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商》2016,(4):263-264
众所周知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注重于城市规模,空间的增大,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其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引领城镇化建设。从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来看,积极大力发展城镇化水平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好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促进服务业的发展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化对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为了有效分析南疆城镇化与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关系,运用城镇化指标与服务业就业水平指标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影响关系,得出相关结论,提出建议与对策,以提升南疆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2.
服务业发展、就业增长及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是提高社会整体就业水平的重要环节。本文对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就业状况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力求展示我国服务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现状。通过与国际横向比较,认清中国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增长的滞后之处,并对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就业不足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3.
运用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方法和利用非线性回归模型,对新疆生产性服务业的直接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显示新疆生产性服务业对新疆近几年就业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解决并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新疆在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做到:合理统筹服务业中不同行业的发展次序,加强金融服务业等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促进作用,加强城乡、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对金融、保险、通信等就业吸纳空间大而垄断程度高的行业。应该减少行业垄断、放松市场准入,扩大就业吸纳能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服务经济的发展存在比较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成为扩大区际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因素。以乌鲁木齐市为代表的西部中心城市资源型经济特点比较突出,工业对于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有限,优化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需要发展的过程,需要优化西部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服务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分析乌市目前服务业发展现状,通过协调性系数确定乌鲁木齐服务业结构对就业相关性,分析服务业结构变动的传导机制,得出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米利群 《江苏商论》2011,(11):114-116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区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其对就业的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河北省现代服务业来分析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对于河北省建设现代服务发展先行区、改善民生服务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据统计,目前北京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优势突出,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增速最快,且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均快于地区经济增长。分析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比较意义重大。通过比较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背景与特点,选取2008年至2017年京沪深三个地区的数据为样本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吸纳的影响作用,得出结论京沪深地区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地区就业吸纳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水平均具有显著的弹性影响,且弹性较大,只是就业弹性低于经济增长弹性。因此,京沪深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进入到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而12个主要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平衡特征明显。湖北省服务业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对服务业发展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只有湖北省服务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湖北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就业弹性和投入产出法分析甘肃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内部各行业又存在差异,目前甘肃省仍是劳动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强,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比较弱。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从河北省服务业就业的现状入手,采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影响服务业就业的因素包括工业化水平、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这对于提升河北省就业水平、改善民生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欧英俊 《市场论坛》2023,(11):56-61
加快发展大型服务业企业是顺应产业演进规律的现实选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对于全面增强广西经济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2019—2023广西服务业企业50强为例,分析广西大型服务业企业发展总体情况,对广西大型服务业企业的所有制、规模发展、行业分布、地域分布、经济效益、就业贡献、创新研发、并购重组等特征进行剖析,指出当前广西大型服务业企业发展存在民营活力有待释放、区域发展有所失衡、综合成本持续上涨、吸纳就业能力不强等主要问题,提出提升民营发展活力、推动区域优化布局、控制降低综合成本、提升吸纳就业能力等促进广西大型服务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交易费用范式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之一。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种种挑战。在交易费用的范式下,中国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应通过加强人力的培养,强化政策扶持和服务引导的力度,并增加对其资金的支持,走国际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关辉  王坤明  孙露露 《江苏商论》2012,(8):95-97,101
本研究从辽宁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SWOT分析入手,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产业结构、地区发展、产业聚集、发展水平等五个方面剖析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对服务业整体效率提升的影响程度,作为高级要素投入的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服务业自身的发展。本文基于我国地区层面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提高服务业的的整体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服务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对生产者服务业资本和技术要素投入的依赖性较强。最后,文章提出了增强我国服务业整体效率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服务化是生产者服务业知识化的前提,生产者服务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知识化。上海经济发展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推动作用比较大,其中商务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和物流业对经济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信息、金融、研发等生产者服务业在上海的产业发展中作用逐渐增大,但尚未起到支撑作用。提升上海乃至全国产业在微笑曲线的地位,可行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微笑曲线"右上端与销售及售后服务相关的生产者服务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  相似文献   

15.
沈沁 《江苏商论》2012,(9):57-60
本文计算了2003年-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商值,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并运用stata 11.0软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结构、人力资源以及交通基础设施这几个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有明显推动效应,政府规模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明显的"挤出"效应,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工业产值、城市规模、通讯技术等指标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FDI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利用我国20个省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生产性服务业FDI与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潜力呈正向关系,但细分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两个行业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会促进其FDI的流入。(2)整体和细分生产性服务业FDI均明显具有追逐制造业FDI的倾向,并且与前期生产性服务业FDI具有正向关系。(3)劳动力工资水平与生产性服务业FDI流入呈正相关,这与绝大多数现有的研究尤其是关于制造业或服务业FDI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不同。(4)熟练工人、基础设施系统、政府干预和对外开放程度均与生产性服务业FDI有显著关系,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FDI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典型国家的数据,描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以及该趋势形成的内在机理。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均在不断上升,但前者上升幅度较后者大,这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是源于其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尤其是前向的产业关联效应。  相似文献   

18.
金融部门FDI和金融服务贸易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姚战琪 《财贸经济》2006,(10):10-15,28
金融部门FDI理论和金融服务贸易理论是两个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金融部门FDI理论与金融服务贸易理论出现了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趋势.本文描述了金融服务贸易和金融部门FDI理论的最新进展,利用国际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国际商务理论等经典理论解释金融服务贸易和金融FDI的动机、影响因素及趋势,并通过建立一个实证模型来进一步验证金融部门FDI和金融服务贸易存在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主要归因于某种具体的因素.注重从要素投入或者某些外在影响因素去分析。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分析框架,从转型中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市场主体的角度考察不同主体的发展战略和行为选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家发展战略的不同、区域历史禀赋和自然禀赋的差异、地方政府官员的异质性以及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区域间的巨大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