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点部分和薄弱环节,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进一步加剧,要求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来解决这一问题。该文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效应、存在问题入手,对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大力推进,特别是农业税全面取消后,农村社区经济作为和谐社会构建的薄弱一环,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农村财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财政日见萎缩,已经成为妨碍和谐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均衡的重大隐患。县级财政作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渠道,而市对区、县转移支付,是保障基层财政正常运转,促进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就市对区、县转移支付机制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央转移支付是中央和地方之间、各地区之间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调整手段,通过中央转移可以调节地方政府财政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本文通过对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革对中央转移支付预算管理的审计、建立系统的专项拨款绩效审计环节以及整合审计资源,加大对转移支付的审计力度三个方法,以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付彬辉 《财经界(学术)》2014,(18):247-247,249
中央转移支付是中央和地方之间、各地区之间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调整手段。通过中央转移可以调节地方政府财政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本文通过对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革对中央转移支付预算管理的审计、建立系统的专项拨款绩效审计环节以及整合审计资源,加大对转移支付的审计力度三个方法,以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财政转移支付应有效保障贫困地区提供大致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财政能力。本文运用边际受益归宿分析技术,实证评估了2003—2007年中国县(市)一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边际受益分配状况。研究结果显示:贫困县(市)从增加的一般转移支付补助中受益更高;对于调整工资补助和农村税费改革补助,富裕县(市)是新增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最大受益者;专项转移支付增量资金的受益分配也存在配置失效问题。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我们的政策建议是:提升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的占比;制定更加"亲穷"的一般性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其均等化功能;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逐步建立和中央收入的快速增长以及免征农业税等政策的实施,中央对各地方转移支付的力度不断加大,按现行运行机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压力日益严峻。单纯依靠增加转移支付资金是无法彻底、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的途径之一是依靠转移支付审计,了解转移支付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促使转移支付整体效益最大化。开展转移支付审计应以内部控制制度为突破口,确认审计重点,充分利用审计结果;上下审计同时开展,发挥联动作用,确保审计质量;坚持核实财政财务收支,揭露问题,提出对策的总体思路;构建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和完善现行政府审计体制,抬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相似文献   

7.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有关政府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制度,主要目的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近几年来,上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对缓解基层财政困难,深化基层财政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财政转移支付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财政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进行,县乡财政逐渐陷入困境,特别是全部免征农业税后,乡级财政更是步履维艰,乡镇负债难以化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培育县乡收入增长点;完善分税制改革,形成地方财政稳定的收入来源;健全科学的地方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减少行政级次,缩减财政供养人员;加快县乡财政债务治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探讨冯秀华,王绍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实行科学、规范的分税制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中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面临很多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虽然于1994年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没有相应的建立起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导致未能有效实现财政的横向与纵向平衡。我国应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研究入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专项转移支付于现代财政中广泛使用,对平衡协调上下级政府财政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在中国的现代法治建设中,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往往缺乏立法规制,立法层级不清,内容缺漏。顺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以他山之石为借鉴,我国的专项转移支付立法完善已成为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主要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正处在市场化改革的转轨时期,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非规范性。国家财政应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改革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日本是一个中央财政集中度较高的国家,其转移支付制度有着鲜明的特点。为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转移支付制度的经验,规范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灵活地、有针对性地选择转移支付方式,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中的机构设置,加强监督管理,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1994年分税制改革,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正在逐步的改进和完善,其改革状况也逐渐地成为人民关注的重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保障。通过对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我国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议,从而保证财政体制能够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和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村主干报酬、办公经费由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解决,农村财务实行托管制等,使得农村分配关系和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村务公开、财务监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水平,浦城县莲塘镇经管站以审计监督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村财管理有关法规和政策,扎实做好村财管理各项工作,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有效的维护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本文实证考察了分税制改革以来政府间纵向财政分配体制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垂直财政不对称提高总体上未起到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转移支付依赖度较低时,垂直财政不对称提高有助于降低居民收入不平等;而转移支付依赖度超过某个阈值时,垂直财政不对称提高反而加剧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在一般性转移支付的门槛效应中,垂直财政不对称提高会降低收入不平等;在专项转移支付的门槛效应中,垂直财政不对称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这意味着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改革应合理控制转移支付规模,进一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  相似文献   

16.
正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有关政府间公共财政资源的分配制度,主要目的是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近几年来,上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对缓解基层财政困难,深化基层财政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当前财政转移支付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分税制改革以来,转移支付制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但转移支付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基于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应强化我国转移支付地区间横向均衡功能,同时转移支付支付制度改革应作为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整体中的一个部分协调进行;应依据性质对转移支付归类,一类为用于解决纵向和横向不均衡问题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另一类为解决外溢性等问题的专项转移支付。  相似文献   

18.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分配公平的重要制度保障。自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中,其运行状况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运行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当今世界分税制国家普遍采用的一项财政平衡手段。学习和了解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财政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审查预算内外财政政务收支的真实、合法以及遵守财经纪律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当前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部门预算、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推行政府采购等制度),审计内涵不断扩大,重点转移到对部门预算、预算执行和决算进行审计,这是适应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审计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因而,审计如何适应财政体制改革,无疑对审计部门提出了新的课题,值得探索思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