中央代发地方公债和地方自主发行公债。国债转贷可以说是地方公债融资的雏形,中央代发则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地方自主发行则意味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公债融资。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四年来已分别拉动中国GDP增长1.5、2.0、1.7和1.8个百分点.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赤字、增加国债和增加政府投资来实现的,尽管前两年这一政策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这种推动作用正在减弱,到2003年,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2.7%,我国的债务余额已上升到1.6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已上升至16.7%,因此,从经济发展角度来说,现在要对财政赤字和债务余额问题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扩大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即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经过四年半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之后,经济仍未能恢复自主性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出现长期化的趋势。然而积极财政政策是不能被当作长期政策来使用的,理由如下:1、国债投资效益逐渐降低。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大量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并辅之以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自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累计发行5100亿元国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着重分析临界赤字率和政府债务负担率的上限,并根据中国的经验数据估计了我国的临界赤字率和国债上限水平。然后,按照国际标准,估算了我国政府目前的全部债务总额,并对中国2000-2003年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对国债负担率和政府综合债务负担率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发现我国还有相当的发债空间。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国债发行的市场化问题徐山辉国债是国家信用的一种形式,它是以中央政府为债务主体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公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里,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无论是搞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需要...  相似文献   

19.
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和扩大投资。受此影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河南省的地方政府债务也增长迅速。为此,通过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研究河南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20.
欧洲债务危机在其爆发、蔓延和升级的演变过程中对欧元汇率,主要是欧元兑美元汇率波动带来巨大影响。基于汇率决定理论分析,欧元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货币套利交易是导致欧元汇率震荡的三大主因。透过欧洲债务危机对欧元汇率影响具有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汇率、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货币危机将危及经济和金融稳定等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