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希贤 《北方经贸》2013,(12):72-74
发展产业集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丹东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具有一定潜力与优势,也面临挑战,发展措施是:制定并完善集群发展规划;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强产业集聚区建设;构建企业分工协作的生产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好政府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聚是指生产力实现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化,属于各类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或者范围内的大量集聚与有效集中.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强产业的竞争力.本文对当前我国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实现产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要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区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经济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近几年,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为此,必须结合河南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三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本文分析了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机制,即产业集聚产生的集聚经济通过在企业、产业和区域之间传递,达到最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效果,并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聚是指生产力实现在空间布局上的优化,属于各类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或者范围内的大量集聚与有效集中。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强产业的竞争力。本文对当前我国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实现产业集聚区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要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徐州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本文指出江苏省桧州市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是制约徐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通过对徐州市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徐州市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束辉  赵华 《商业时代》2012,(21):120-121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方向。河南依托遍布全省的产业集聚区,着力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以此辐射和引领其他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推动产业集聚区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本文系统分析了河南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形成发展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加快河南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发展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战略思维;加强政府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完善优化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成长制度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腾飞和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益迅速,已经成为全球经济贸易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每个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产业.在这样一个国际经济大环境下,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几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相比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存在诸多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不强,效益不高.因此,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效益势在必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认清高新技术产业及其营销的特点,探索适合高新技技术产业自身特色的营销之路.  相似文献   

9.
文化创意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主要集中于大中型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创造经济新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显著提高城市竞争力。在我国,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为促进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准确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根据城市的文化环境和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10.
发展低碳经济、节约利用能源,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能源在后石油时代的必然发展方向.低碳竞争力是指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的一种竞争优势能力.本文基于低碳竞争力的概念从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产出和低碳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冷传明 《商业时代》2012,(23):140-14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部农村地区出现了具有各地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与发达地区相比,其产业并非集中在高技术产业领域,没有技术与人才优势。但他们适应能力较强,显示出十分强劲的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是成长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现象。区域文化在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剖析了区域文化的内涵,结合河南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发展历程,详细地分析了区域文化对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经济发展选择模式,产业集聚区有着自身的时代特征,地方政府功能应根据不同的特征做准确的定位:在促进经济层面上,产业集聚区是高关联性的特色产业示范园区,遵循经济规律,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政府职能重在引导;在保护生态环境层面上,产业集聚区是高效能化的低碳、绿色、循环产业示范园区和美丽园区,遵循自然规律,政府职能重在督导;在提高社会生活水平层面上,产业集聚区是强动态式的社会和谐示范园区,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政府职能重在主导和疏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其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已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北京首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各集聚区纷纷进入发展瓶颈,园区容量受限、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愈演愈烈。立足于"全市一盘棋",北京创新提出规划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战略构想。本文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到功能区的转变,提出了功能区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吴莎 《商》2014,(52):288-288
产业集聚区是一个中观的概念,对产业集聚区的分析是介于对区域经济、市场以及企业的微观分析之间.产业集聚区作为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从一出现便引起了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广泛兴趣.国内外都对产业集聚区的理论进行系统而又周密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得出了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坚持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为抓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带动了全省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拉动了全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增强了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提升了全省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走出了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目前山西省产业空间布局相对分散,专业化水平不高,经济集聚效益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可以把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升级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尽快制定《山西省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明确总体思路、重点领域和战略布局,出台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山西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特色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企业空间组织形态,是谋求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促进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模型,是对当前产业集群发展评价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聚区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近年来,汝州市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发展,配套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入驻,完善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区得到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集聚区作为重要的战略工具,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构建了一系列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下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发展框架"。但是,目前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集中度低、创新能力弱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步伐。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借鉴国内产业集聚区建设成功经验,从国家、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主体协同合作的角度,从新兴产业培育、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融合、服务经济、政策措施强化等五个层面,提出产业集聚区内外的转型升级提出路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产业集聚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江苏省扬州市县域产业集聚竞争力不强是制约扬州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扬州市县域产业集聚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以经济园区建设为支撑,提升产业集聚度;优化外来资本的利用方式;建立和完善政策体系是提升扬州县域产业集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各地主导产业,评价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是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鉴于目前尚缺乏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文章初步建立了一个评价体系,并以四川省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该评价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基本合理,可以较好地反映实际状况,值得类似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