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是网络消费的主流群体之一.由于受到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影响,大学生在进行网络消费的时候显示出了追求个性化、追求物美价廉、追求方便快捷、追求新鲜事物的消费心理.这些消费心理客观上促进了我国网络消费的发展,但也面临着网络消费风险意识不够、盲目消费、高消费现象较为严重、不利于社会心理需求的满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加强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网络文明与责任教育以及加强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引导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随看电脑、网络在大众生活中的普及,网络消费逐渐开始流行.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消费的首要主体.对于企业而言,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制定对应的营销策略,才能够把握住网络消费这一新生商机.本文从大学生个体自我形象定位、大学生群体内部沟通、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以及大学生社会心理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3.
网络消费是指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费.与传统消费相比,网络消费具有新的特点.网络消费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也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外部不经济,这正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网络消费流行的社会心理原因及营销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消费日益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方式,不仅在于其价格的实惠、消费的便利性,还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原因.具体说来:网络消费迎合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快节奏化,暗合了消费时代享乐主义消费观,契合了个体认同的需要,吻合了个性化消费的回归,耦合了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符合了社会转型时期个体释放压力的心理需求.鉴于此,笔者认为网络商店应充分认识并主动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来影响网络消费者的心理,以便促进网络消费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消费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种新的消费潮流和趋势。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不但可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也有助于商家针对大学生群体制定合理的策略。本文从创新的角度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了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因素。结果表明网络消费流程是阻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基于网络经济的消费理论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已经历了以物品产量为主导的、以无组织化为特征的农业经济社会,以及以商品产量为主导的、以强组织化为特征的工业经济社会,正在向以信息服务为主导的、以自组织化为特征的网络经济社会发展。今天的网络经济时代,建立在原工业经济社会基础之上的消费理论对新型的网络消费的解释力度却大大下降了,网络消费的特点也正在突破传统消费理论的界域。有鉴于此,本文从网络消费的特征及其规律性入手,深入分析网络经济对传统消费理论的影响,并呼吁建立网络消费理论。一、网络经济的消费特征及其规律性如果我们将网络经济理解为是建立…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独立于生产的时序性,成为一种空间性的布展,通过消费资本桥接了生产资本与文化资本的转变;资本的社会流动性,体认了消费社会"需求-满足"的结构模式;生产向消费的逻辑转变,是资本在消费社会的价值实现方式,而资本与文化的合谋,使消费成为一种建构消费社会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互联网的应用从电子邮件阶段到信息发布阶段再到如今的电子商务阶段,经历了一个时代的飞跃。当今立足于网络的新型消费模式已经被人们所接受,而作为消费主体的大学生群体在进行网络消费时却往往会因为其身份、需求、心理等因素让其消费行为有悖于消费诉求,造成消费异化。消费异化对人类、自然环境以及社会都有着极大的危害,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成长于社会高速发展转型时期,物质生活宽裕,他们的消费行为对社会潮流有着巨大影响。因此,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预防消费异化,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网络消费的有点就是快速便捷,"足不出户,淘尽天下"的独特优势使之成为新时期的消费热潮,随着网络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络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影响力是最深的,他们成为网络购物群体中的主体.在网络消费中,网络诈欺行为也层出不穷,商品也不总是物美价廉.本文就研究了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为大学生网络消费提出相应的建议,减少大学生盲目网络消费.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信息产业的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中,网络消费也日益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的消费方式,不仅是在于其价格的实惠和网络购物的便利,更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因素。具体来说:网络消费迎合了当前社会方式的快节奏化,体现了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消费的心理,满足了追求自主、独立的消费心理,虚拟环境提供一个现代人释放压力的平台,当然价格实惠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消费理论始于可持续发展理论,1994年在挪威奥斯陆联合国环境署最早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定义.国内对可持续消费概念的研究侧重于可持续消费的涵盖范围、可持续消费的侧重点、可持续消费的种类划分等三个方面.与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和生态(文明)消费相比较,可持续消费更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考虑经济、社会维度,认为人是生态系统之外的客观存在,人的地位更高.可持续消费是指生活性消费,可持续消费是与以往消费模式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包含消费的发展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两个基本涵义,可持续消费分为安全消费、绿色消费、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和健康消费等五个层次.  相似文献   

12.
李艾泓 《商场现代化》2006,(33):149-150
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各个群体产生巨大影响,学生作为重要通讯网络消费群体,其消费现状、特点及价值趋向和兴趣爱好等愈来愈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探讨。本文就新世纪学生通讯及网络消费现状和特点及其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给予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3.
在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主流消费的形式下,关联消费作为网络销售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已成为网络销售新的经营增长点.本文从网络文化、消费心理、商品资源转型、服务和购物条件等方面来分析关联消费的形成.基于上述每个维度和我国消费者样本设计调查问卷,依据调查结果具体分析关联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得出相关结论,对网络经营格局调整和销售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展示自我形象和追求他人认同的社会性消费行为与日俱增,表现为奢侈消费、炫耀消费、面子消费等形式,带来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性影响。然而社会大众对此评价争议较多,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本文通过网络评帖内容分析法构建了大众对社会性消费行为的评价机制,发现消费义务是大众评价的主要关注点,消费者应多履行社会义务以提高自身消费行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伴随网络社会的崛起,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流行于世,本文研究了以网络为消费环境的消费者享乐性和功利性态度,及对消费者消费倾向带来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享乐性态度对网络消费倾向有显著地正向影响,功利性态度对网络消费有负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有很多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大众消费社会的研究.近年,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众消费社会进行研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平野隆有关日本大众消费社会和零售业变迁的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消费者行为以及中日超级市场的发展与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进而探讨中国零售业的发展与大众消费社会形成.  相似文献   

17.
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推动社会各阶层消费方式的变化,大学生作为新兴消费群体,消费易受到网络宣传的影响追求个性化、潮流化.在国内电商平台无法满足其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情况下,大学生开始将消费目光转到跨境电商平台上.本文通过分析目前跨境电商的发展情况及模式,分析大学生在跨境电商平台上的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的消费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营造"互联网+"背景下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运用了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分析了建立健全网络监管的法律体系、强化网络消费市场监管力度、落实网络平台监管责任、加强网络运营商行业自律、加强消费教育和科学引导对我国"互联网+"背景下营造良好网络消费环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美君 《商业时代》2015,(11):12-13
消费不足与消费过度构成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消费困境,消费不足与消费过度看似截然对立,其实质是对同一个问题不同视角的解读,即如何看待消费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大生产时代必然要求大消费。但消费又不仅仅是社会再生产的环节,它还是人的社会行为,它会对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我国还没有做好迎接消费快速增长所带来一系列问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因此对消费主义的到来充满疑问。  相似文献   

20.
消费异化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特有的消费形式,也是难以克服的社会矛盾之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任何东西,不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成了交换和消费的对象,人们的消费受社会机制、商品生产者、商人和媒体的诱惑、支配,人们购买和使用某种物品可能对消费者自身并无益处,人们为消费而消费,为占有而消费,人成为商品物的工具、奴隶,产生了对身心不利的结果.克服异化消费,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科学、文明的消费理念;注重精神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