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稳定是近12年来俄罗斯成功转型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而合理分配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俄罗斯分配制度的特点是,一次分配中劳动者工资占GDP的比重大于50%,二次和三次分配中政府向居民承担大部分社会义务。宪法规定的社会国家属性决定了俄罗斯的分配制度,即俄罗斯分配制度有其宪政基础。俄罗斯的经验表明,转型国家必须把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置于社会经济政策首位。不公正的分配政策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在社会不稳定的条件下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如何使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这是转型国家的共同课题。俄罗斯的转型经验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奥巴马奇迹     
秋风 《中国海关》2008,(12):80-80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奇迹,其实,这是美国宪法创造的奇迹。美国人喜欢谈所谓“美国例外论”,其中有些傲慢,但也确有实情。现代国家多是民族国家,美国是例外。世上没有“美国民族”这个东西,美国人是依赖、且仅仅依赖其宪法组织成为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哈贝马斯曾提出“宪法爱国主义”,世上大约只有美国人做到了。  相似文献   

3.
《中国工商》2004,(8):92-92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4.
论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是公民的经济要求在政治上的集中反映,是公民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民其他权利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公民的政治权利是由宪法、法律确认的,并受到宪法、法律的保护;同时它又受到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公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广度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化程度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1954年制定第一部宪法以来,曾三次大规模修宪,先后产生了1975年的“革宪法”、1982年的“改革开放宪法”,此后,中国又分别在1988年、1993年和1999年对宪法作了三次小规模修正,重点在于从宪法上承认和保障经济改革的成果、改变既有的所有权关系,然而,无论是盯这的三次大改还是三次小改,都没有触及国家权力结构,修宪活动的方向显然不是限制,国家的权力,而是界定个人权利、调整限制个人自由的程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6.
王跃洲 《中国报业》2012,(4):145-146
苏联解体以后,在媒体的作用下,西方的宪政文化在俄罗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在俄罗斯联邦1993年宪法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俄罗斯具有长期的中央集权和村社传统,这些传统也深深铭刻在俄罗斯联邦宪法条文之中。俄罗斯联邦宪法,尊重历史传统,顺应时代潮流,兼顾俄罗斯民主派、西方大国和俄罗斯民族利益,在苏联分崩离析之时,对稳定俄罗斯政局,恢复社会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论宪法与被害人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害人保护不应仅仅是刑事诉讼法的使命,宪法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犯罪被害人权利的宪法化始于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被害人团体即尝试修改美国联邦宪法,以便要求联邦和州政府更为有效地保障被害人权利。韩国1987年10月29日宪法修改时,增加了关于犯罪被害人救助请求权的规定。俄罗斯宪法也有被害人保护的相关规定。为了更有效地保护被害人权利,笔者建议,被害人权利保护应当写入宪法,把被害人权利保护上升为宪法性规范。  相似文献   

8.
何方 《中国工商》2003,(7):177-178
公民有迁徙的自由,虽然《宪法》规定的这一权利长期以来形同虚设,但公司(这里主要指农民)在我们国家还没有实现自由向城市迁徙的情况下,凭一张城市外来人口管理机关发给的合法居住证件——暂住证,还是可以在城市里打工的。既然发证件给“农民工”、“民工”或者叫“外来工”,并且他们自己找到了允许他们打工谋生的工作,城市就应该包容他们,不要因为他们衣衫褴褛  相似文献   

9.
2004年的宪法修改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修正案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借助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进行分析,从交易成本、经济效率、社会成本等方面进行权衡,修正案保护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有利于激励个人,同时推动经济的发展,修正案对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的不平等保护,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公共财产。但是宪法修正案只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将产生大量的交易成本,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宪法修正案进行再完善。  相似文献   

10.
德国宪法权利规范内的主观权利是指德国宪法关系内的个体针对国家而享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有利宪法地位.此种权利,在形式上可分为宪法规则规定的确定主观权利、宪法原则规定的初显主观权利;在内容上可以分为针对国家为某事的权利、宪法自由和宪法内的个体权力.  相似文献   

