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制造业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柱,当前制造业的物流模式以及物流业较低的发展水平,明显制约了浙江省制造业的繁荣发展.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对于优化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浙江省在2000-2008期间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制造业与物流业相关性模型,同...  相似文献   

2.
孙鹏  罗新星 《财经论丛》2012,(5):97-102
文章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湖南省2000-2009年经济数据,探讨了现代物流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关系。结果显示,现代物流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协同演进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两大产业的协同问题将关系到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因此,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是提高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加速制造业发展进程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分析了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对阻碍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探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促进中国现代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物流业首先从制造业突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现代物流业对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物流与宏观经济、企业发展及人民生活具有密切关系。文章指出,2007年中国物流业在油价上涨等不利因素冲击下实现了平稳增长;经过几年的发展、调整和重组,物流企业与物流市场集中度有所提高;物流业发展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但我国物流业发展也存在诸多困难,如成本约束普遍加大、物流基础服务项目特别是公路运输环节竞争过度、物流供需双方有效需求不足等。为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必须加速第二产业的"第三产业化"进程,把企业非核心业务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特别是把第二产业的物流服务业外包,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认识供应链、走进供应链、构造供应链、优化供应链,供应链里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要结成战略联盟,实现共赢;必须发展高端物流服务,从制造业寻找突破口,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从而降低我国制造业过高的物流成本,实现制造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与物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造业物流发展状况一方面取决于制造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又取决于现代物流发展程度。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行为的深化、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的互动关系得到加强,制造企业物流水平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区域制造业与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基于区域制造业与物流业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提出了其问存在的非对称信息及可能发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从强化区域政府支持力度以构筑协同发展平台、设计惩罚机制与收益共享机制以防范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提高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间信任度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高物流信息化标准和水平以减弱信息非对称度四个角度,研究了基于非对称信息的区域制造业与物流业协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就必须重视制造业与物流业的产业协同发展,也就是必须重视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物流发展。当前,研究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联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从研究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意义着手,以八达—杭钢联动发展的案例为例分析了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国家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标志性产业,其发展意义重大.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系密切,制造业是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基础,物流业是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双业联动发展是达到两者共赢的有效途径,是经济转型期有效的产业战略.为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协调度,发展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达到同时提高物流业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双赢目的,可在产业战略层面上来扩大内需,其发展路径可从企业和政府两个层面着手.对企业来讲,要加强建立并完善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根据自身实力与市场实际,创造并完善联动发展的合作模式;对政府来讲,要发挥政府在促进“双业联动”过程中的促进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种引导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9.
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进一步阐述了我国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最后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张莹 《中国市场》2007,(28):73-74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迫切需要,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是推进物流现代化的主要载体,也符合山东省实际需要。山东省正实施半岛制造业基地战略,加快山东省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发展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智慧产业、创意产业、知识型服务业发展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而影响人才发展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力等,其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高校的教育。目前,广东省各大高校由于教学方式陈旧、教师素质较低、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原因,还存在人才观察力不足、思维能力较弱、缺乏想象力等问题。广东省高校应加快形成开放式的育人模式,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建立多渠道的交流机制,增强与政府、企业的互动,构建多层次的发展平台,以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促进其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通过二十多年的金融改革,我国金融产业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都取得长足发展,但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还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金融创新相对落后.提高金融产业竞争力是确保金融产业安全的重要举措.文章提出,金融业最终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关注自身的发展.首先,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效率、降低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又要使金融监管合理、合法、适度、有效,切实防止过度投机.其次,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大力发展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虚拟经济.第三,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第四,要尽快提高信息化水平,尤其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第五.要注重引进能够在市场、技术、管理上对企业有所帮助的战略投资者.  相似文献   

13.
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生产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导致物流成本巨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制造业和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企业实现"双赢"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许多学者称为"城市经济的助推器"。会展业是一项产业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当前会展业的发展不但成为当地经济的新增长点,同时也带动了相关区域的餐饮、旅游、酒店、广告、通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本文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乌鲁木齐会展业及其关联产业2010—2016年产业生产总值进行定量研究,计算出乌鲁木齐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分析其与其他产业间的相互关联关系。本项研究对促进乌鲁木齐会展经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智慧化和知识化不断加速,智慧产业、创意产业和知识型服务业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和经济发达地区关注的重点。智慧产业、创意产业、现代知识服务业主要通过聚集、整合、开发人才智慧、创意与人力资源,形成全新的价值及竞争优势。当前,广州智慧产业、创意产业、知识型服务业对人才需求特征呈现出人才需求总量大、企业类型多样,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需求比例差异大、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大等突出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广州市需要首先解决人才总体的培养和成长环境问题。目前广州大多数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智慧产业、创意产业、知识型服务产业的需求不相符,造成市场上企业的需求与高校培养的人才脱节的现象,因而要采取不同的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6.
产业关联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和前提,旅游业与工业在关联的基础上相互融合,形成了工业旅游的潮流。文章从产业关联的视角,分析了江苏省旅游业和工业的融合,选取了江苏省2007年、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了江苏省旅游业与工业的产业关联度及其变化趋势,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产业装备与产业发展密切关联,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然而,在产业经济领域,"产业装备"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产业装备的内涵、作用机制和经济效应如何,产业装备如何对产业发展发生作用,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产业装备进行了定义,对产业装备的作用机制和经济效应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并对产业装备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设计服务业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价值链攀升的关键环节,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设计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从政策、环境、人才等角度构建粤港澳大湾区设计服务业竞争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TOP SIS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设计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国家统计年鉴及地方统计局数据,测算比较工业分行业增加值率的差异,并从盈利水平、生产阶段、产品加工深度及产业分工细化程度等角度分析行业差异的原因,最终提出提升中国工业质量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