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0 毫秒
1.
产业转移为江西企业创造了一次创业的新契机.在"南陶北进"和"东陶西进"的产业大转移中,江西成为一个最大的赢家,近几年来由此而吸纳的投资近200亿元,并且形成了三个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利用产业转移机遇,加快江西建筑陶瓷产业的优化与升级,有助于构建江西强有力的陶瓷产业支撑体系,有助于提高江西在陶瓷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陈莹  刘畅 《商业科技》2013,(11):118-119
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一直是落后省份向发达省份学习与合作的主要模式之一。近些年来,以“长三角”为首的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猛,产生了一大批不再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向外部转移的产业。而中西部地区也都已做好了承接外来优质产业的准备。文章以江西为例,通过区位商计量和产业转移等相关理论,分析江西在迎接外来产业时应当做的准备以及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有选择的承接外来产业,并对江西的承接工作做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地处中部的江西省为例,通过对江西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现状和优势条件的论述,以第二产业作为研究重点用产业梯度系数模型计算得出江西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并结合其他情况综合分析得出江西可承接的重点产业。  相似文献   

4.
江苏产业转移现象极为典型,既有国际产业转移,又有区际产业转移,更有强势政府作用下的江苏区域内转移.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研究现状作简单阐述,然后时江苏产业转移研究的现有成果作梳理,接着分析了关于江苏产业转移的政策,最后对江苏产业转移研究现状和政策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综述入手,归纳了产业转移现象在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形成的比较典型的三种产业承接模式,并结合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总结了中部地区目前的产业承接模式并提出了中部地区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探索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发展双轮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6.
产业转移是指某个时期某个产业或者产业集群从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过程和现象.产业转移往往以投资形式出现,其本质是现有生产能力在空间上的整体或部分转移.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格局出现新局面,这加速了沿海产业转移步伐各地区应结合具体实际,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竞争力增强,本文针对中西部产业转移与承接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内外产业转移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产业转移对我国西部地区产业要素积累、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产业集群发展、区域产业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五个方面的梯度影响,最后指出西部地区应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由国际产业——东部产业——西部产业的产业梯度转移链,实现西部经济的整体腾飞。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东部地区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显现,世界金融危机更加快了产业转移的步伐.河南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在承接产业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也存在着问题和不足,河南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提高产业承接地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2003 ~2013年的低梯度地区的制造业行业中类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产业梯度是影响区域产业转移的第一变量.而进一步关于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细化数据显示,在空间方面,同梯度地区之间边际产业的域内转移往往强于域外转移;在时序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早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结构方面,高、低梯度地区因产业转移整体上步入产业结构上升通道,特别是制造业在高梯度地区呈现明显的逆梯度集聚或转移趋势.为此,高梯度地区可通过渐次扩大区域经济联系的方式拓展域内产业空间转移范围,低梯度地区可通过有所侧重地构建地区产业高地的方式为向域内更低梯度地区转移产业积蓄产业势能.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东郜沿海地区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了大量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失去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根据产业转移理论,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转移到西部地区.然而,本文研究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未像人们预想那样大规模的从东部沿海转移出去,且还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而这种优势在短期内不能消失.文章通过分析东部沿海向西南地区产业转移滞缓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加快区域间的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是服装区域产业的转出地,而江西省凭借优秀的地理位置成为了服装区域产业的承接地。通过对产业经济梯度差异、市场规模差异、商务成本差异、产业政策的引导措施等服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上海经济梯度高于江西经济梯度;江西服装产业处于成长期;江西省劳动力充足,工资低,而且人们对服装需求总量不断增加,这些都促进上海服装产业的转移。加快服装产业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应利用自身优势快速的承接服装产业。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理论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间存在产业梯度转移.当前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了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然而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作为产业转移的微观裁体,企业在产业转移中做出迁移的决策要面临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本文从企业视角对产业转移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企业在产业转移中做出迁移决策时候的制约因素,以及应对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产业转移是国际上的一种经济现象,一般国家参与产业转移有着双向性特征.而我国由于其特殊的国情,使其参与国际产业转移不适应产业转移的双向性特征,并且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上也体现出层次性特点,因此,把握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向将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以集群转移的模式促进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丹 《商场现代化》2007,(18):258-259
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是实现东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西部经济增长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产业集群转移模式因其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更能促进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但在转移的同时,应注意转移产业的选择、移入产业集群与当地企业和文化的融合,以及处理好产业移出地的产业升级工作。  相似文献   

15.
李欣广 《市场论坛》2012,(12):16-17
产业转移是产业的空间运动,是经济资源在产业层面上进行再配置的重要方式.我们常说的对内对外开放,分别以促进国内产业转移或国际产业转移为重要内容.本文以产业的国内转移为论述对象,但道理基本适用于国际转移. 对于先发地区,要注重推进旧产业转出,以腾出力量发展新产业;对于后发地区,要注重承接产业转移,以缩小与先发地区的发展差距.中间状态的地区,既有产业转出的需要,又有产业转入的需要.而产业转移最大的作用,就是让后进地区能够走上先进地区曾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取得发展机会.广西在全国基本属于后发地区,除了几个中心城市有产业转出与产业转入双重需要之外,多数地区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承接先发地区的产业转移,桂东产业转移带就是这一区域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综述入手,归纳了产业转移现象在20世纪中叶出现以来,国内有关外产业转移研究的情状,总结了目前针对产业转移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今后国内研究具体地域产业转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产业转移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入手,分析了长三角产业转移的趋势和苏北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和制约因素,提出了苏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阐述产业转移的内涵的基础上,介绍了产业转移的发展历程及其新的发展特征.同时,分析了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以及背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助推多层次产业转移,以发展的态势和增量改革的方式来修正结构性失衡的政策建议,希望能对产业转移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顺利承接了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对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我国也适时提出了加快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尤其是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那么,对于我国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是都是低端的、低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的产业,进行普遍的产业转移和升级在我国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移承接地效应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转移是一国产业政策中的战略性决策,是评价产业转移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和标准。产业转移承接地作为要素的接受者,其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要素转移后其配置效率是否改进、要素流动外部性发挥的路径是否通畅,对承接地产业转移效应的发生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承接地是否具备承接产业的能力,并能持续提供较高的要素报酬率,以及承接地是否具备识别并利用要素流动外部性的能力,是承接地产业转移效应发生的约束条件。为更好地推进产业转移,借助国际产业转移,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发展我国经济,我们应以"引进融合,鼓励规范"的态度对待移入产业,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做好配套工作,注重自我发展;鼓励支持移入产业发挥积极作用;规范移入产业发展,合理规避负面效应;动员和激励内在潜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