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参与泛长三角分工与合作、迎接产业转移中进行自主创新,把推进自主创新与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叠加优势发挥好,对安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在总体经济规模、创新投入和创新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背景下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应积极利用承接长三角产业、资本转移的机会;利用泛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在泛长三角视角下规划、培养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2.
夏明 《市场周刊》2009,(6):26-29
2008年8月末,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不仅明确了长三角区域范围扩大为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而且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泛长三角概念,标志着安徽着力推进的泛长三角发展战略已经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发展会随着发展规律向周边地区扩张。"泛长三角"概念的提出给了安徽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以安徽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汽车产业的现状,探讨"泛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从传统的产业投资和贸易交流扩大到服务业、农产品自由化及制定共同的政策标准。大区域、大流域合作逐步代替传统的小区域经济合作。长三角经济区不能局限在长三角原有的区域空间,满足于小范围;更不能只考虑本区域的局部利益和自身发展。有必要建立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福建、台湾在内的大流域泛长三角“6+1模式”。这既是长三角经济内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莫栎 《市场周刊》2008,(8):33-33
“日前,泛长三角成员之一的安徽省举办了主题为“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发展论坛,来自全国区域经济界的学者和官员一致认为,泛长三角成员间的合作已到了水到渠成的阶段,当务之急是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泛长三角区域共同市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长三角加工贸易产业向安徽的转移呈现加速态势。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安徽承接长三角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本文从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入手,对安徽承接长三角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理论依据、潜在优势以及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江西对接"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给颇具区位优势的江西带来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从分析“长三角”经济区域的现状入手,提出江西对接应该采取的品牌策略以及“3 2”的泛“长三角”模式,并对打造环鄱阳湖区域现代制造业基地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首次明确将安徽并入长三角,并把"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提升到区域发展战略高度。长三角城市群区域40个城市的"十二五"规划虽有对地方优势的考虑,但主导产业定位雷同度较多,产业发展目标缺乏细化的定位支撑,缺少求同存异。目前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存在上海难以全方位发展,江苏经济发展缺乏新意,浙江产业发展后优势不足,安徽工业发展落后的问题。长三角城市群应努力提升第一产业,大力改造第二产业,并把自主创新战略放在首位。同时,还需要加大技术改造创新的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  相似文献   

9.
夏明 《市场周刊》2008,(11):28-31
今年1月中旬,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为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5月16日,安徽省政协召开专题常委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就此专题举办论坛,结合专家们的真知灼见,我们从不同侧面对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问题进行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泛长三角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极其变动情况的基础之上,阐述阐述生产力水平、要素禀赋、市场化和行政弄断等因素对区域分工的影响,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泛长三角区域分工的具体影响,据此提出加强地区间的联系、促进区域合作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安徽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融入长江三角洲,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阐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内涵,我们提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视野下的安徽高质量融入长三角的对策:一是加快建立普惠金融体系,促进安徽在经济机制高质量地与长三角接轨;二是探索流动性金融监测管理新模式,突出重点安徽发展重点;三是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念,积极实施产业互补与梯次推进政策;四是依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机制发挥重点产业优势,加快形成与长三角产业关联。  相似文献   

12.
汪菲菲 《消费导刊》2009,(12):77-77
安徽省渴望融入长三角的脚步从未停止过。本文将就安徽省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展开论证,提出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的可行策略,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对长三角区域进行整合再造,实现安徽省与长三角的共同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长三角一体化背景的基础上,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沪苏浙对安徽加入长三角的态度及其利益关切。安徽应充分认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自身的角色、地位及发展目标,总结优势与不足,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创新、生态与投资上的优势冲破行政壁垒,打造长三角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同时加强长三角智库建设,助力新时代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与长三角区域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建立了区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客观赋权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的区域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长三角都市圈的区域竞争力高于京津冀都市圈。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区域内各省市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等措施提高地区个体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同时,通过区域内部资源整合、产业协作等措施,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京津冀应学习借鉴长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加强区域内部整合与协作,以进一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综述主要探讨泛珠江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前景,充分认识泛珠江三角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智颖 《中国广告》2020,(1):34-36
2019年11月,《中国广告》继续"探秘国家广告产业园——上海篇"的采访工作,本刊记者深入采访了上海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园的多家代表性公司。此前,本刊记者曾先后采访了江苏、安徽、浙江三省国家广告产业园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长三角一市三省的"领头羊",上海如何发挥自身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带动作用,多措并举推进国家广告产业园创新发展?围绕以上问题,本社社长、总编辑鲁培康对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总工程师周群作了专访。  相似文献   

17.
司徒微微 《浙商》2009,(14):117-118
安徽濉溪在“中部崛起”的进程中,东向发展、加快融入“长三角”、积极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发展新格局,这其中蕴涵了很大的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18.
在长三角城市群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长三角区域极具代表性的徽文化,其价值日益显现.如何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格局中实现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创新进而明晰安徽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定位成为发展难题.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出发对其进行研究,无疑会发现徽文化与江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关系是实现二者互融互通的依托.与此同时,二者间实现融合发展需共同面对的现实问题逐步显露.可见,这条融合创新之路立足点的寻求,以及区域历史发展留存的文化与时代环境下区域发展关系的处理等问题,都将成为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是以特定区域作为经济发展的集合体,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东部沿海和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较早,区域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长江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的发展要落后于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因此,如何使区域经济形成一体化发展,既可以使区域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又能够发挥各地区的区域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已经成为经济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湘鄂赣皖四省的数据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长江中游地区市场整合加以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快、更好的实现区域资源的配置与优化,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家"十二五"铁路网规划中的杭黄高铁,对长三角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杭黄高铁是一条主要承担旅游客流的区域性铁路、具有国内首条"旅游高铁"意义,其串联名城名江名湖名山、打通一条世界级黄金旅游线路,改变区域旅游格局、完善长三角高速铁路网和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业"品牌效应"以及发挥长三角经济辐射作用、以旅游业催生"城市蝶变"等方面,论述了杭黄高铁对促进长三角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