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者服务业逐渐成为现代经济体中增长最为迅速和最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其对制造业的贡献和拉动作用也愈发明显.基于合肥市生产者服务业对制造业贡献和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合肥市应该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全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进而形成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全力打造中部地区现代制造业基地.  相似文献   

2.
程大中 《财贸经济》2006,(10):45-52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方法,在生产者服务的本来意义上,而不是从具体的带有生产者服务特性的服务部门出发,对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其影响进行经验研究,由此得出一些基本结论:1981年以来,中国生产者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服务业的生产者服务功能逐渐显现,但与英、美等国相比,中国生产者服务占国民总产出比重偏低;中国服务业及其有关分部门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或部门的前后向联系效应相对较弱,说明中国服务业的增长不仅不能对国民经济产生应有的带动作用,而且其本身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也不大.  相似文献   

3.
随着技术进步与全球化的进展,产品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依次提出了"微笑曲线""反微笑曲线"与"元宝曲线"三种产业附加价值分布模式。对于现代消费性电子产业而言,从传统的"微笑曲线"向"元宝曲线"发展,是实现产业平稳发展与利润最大化的最佳选择。本文探究了以华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我国消费性电子产业的价值创造模式,并对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不同区域知识服务业发展迅速,以"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为代表的三个区域知识服务业增加值达到全国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51.4%,高于这三个地区GDP占全国GDP(48.0%)的水平,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三大增长极。其中这三个区域,又以广州、上海和北京为最。本文对比分析三个城市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产业效率,重点探讨上海知识型服务业的差异和不足,从而为上海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5.
鉴于目前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不足的客观趋势,在"十二五时期"天津应朝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根据津台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借由ECFA促使津台经贸政策的转变,让天津经济逐步由目前微笑曲线的底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前进。  相似文献   

6.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新型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他产业具有拉动作用。作为上海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卢湾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全球服务外包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外包已经具有了产业的性质,形成了服务包产业。通过分析服务外包产业基本特征,发现服务外包产业实质上是处于"微笑曲线"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而且与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发展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因此,只有结合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实际,才能为黑龙江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树林 《北方经贸》2006,(6):113-114
现代服务业是与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服务业,核心是生产者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特征,并在大型城市集聚,其发展对制度环境的依赖很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存在明显的行业进入壁垒,市场秩序混乱,当前的关键是抓住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历史契机,合理引导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市的集聚,有利于提高产业的素质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际贸易的纵深发展,当今社会贸易种类已由传统的货物贸易向现代服务贸易转变,生产者服务业作为服务贸易中最核心、附加价值最高的组成部分在后工业经济时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中国与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美、日、德、法、意经济体间生产者服务部门产业内贸易比较测度,揭示出当今中国在急需产业转型、效益提升的关键时期与发达国家间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现状与问题。同时,文中应用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受约因素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2000-2005年间,中美、中德、中意专利产业内贸易不存在,仅有产业间贸易,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间专利技术方面的差距所在。基于文中的研究提出我国要大力提升专利业发展、继续巩固货物贸易比较优势,提高科研、提升人力资本和加强环保,这将对我国与发达国家间生产者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增长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日益加快的产业升级换代,生产者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而生产者服务业对于制造业发展的协同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证明,生产者服务业具有向中心城市集中的特性。本文运用逻辑推演证明了生产者服务业的集聚力主要来源于较高的区域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报酬率,以及通过前后相联系不断强化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整体效率提升的影响程度,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地区层面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服务业的的整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服务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对生产者服务业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的依赖性较强。最后,文章提出了增强我国服务业整体效率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关辉  王坤明  孙露露 《江苏商论》2012,(8):95-97,101
本研究从辽宁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SWOT分析入手,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产业结构、地区发展、产业聚集、发展水平等五个方面剖析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运用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方法和利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显示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对新疆近几年就业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解决并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新疆在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做到:合理统筹服务业中不同行业的发展次序,加强金融服务业等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促进作用,加强城乡、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对金融、保险、通信等就业吸纳空间大而垄断程度高的行业。应该减少行业垄断、放松市场准入,扩大就业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阐述生产性服务业外资的发展状况及其战略地位,并对生产性服务外资的投资总量和投资行业进行分析。最后对生产者服务业外资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典型国家的数据,描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该趋势形成的内在机理。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均在不断上升,但前者上升幅度较后者大,这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是源于其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尤其是前向的产业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16.
郝爱民 《财贸经济》2011,(7):97-102,136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别对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效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农业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2)从长期来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科技推广和农村金融支持显著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3)从短期来看,农业信息和农产品营销服务对改善农民收入的短期效果也非常明显。本文据此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马风华 《商业研究》2011,(11):69-74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广东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缓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下降,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广东制造业对传统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下降,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增加;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能力的产业特性,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普遍大于需求拉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东亚各国(地区)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东亚奇迹"模式使经济发展水平各异的东亚经济体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在以零部件贸易为代表的生产网络框架下东亚地区生产者服务贸易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本文认为东亚生产者服务贸易增长因素主要体现在生产服务链接需求、产业结构升级需求以及东亚地区的促进政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贸易相似度指标和面板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生产者服务行业中东亚承接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状况,结果表明东亚地区的生产者服务业已呈现出类似于制造业转移的特征:继制造业后美国和日本等较为先进的生产者服务提供国继续带动了东亚区域服务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9.
就业吸纳、产业集聚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翔 《财经论丛》2011,(1):15-19
本文根据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体系和现有文献成果,将区域地位、市场规模、人力资本、信息技术及制度环境等纳入到生产者服务业就业吸纳、聚集发展等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中,对全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生产者服务业就业吸纳、聚集发展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影响因素和机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