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立自由贸易区协定(Free Trade Area,FTA)是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措施.中国和韩国地理位置毗邻.历史文化联系紧密,两国推进FTA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指出.现实中,中韩两国对建立FTA有着不同看法和目标,如韩国经济学家们预测FTA对韩国经济影响非常大.而对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中韩FTA对中国战略性目的强于经济意义.而对韩国经济利益的动机更强.  相似文献   

2.
中印建立FTA不只是追随时代潮流,也是两个文明古国谋求共同快速发展,达到"双赢"的理性选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印建立FTA既有助于两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也有利于中印政治关系的改善和两国和平崛起,促进南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合作己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以全球性双边自由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标志,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进入了以双边自由贸易为主、多层次自由贸易同时发展的新阶段。建立FTA,会给中韩两国带来共赢的结果,这已成为中韩两国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中韩FTA在许多领域存在着严重的意见分歧。研究中韩两国FTA争论的焦点对发展中韩友好关系、推动中韩经济合作以及推动东北亚、东亚经济一体化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区域性FTA已经成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新趋势,中韩日FTA的构建对于3国经济融合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回顾了中日韩FTA的相关研究与谈判进程;然后分析了中日韩3国的贸易结构、特征与趋势;最后,结合FTA资本聚集效应,按时间序列构建动态递归式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中日韩FTA对3国国内生产总值、福利(EV)、外贸进出口、贸易条件等产生的各种潜在经济影响。  相似文献   

5.
东亚各国已经建立的FTA多为双边协议,但东亚各国建立统一的FTA是大势所趋.由于目前东亚各国仍存在经济、政治等诸多近期难以消除的障碍,较为现实的选择是先组建次区域FTA,通过整合与扩展逐步形成区域FTA.因此,在评价理论与实践中已有的次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提出先分别组建中俄FTA和日韩FTA,再整合中俄FTA与日韩FTA,最后向东南亚和东北亚拓展,形成统一的东亚17国FTA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合作程度大大增强。东亚地区尤其是中韩两国的经贸关系日渐密切,加强区域内合作的呼声不断高涨。在此背景下,中韩两国政府提出了建立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建立中韩FTA的政策建议包括采取措施缩减贸易逆差,有计划分步骤地扩大合作,中韩两国政府应加强经济合作与交流和加强两国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中韩两国经过近18年的经贸合作,已成为东亚地区的战略合作伙伴,随着双方贸易额与投资额的扩大,两国积极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实现区域FTA达成了共识。以两国投资问题为主线,通过分析中韩投资现状及两国投资政策导向.阐述中韩FTA之后的投资效应,以及建立自贸区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FTA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适应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加大了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商建FTA(自由贸易区)的工作力度。包括东盟10国在内,中国已经启动了涉及23个国家的FTA谈判,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取得进展。中国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建立FTA要有不同的战略,本文主要讨论了我国在目前世界FTA潮流中的战略方针和阶段性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东北亚地区有必要建立区域经济体以顺应潮流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的分析,提出绿色壁垒的问题及其对中韩两国建立FTA带来的影响:农产品贸易问题会成为中韩FTA谈判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本文最后分别就我国与韩国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措施及其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欧美而言,东亚FTA起步较晚.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后,一方面积极参与到WTO框架下的多边谈判,一方面顺应国际潮流,积极开展双边FTA的谈判.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的背景下,加强本地区的经济合作,开展经贸关系正愈来愈成为各国的共识.本文在回顾中日两国FTA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中日FTA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以及难以取得实质进展的原因,并就中日缔结FTA的前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印度贸易发展潜力和贸易政策修正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与印度的经贸关系正处于历史性的良好发展阶段.从中印贸易和产业结构比较来看,两国明显在许多领域拥有非常大的贸易发展潜力.虽然中印两国在某些外贸程序和政策法规上存在差异,但通过对中国贸易政策的不断修正,两国今后将能够在贸易和产业合作方面创造更大的贸易发展前景,而其对亚洲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说也将是一个历史性的双边经济合作典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日益加强。随着非洲地区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美欧等发达国家开始积极调整对非经贸政策以应对中国在非洲经贸关系中地位的迅速提升。在此背景下,中非经贸政策安排将面临欧美国家的挑战。与非洲经贸关系有着制度性整体安排并卓有成效的当属欧盟与以非洲国家为主的非加太地区签署的《洛美协定》,其可以为中非经贸合作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将深入梳理、分析《洛美协定》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核心内容,并对当前中非经贸合作安排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捷克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捷克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发展并不顺利,但进入21世纪以后捷克政府和工商界高度重视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两国在对方的投资保持一定的水平,但远低于捷克的预期。如何扩大捷克与中国在贸易与投资方面的合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中国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的贸易现状,文章发现双方贸易关系日益紧密且贸易结构为互补关系,中国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具有良好的贸易基础。文章运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模型(GTAP7.1版)模拟建立该自由贸易区的结果显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各成员国互利共赢,经济福利提高,经济增长,实际进出口总量增加,各成员国比较优势产业产出和实际出口增加,而且自贸区外国家(如欧盟27国、美国等)也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因此,文章认为中国应积极促进中国-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关税削减谈判及自由贸易协议签署,促进成员国宏观经济发展,实现成员国优势产业互补,同时,还应积极应对南非或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与其他国家如欧盟、美国等国的自贸谈判。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国与拉丁美洲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中国已和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三个拉美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为双方的贸易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与智利的自由贸易协定为例,采用引力模型,定量研究两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效应。  相似文献   

16.
构建自由贸易区目前已经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战略手段,中国通过首脑外交、商务部的专业外交、外交部的功能外交等各方面的外交努力,认真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自由贸易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当前背景下加快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日经贸关系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中日两国的经贸关系因历史和政治原因而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和日本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中日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不仅影响着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整个亚洲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本文利用贸易依存度、投资依存度等指标分析了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的相互依存性,指出了中日经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一个多世纪以来中日两国间的经贸政策,对发展中日经贸关系做了战略思考。我国在加强与日本经济合作的同时,需加快实施“自主创新的竞争战略”。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印关系处在矛盾的运动之中,由于政治、文化、地理等因素使双方的经贸合作充满了挑战,但两国间的共识大于分歧,利益大于磨擦,两国加强经贸合作的趋势将不可逆转。中印经贸合作的现状、阻力及合作的潜力分析。我国政府与企业要加强与印度广泛的经贸合作关系,为加快双方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4年中英双边贸易仍然存在贸易逆差,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何改变这一状况,使中英双边贸易朝着更加平衡健康的方向发展,这对中英双方经济的长期发展都是有利的.中英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英双边贸易的合作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关贸易规模发展迅速,但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所在,人民币汇率问题被认为是导致中关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然而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和探讨中关贸易不平衡与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发现人民币汇率并非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而美国国内经济失衡,对华出口管制,两国统计口径的差异,美国对华的直接投资才是中关贸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