11.
宪法是规范国家权力的法,规定国家权力的行使范围和目标,为国家权力的运作设定界限,因而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自然成为宪法所肩负的一项重大任务.文章指出,宪法对于行政权的规范主要是通过规定国家机构的职能、职权,对国家中各种权力进行分配,使权力之间形成一种既需配合又有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杨雪飞 《消费导刊》2011,(1):128-129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而行政法使得宪法的有关规定得到落实,同时让宪法的基本理念广泛传播。一方面,行政法对宪法起到补充、发展作用,回忆了宪法的改善。另一方面,行政法的发展带来相关消极影响,阻碍了宪法的实施。宪法与行政法不是单独存在,它们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在现今一个法制相对健全的中国来说,正确理解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有着重大意义。本文在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现状分析时,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及合理性方面做一个肯定的同时,提出相关意见,来确定宪法与行政法之间的有效互动,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目的标。  相似文献   

13.
李嘉 《消费导刊》2011,(1):126-126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法律确立和实施的基础,一切法律的存在都不可以违背宪法。在强调法制的今天,提升宪法法制效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法制国家的最关键的一步。那么,如何提升宪法的法制效力将是我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接下来将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吴玉环 《消费导刊》2014,(7):213-213
国家针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定法律,目的在于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纳入一种规范体系的程序中,进而维护自己的统治。但目前,国内在新闻事业领域的立法还不健全。尽管在现行《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是这其中也只明确提出了公民有言论自由权,更多的时候新闻自由被认为是言论自由的衍生权利。同时,在国内现行的部门法中,也没有专门针对新闻领域制定的法律,使得国内现在的新闻事业缺乏一种强有力的管理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宪政国家的建立首先需要形成科学的宪法理念,我国在寻求建立宪政国家的过程中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改革开放前的宪法理念与立宪主义的宪法理念存在冲突;改革开放后逐步树立了科学的宪法理念,这表现在保障人权理念,法治理念,根本法理念,权力制约的民主理念,社会公平理念,宪法程序保障理念等方面。这种科学的宪法理念为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公民环境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对环境权的保护和救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环境权保障的民法层面来看,就是要制定“绿色民法典”,即利用物权法原理解决自然资源立法问题;从宪法的国际层面来看,目前世界各国的环境权立法已经呈现出宪法化、公民权化和具体化的趋势。我国宪法中还没有明确规定公民的环境权,而且存在着宪法诉讼或违宪审查制度的缺憾,现有的《环境保护法》也早已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亟需制定一部完整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所有权是中国水权制度改革中的核心问题。《物权法》肯定了将水资源国家所有权改造成为纯粹的私权的主流观念。事实上,在世界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民法典并未将其纳入私权体系。水资源国家所有权主要是规定在宪法和水资源单行法中,公权的属性更为突出。应当矫正我国《物权法》对水资源国家所有权不恰当的私权定位,实现其公共所有权的回归,特别是要强调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全民性和国家责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会权利的概念和范围出发,在探讨国际社会对社会权利观念确立以及我国宪法有关公民社会权利保障的规定的基础之上,分析了社会权利保障所存在的缺陷,进而提出通过修改宪法,完善对公民社会权利的宪法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茅于轼 《商界名家》2003,(10):27-27
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不少委员就纷纷建议应该“修改宪法、明确保护私有财产”,此后“私有财产”人宪就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在我看来,中国是到了需要修改宪法,完善宪法,以保障大多数人民群众私有财产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行政指导作为一种灵活有效的行政方式,在市场经济国家的行政管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对传统上依法行政的一种重要补充。我国现行《宪法》中多处以引导、提倡、帮助、鼓励、奖励等提法,对各层次含义的行政指导作出了规定。如《宪法》第11条第2款规定:“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宪法修正案第1条规定:“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等等。但至今在法律中尚未正式使用“行政指导”这个提法,在使用“引导”、“指导”等提法时,有时泛指一种国家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