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操作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新课标提倡和实施创新性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针对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新的教学要求,我们应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理论。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对初中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文化导向,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族素养。本文就是在这个观点的引领下,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3.
吕臣俊 《适用技术市场》2011,(14):96-96,104
在当今社会,传统的应试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轨。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剖析.阐述了信息技术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信息技术课程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信息技术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途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淡化学科性,强调综合性和渗透性。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培训,更要注重教学实践,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立足课堂教学,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入手,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创新教学结构和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培养学生素养的同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计算思维与中学信息技术的评价方法,中学信息技术学生学业评价的研究,议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坚持基于计算思维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系统性评价,促进中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王旭 《消费导刊》2014,(12):240-240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真实生活情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把教与学紧密地融为一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接受知识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障碍,使教学更加生动,让师生交流更加顺畅,有利于学生们通过网络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可以在教师间共享信息资源库,使教学资料达到共享的目的。教师对教学构想产生新的创意,使教学过程发生新的变化,促使学生改变原来的被动学习方式,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新组合。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和高速发展性要求信息技术教学也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时代性和创新性。本人针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实际,提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在课程整合中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时刻注意挖掘和开发教材内容,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五个步骤,即开讲生趣、设疑引趣、授中激趣、练中设趣、课后留趣。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趣味引领,兴趣为先,调动学生学习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快地发展,多种多样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对于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的获取与利用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小学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以信息技术教学为基础的学科,对学生素质全方位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本篇文章主要简析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融合多元智能的教学。为了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挖掘有效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0.
信息素养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营造素养培育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实现其他课程整合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1.
陈春德 《商》2014,(8):288-288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行,初中学科教学方法正在不断的丰富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得到了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了强大的推动力。实验探究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常用的一种模式,实验探究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探究能力会得到培养,对于学生物理学习观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有效使用,才能使其积极作用得到发挥。本文以初中物理课堂如何用信息技术加强实验探究教学为题,对初中物理教学的特点以及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方法与注意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冯鹏 《科技转让集锦》2014,(20):235-235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国青少年尤其中学生必须接受的基础课程,对中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立新型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等对策,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试验和认可。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职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电子商务教学整合的意识淡薄,对于利用学校已有的信息技术资源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自己的教学方式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和各级领导对于基础教育教师能否及是否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不关注。本文主要探讨信息化技术在中职计算机电子商务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的内容就被列入到教育教学的基本大纲当中,学生从中小学开始就接受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在社会人才现状的推动下,高校开设了信息技术专业,专门为社会输送信息技术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校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面临改革,本文详细的阐述了高校如何顺应时代发展,做好信息技术课堂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5.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时量较少,而教学内容相对较多,这给信息技术教学增加了难度。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有效地优化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意义的电脑作品创作,从而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教学整合,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协调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媒体等诸多的因素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课程整合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的人才,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丁心梅 《致富时代》2010,(5):105-105
分别介绍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学生学习语文和教师语文教学的重要影响,分析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  相似文献   

18.
杜德金 《中国电子商务》2013,(8):139-139,141
主题单元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引导学生从整体入子,整体把握,紧扣单元训练项目把相关知识联为一条教学线索,使单元整体运转,体现了中观教学设计思想。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采用单元设计理念来设计教学是十分有效的,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按照单元目标与成果的要求,用一组具有开放性、针对性问题组织、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创建主题资源,能够实现技术与课程的高度融合,更好的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在教学实践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再通过对重点知识的操作、领悟、反思,感受主题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信息技术天地,进行主题的拓展或相关的实践操作,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从而增强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现状,提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健康上网的信息技术教学三部曲的教学策略,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以崭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应用富有启智思维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信息技术在课题教学中的必然性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进人课堂,引发了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到实施策略等一系列的变革。同样,信息技术对学生各学科课程的教学资源及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互动方式等等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理念是倡导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