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经济增长背景下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稳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房价上涨掩盖了潜在风险,而经济主体的行为又具有非理性特征,经济增长阶段的房地产市场极易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失衡的供求关系导致了垄断利润的存在,诱使银行业过度介入房地产市场。而金融纪律弱化以及风险分担和前瞻性的损失预防机制的缺失,导致银行业对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支持和风险累积,这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影响金融稳定的主要原因。政府除了要制定调整供应结构和严格融资门槛的供求干预政策外,早期的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也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2.
2004年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及2005年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作用下,房地产投资增速快速回落,房地产需求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供求形势逐步得到改善。但各地房地产价格仍然较大幅度上涨。2005年在继续加强改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下。房地产投资、需求将平稳增长,价格涨幅趋缓。2005年调控的重点应该从控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转为促进房地产市场供求平衡,稳定房地产价格上。  相似文献   

3.
徐济东  叶春明 《中国物价》2005,(10):41-44,54
本文针对上海房地产价格近年来不断攀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经济学解释。结合上海房地产价格调控的原则、目标和要求,在归纳政府部门近期上海房地产价格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分析了上海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动态,从平衡供给与需求、健全房地产价格监测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等方面提出了上海房地产价格中长期调控的4条措施。  相似文献   

4.
引入REITS有利于完善中国房地产金融架构,避免单一金融体系下银行相关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硬冲击,并缓解中国金融体系的矛盾。本土信托与国际REITS必将在中国房地产金融的路径优化中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哲  张妍  刘士臣 《商》2013,(9):209-209
近些年来,房地产行业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行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及增进就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全国房地产各项指标一直呈现暴涨态势,房价的快速增长也伴随着很大的风险,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金融与房地产利益捆绑在一起,一旦出现房价泡沫快速破裂的现象,对我国实体经济的打击相当严重,更重要的是,受高房价及房价泡沫破灭危害最大的是我国辛勤劳动的普通百姓。本文以天津市为例,从发展规划、政策调控延续、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等角度对天津市房地产市场现状及预期进行分析来预警天津市房地产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6.
房地产业对改善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从房产价值本身,市场供求关系及政策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房地产价格。  相似文献   

7.
孙莹  陈龙 《中国物价》2011,(3):44-46
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泡沫日益严重。为了抑制炒地、炒房等投机行为,稳定房地产市场,政府频繁使用税收政策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着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但目前政策实施的效果并不理想,调控并未有效遏制我国当前房地产价格增长的势头。本文从税收政策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供需,进而影响房地产价格的角度展开,对房地产价格分别进行了长短期分析。  相似文献   

8.
从供求两方面分析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房地产市场化的条件下,房地产价格形成受到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供给方面看,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区域垄断性的市场。在这种市场格局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较大的价格决定权。在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对地价上涨与资金成本上涨的压力时,有能力也有动机通过房价上涨维持其高额利润。从需求方面看,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待续增长必然会形成强大的住房需求。同时,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需求以厦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使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  相似文献   

9.
在房地产市场化的条件下,房地产价格形成受到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供给方面看,我国房地产市场是区域垄断性的市场。在这种市场格局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较大的价格决定权。在房地产开发企业面对地价上涨与资金成本上涨的压力时,有能力也有动机通过房价上涨维持其高额利润。从需求方面看,城市化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必然会形成强大的住房需求。同时,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需求以及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也使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是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结构不合理,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风险不容忽视。随着中央一系列房地产政策的出台,房价将逐步回归理性。保障性住房将得到加强。相信中国在未来将保持房地产和房价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范围的金融市场的动荡,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目前,我国房地产信贷市场也面临着违约风险、市场风险、提前还款等风险问题.我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建立健全我国房地产业信用征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稳定房价,防止房价大幅度波动;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分散市场风险;积极运用金融创新,分散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2.
各类房地产金融创新为开发商和购房者提供了充足的金融支持,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生产者主权市场。这些金融创新不仅抑制了房地产金融调控效果,还在商品房供给增加的同时推动房价不断上升,使得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加速聚集。对此应改变房地产调控思路,增加供给,管理预期,转变银行的信贷管理思路,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房地产金融业务监管。  相似文献   

13.
信用扩张的合理界限与房价波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它的供给与需求很大程度上由信用扩张程度来决定。而信用扩张的合理边界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决定了房地产的繁荣程度与价格水平的高低。因此,货币政策对房价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所有的金融交易都存在着内在与外在的不稳定,这就需要一系列的金融制度安排来保证信用扩张边界的合理性。同样,由于金融制度不完全性、效应的滞后性及利益的渗透性,金融交易制度安排的缺陷可能成为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制度性根源。由此,本文从货币政策的制度因素来讨论与研究信用扩张过度与房价的波动关系,并希望从中寻求对房价波动更为一般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信用过度无序扩张导致金融系统不断积累风险直至最终爆发.信用扩张在金融风险扩大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银行信贷扩张可以通过多样的流动性效应使大量资金流向股市等虚拟经济领域,推动能源、原材料以及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信用过快扩张会加剧我国经济、金融结构失衡,阻碍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影响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安全及稳定.  相似文献   

15.
2004年宏观调控以来,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房地产价格依然不断上涨。本文依据大量统计资料,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宏观调控背景下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揭示出我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的内在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制度的欠缺以及市场供求主体的不成熟。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房地产市场局部均衡的框架下,探讨了金融支持过度与房地产泡沫生成和演化的过程,提出了金融支持过度假说,认为如果房地产开发商和置业者都可以从银行取得贷款,当房地产市场存在群体投机行为时,房地产价格将高于基础价格,并且会随着金融支持力度的增加而不断上升,这一上升的部分我们称之为泡沫.此时,如果房地产借款者违约行为迅速蔓延,房地产泡沫将随之破灭,并有引发金融危机的危险.本文最后利用文中所确定的衡量金融支持过度的临界值,对我国房地产金融支持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其原因主要有:需求拉动、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建安成本的增加和开发商的趋利动机等。应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加强对土地市场的管理和银行监管,完善房地产税费制度和信息系统,加强房地产的价格调控,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加快住房金融发展促进住房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住房金融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与居民的住房需求和住房产业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商业银行住房金融运作难度大,整体金融业对住房金融支持度有限,政策性金融发展相对不规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缓慢。加快住房金融发展,促进住房消费,应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扶持和引导住房金融市场规范发展;建立以住房信贷证券化为主体的资本市场;加强住房金融产品品种、客户服务、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及风险监控等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基于TVP-SV-SVAR模型,分析六个不同金融子市场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实时冲击效应,结合时变脉冲响应方法构建了动态权重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并区分高低风险状态探讨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部门、股票市场和外部金融市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贡献较大;基于对实体经济冲击视角的动态权重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指数与样本期内实际金融经济事件的发展趋势一致;不同状态下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效应不同:短期来看,高风险点系统性金融风险抑制经济增长,低风险点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增长;长期来看,系统性金融风险在高低状态下对经济增长均有负向冲击效应。研究结论对于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