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庞楷 《消费导刊》2009,(12):29-30
保险消费是居民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我国城镇居民保险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我国保险行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对理性消费的引导。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部分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获取了部分基础数据,通过分析得出了四川地区城镇居民在保险消费中的行为特征,最后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并对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提出了部分建议。  相似文献   

2.
赵冉冉 《北方经贸》2014,(11):134-135
在当前我国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本文着重研究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首先,从理论角度说明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然后,利用消费相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支付工具的多样化、消费信贷的发展、风险管理工具的增加以及资产投资收入的提高等消费金融发展对于提高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水平均具有促进作用,最后针对此结论提出了促进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物价变动和家庭非消费支出明确纳入了分析家庭消费行为的理性预期—持久收入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在物价变动环境下居民家庭消费跨期优化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按收入等级分类的住户调查伪面板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消费行为进行计量分析.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上期消费的惯性作用、家庭实际可消费收入水平及其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速度.近些年来,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需求不足引致内需不振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城镇居民家庭可消费收入增长慢于人均GDP的增长速度,其次是物价特别是住房价格的快速大幅上涨.  相似文献   

4.
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平台型社会责任消费问题日益被关注。立足平台经济情境下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利他”属性,基于弱关系理论和消费者—企业认同理论,从社会互动视角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重塑,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意向驱动因素。实证显示:行为态度、社会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及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认同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意向的生态消费、善因消费和诚信消费三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其中社会规范是最大的影响变量;行为态度在社会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认同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的有机统一,能对平台经济视阈下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意向进行有效的解释与预测,从而为平台社会责任生态化治理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5.
许韶辉  高进 《商》2012,(19):151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面对不断改变的制度环境,消费者行为必然有一个适应和学习过程。为较为深入地研究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利用2003-2011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的面板数据,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并针对各分类进一步进行模型估计。实证结果表明,在国家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存在区域性差异,进而导致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黄守坤 《商业研究》2005,(10):14-17
传统的消费理论都是建立在消费者的理性行为之上的,而实际中的非理性消费非常普遍,因此,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非理性消费的界定、成因、分类、表现规律、后果及防止,是对传统经济学与消费现实结合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领域通常利用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如何进行理性消费决策,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其行为也是一种消费选择行为。因此效用理论可以应用到企业招聘行为偏好分析中,分析企业作为消费主体时,如何对人才所具备的各种素质要求进行选择。得出研究结论,并对企业与求职者活动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8.
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传统的旅游者消费行为理论和新消费行为理论,笔者认为,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是一个过程,它包含于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体系之中,这个行为过程体系由决策行为、空间流动行为、对旅游消费效果的评价行为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消费特点所构成.本文利用旅游消费行为体系以采黔旅游者旅游消费行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能为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河南省1992-2007年统计资料,对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在所选择的样本期内,收入水平是影响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最主要的因素,但从两者的消费函数来看,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基本符合生命周期理论和预期理论,而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则基本符合绝对收入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消费、投资、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是GDP增长的主导因素。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高、消费量大,并且其消费结构直接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特点和消费发展趋势。因此研究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有助于了解国民的消费情况,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面对全球经济衰退,中国乃至世界都在寻找出路,特别是中国,当传统制造业面临挑战,消费特别是文化消费成为提升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而城镇居民作为中国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对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受宏观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消费主体特征、文化产品消费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还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为更好地引导和提高中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文化产业法制建设,为促进我国文化消费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2.
魏婕  任保平 《财贸研究》2012,23(4):17-24
近些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越来越严峻的需求约束,虽然政府采取一系列启动需求的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政策实施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其主因在于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决定了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差别和特殊性。基于这一视角,提出一个衡量中国城乡购买力平衡与否的标尺,并基于1991—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城乡购买力的现状,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城乡购买力仍处于失衡状态,同时仍有诸如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方式差异、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等因素制约着城乡购买力从失衡走向均衡。  相似文献   

13.
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对于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具有积极意义。交通与通讯两类基础设施对居民线上、线下消费的影响存在差异。在普及网购的同时改善城市居民出行条件,使实体店在展示产品、现场体验等方面与电商形成互补,将有助于实现线上、线下渠道的积极互动。以2011—2016年全国近300个地级市构建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验证了基础设施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并发现当前交通、通讯两类设施的交互作用主要体现为协同效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以完善基础设施支持线上、线下渠道共同发展,还能够适应居民家庭年龄结构变化的新特点。上述结论说明,以完善基础设施促成渠道协同,将对全面优化消费者体验、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居民消费效用最大化的理论背景下,结合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利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研究了1997-2013年中国的政府支出对全体居民、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习惯效应,政府支出和居民收入增加会促进居民消费,各省份之间居民消费既可能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可能存在相互竞争的关系。因此为了促进居民消费,需要适当地保持较好的消费习惯,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注意省份之间的密切合作,现阶段可以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居民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另外还需要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城乡居民食品消费行为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城乡居民在食品消费总支出、消费种类、消费数量、增长速度上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是其收入水平存在差距。优化北京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要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展食品市场,增加食品种类,保证食品质量;大力发展餐饮业,提高服务水平;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尽可能使居民的不同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相似文献   

16.
城镇居民收入群体消费函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的建立应该充分考虑到居民之间消费行为的差别,这样就可以使得消费函数更加准确地描述居民的生活状况。依据我国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把城镇居民划分成高、中、低三个收入群体,并且结合消费数据对三个收入群体的消费函数形式进行计量检验,证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有利于提高消费率。  相似文献   

17.
易得性直觉偏差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影响消费者的主观风险认知来影响其消费行为。在易得性直觉偏差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我国消费者的主观风险认知变得日益敏锐,并由此降低了消费者的消费驱动力,促使其消费行为回归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率的提高,不利于我国消费水平的提升。为改善这种状况,应尊重感知风险认知偏差的客观事实,改善民众的主观感受;从消费领域入手,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减少因经营者主观故意而引起的消费风险,增强经济惩罚的威慑力;顺应消费者感性化消费趋势,树立政府在产品安全管理工作方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不同阶层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基于消费者同质性假设的经典消费理论解释转型期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及内需不足问题存在明显局限性。分析中国不同阶层居民消费行为的异质性及过度敏感性特征,对揭示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真实诱因并制定刺激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中国居民依据其可支配收入分为高、中、低三个收入阶层,1992—2007年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各阶层居民的消费均存在过度敏感性,且过度敏感性的大小依收入高低呈"V"字型,其敏感性引致了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因此,现阶段应从微观个体差异和宏观体制完善两个角度制定刺激内需的差异化政策,以矫正中国各阶层居民的消费过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消费者生态购买行为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者的生态购买行为是构建生态消费模式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而现阶段我国消费者生态购买意愿相对不足,已有文献也缺乏基于中国情境的生态购买行为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首次在中国情境下对消费者生态购买行为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消费者生态购买行为主要受到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我国消费者的生态购买意愿取决于生态态度以及生态知识、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情感等因素的交互作用。消费者的生态知识及生态情感能够直接驱动生态购买意愿与行为。因此,为提升我国生态消费水平、构建生态消费模式,应加强生态教育,提高消费者生态知识水平;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构建生态消费价值观;促进生态体验,培育消费者的生态情感;建立全方位制度环境,强化消费者生态态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高铁网络的建设大大提高了中国铁路运输的效率,缩短了不同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居民在不同城市工作和消费成为可能。同时高铁服务通过加速人口和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对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铁在影响经济格局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区域的创新格局,现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整理归纳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对现有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