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闽台两地服务业合作的实证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证分析表明,闽台两地服务业还存在明显差距,服务业已成为台湾地区经济的支柱和对外投资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在承接台资产业转移中成就突出,但在吸收台资服务业方面尚无太大进展。独特的区位优势、明显的产业落差、现实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合作基础为闽台两地服务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福建省要抓住机遇,通过优化环境、先行先试、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推动闽台两地服务业的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福建省会展业发展态势良好,海西会展业已具备了与台湾地区会展业对接的优势资源和必要条件,若实现闽台两地会展业的合作与对接,对促进闽台科技与商贸的交流与合作,带动海西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为此提出了构建行业协会、区域特色、网络平台、市场发展4种闽台会展业对接模式,在实施模式对接的过程中,要注重完善会展业的综合设计、促进会展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和加强闽台合作的环境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大陆与台湾在经济发展上有很多互补之处,作为中国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江苏省与台湾地理位置存在天然的临近,在实际开放中也与台湾有颇多合作。江苏与台湾两地产业结构变迁的分析表明,江苏省和台湾地区的产业结构比重存在梯度差异的发展态势,而这种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差异,为苏台两地产业合作提供了发展空间。江苏省必须抓住机遇,不断改善自身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依据各自比较优势来确立苏台两地产业分工架构,从而最大限度利用双方资源推动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4.
《商》2016,(15)
闽台旅游业合作是闽台产业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闽台旅游资源的同质同构现象、福建旅游产品品牌不突出、国内外竞争加剧、旅游产业结构不完整、缺乏专业人才等都制约着闽台旅游业的交流。要化解制约因素应整合闽台两地旅游资源、开发福建品牌产品、打造旅游数字化平台、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培育闽台旅游专业人才,使闽台旅游业合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发展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对于福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启示意义。福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在于闽台文化产业的对接合作。福建省应切实解决好阻碍闽台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瓶颈问题以及投资与创新环境问题,为闽台文化创意产业深度合作创造良好条件;充分整合闽台文化资源,挖掘闽台共同的价值;联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良好的区域环境;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两岸和平发展优势,共建文化创意产业的信息平台,走出一条闽台文化创意产业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福建省的产业项目开始快速聚集,基础设施也趋于完善,同时,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凸显。在福建省经济三大支柱中,台资企业已经成为龙头。本文总结了闽台两地制造业的发展概况,重点分析了台湾制造业转移至福建的驱动因素以及福建承接其转移的可行性;最后,作者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以促进福建省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和产业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尤其是离岸服务外包已成为福建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外向型经济转型的现实选择。在总结借鉴国内外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福建省的实际,分析福建省在发展国际服务外包过程中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企业规模偏小、人才短缺等多头管理问题,提出深化闽台服务外包合作、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以及优化金融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闽台物流业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建与台湾一水相隔,两地交往源远流长。在经济领域,两地的经贸活动日益频繁。目前正值大陆与台湾交流发展的重要时机,两岸交流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各项交流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本文在通过对福建与台湾地区物流业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两岸物流业的合作优势,提出构建闽台物流合作发展平台的构想。推出这个课题,探讨当前及今后闽台物流业的协同发展,旨在抛砖引玉,引起业界更多的关注,并促进两地物流业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苏南苏北两地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异,这不仅说明促进苏南苏北两地经济协调发展十分迫切,而且也为两地产业合作、互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构建江苏共同市场,推动产业的地区转移,优化结构,是江苏产业经济提高协调发展水平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商》2016,(10)
海峡西岸建设一直是福建省产业发展的契机,但是如何在海西建设的大背景下把握住机会,从质的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该引起福建省的重视。福建省共有九个地市,每个地市的产业发展情况不同,本文从产业结构入手,选取福建省2000—2013年三次产业产值,运用聚类分析,通过和国内产业结构比较,归纳得出福建省产业结构的特征,再进一步通过省内不同区域的比较,得出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最后针对福建省各市目前产业结构现状,提出可行的产业发展对策。当前只有准确把握各市三次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才能合理地推进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福建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台资对福建省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提高了福建省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示范和竞争作用,提升了福建省企业的技术水平;带来较为先进的经营理念,并提高了人力资源的素质。但由于种种原因,台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还不显著。要努力促进台资的技术溢出能力,提高福建省内资企业对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科技人才资源分布不均,珠三角核心城市人才高度集聚,而粤东西北地区引才难、用才难一直是制约广东省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采用多种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结合人才流动大数据,分析广东省科技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在广泛调研座谈的基础上,从城市人才吸引力、产业结构特征等方面分析认为,产业同构度高、创新链分工协作体系不完善和公共服务差异明显可能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创新分工协作、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疏解和补足粤东西北公共服务短板,优化广东省人才资本的流动配置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证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福建省利用外资比重持续下降,引资后劲严重不足;同时存在利用外资结构层次较低、资金投向不合理和利用外资质量不高、产业带动作用不强等问题。这既有自身原因,也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有关。福建省必须实现利用外资战略和结构转型、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与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促进利用外资方式的多元化,才能扭转利用外资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4.
以跨国公司为传导提升福建省国际分工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跨国公司采取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并举方式,进行全球产业整合,将世界各国纳入一体化分工的网络。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开始在福建省进行比较大规模的投资,这有意无意间将福建省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之中,但福建省在跨国公司内部化国际分工系统中处于低增值环节。福建省要深化国际分工地位,就必须链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促进跨国公司与内资企业的关联和产业对接,在同跨国公司的合作与竞争中增强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跨行政区域的旅游合作,成效比较突出。但还存在着省内区域内旅游合作较少,缺乏统一的旅游形象,旅游环境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和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应从加强区域内旅游合作,塑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旅游产业链条和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的思路入手拓展山西省区域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以及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等指标对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测算,并与国内外主要竞争者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山东省水产品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越南、泰国以及国内福建省的水产品出口构成对山东省水产品的强势竞争。最后提出了提升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1992年中韩建交至今的10多年间,黑龙江省与韩国的贸易合作水平不断提升。虽然与其他一些省份相比,黑龙江省对韩贸易合作的层次还比较低,但随着双方贸易环境的日益改善,产业内贸易的扩大,黑龙江省与韩国贸易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并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出口退税调整对福建省外贸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和2007年我国大幅度下调出口退税率,给福建省外贸出口和行业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影响。福建省企业要根据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导向,顺势而为,适时地调整产品结构;充分挖掘企业内部空间,降低成本和费用;通过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出口商品的销售价格,增强国际议价能力;同时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发展多种贸易形式。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福建省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位居全国前列,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1981-2006年福建省统计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福建省FDI流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看,福建省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FDI、出口和进口明显促进了经济增长。从短期看,FDI、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水平产生了偏离,但偏离误差修正的速度较快。最后,就福建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