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白丁 《中国物价》2013,(7):36-38,42
美国从Daubert案开始,不断完善《联邦证据规则》对专家证词采纳标准的规定,并借助《联邦民事诉讼规则》中的即决判决对专家证词进行甄别,赋予法官筛选符合标准的专家证词的权限,以保障反垄断诉讼正常进行。我国在专家证词采纳方面仍是空白,美国的经验可为我国制定反垄断民事诉讼中专家证词采纳标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法务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主要职能是舞弊调查与诉讼支持。法务会计在不同诉讼中所提供的支持是不同的,在同一诉讼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法务会计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收集时必须注意客观性、必要性及时性问题。目前,我国在民事诉讼制度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现行的一些规定和作法基本建立在自发的传统习惯之上,已远远背离了社会发展现实的需要。法务会计在民事诉讼支持中,应提高法务会计诉讼支持的认知度、推进法务会计诉讼的理论研究、增强法务会计专家支持诉讼的能力、拓宽法务会计诉讼支持的业务领域、统一法务会计技术鉴定标准、明确执行诉讼支持业务的法务会计专家的法律责任、构建法务会计专家证人制度。  相似文献   

3.
民事诉讼法中的诚信原则是为了修正对抗制诉讼模式的过火之处。所谓"协同型诉讼模式"就是诚信原则的具体展开,这对于遏制民事诉讼中不诚信的诉讼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仅仅将诚信原则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其适用缺乏相应的司法解释和配套制度。基于此,文章对我国民事诉讼中诚信原则的适用问题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对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真正落实起到一定作用,从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4.
《商》2015,(36)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证据规则,理应得到理论界与司法界的足够重视,但目前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规定却很不完备,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规立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对我国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一些完善建议,旨在为该规则在民事诉讼中更好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相似文献   

5.
余云 《商》2012,(10):127-127
民事诉讼的目的是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与民事诉讼审判方式的改革具有密切的联系。民事诉讼目的观的不同,决定了在实务中将采取不同的结案方式为主。本文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条的规定,探讨在现行民事诉讼法目的观下,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判决型程序和调解型程序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法务会计是会计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法务会计的出现解决了法律和会计之间的沟通问题,为妥善处理与会计有关的法律问题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法务会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它所关注的焦点是经济纠纷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并提出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用于法庭作证。法务会计在我国具体应用于刑事诉讼中和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两大方面。推进法务会计建设对于妥善处理相关案件,维护司法的公正性具有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地针对民事诉讼证据问题做出的司法解释,对于丰富和完善证据法学,规范民事诉讼中证据的适用,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司法审判实践中,适用<证据规定>时,对民事诉讼中若干问题举证时限是否应当确定及如何确定,存在许多模糊认识,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反诉制度建立和完善对于促进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当事人才能提起反诉,本文主要讨论和分析了民事诉讼中反诉的提起条件。  相似文献   

9.
设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旨在程序上方便当事人诉讼,使其免遭讼累,同时在实体上及时弥补刑事被害人因不法侵害所遭受的损失。但是,该制度在现实运行中,却产生了受理范围和请求赔偿范围狭窄、效率低下、受害人民事权利易被忽视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性质、产生背景、公正实现等方面分析,认为附带民事诉讼具有相对独立性,进而指出从长远来看,刑事附民事诉讼可以而且应当从刑事诉讼中分离出来,而目前应在当事人程序选择权、赔偿损失的范围、受理范围、建立刑事损害补偿体系等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完善。  相似文献   

10.
《商》2016,(13):233-234
作为保护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相关民事权益的程序,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具有一新一旧、"分庭抗礼"特点,二者具有相似的价值取向与司法目的,在适用范围上具有一定重合,因此,在实务中如何将当事人刑事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程序进行有效衔接,避免程序不安定,提升对被害人民事权益的有效保护,是当下司法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司法是反垄断法有效运行的关键一环,但是普通民事诉讼程序的设置难以满足反垄断民事诉讼实践发展的特殊需要,给反垄断的司法实务操作带来困难。本文从民事诉讼各个环节所涉及到的程序问题进行分析,借鉴有关国家的立法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对未来建立反垄断民事诉讼程序作些初步  相似文献   

12.
吴晓明  李佳怡 《中国市场》2013,(45):217-218
诉权是公民的程序基本权,是第一制度性权利。2013年1月1日起我国新《民事诉讼法》开始实行,新《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作出了修订,但管辖制度仍与诉权割裂,从而极易侵害当事人的诉权。将当事人于管辖制度享有的权利归属于诉权,以此将诉权保障与管辖制度的建构有机衔接起来,对于加强当事人的诉权保障与完善民事诉讼管辖制度具有重大价值。本文以诉权保障为视角,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中关于诉权保障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最近,由云南省楚雄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州委依法治州和普法领导小组、州司法局组织,在禄丰县开展"专家乡村讲堂"法制宣讲活动。来自楚雄州司法局、州政府法制办和律师事务所的法律专家深入禄丰县乡镇(社区),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农业生产、国土资源及林权、依法行政、民事诉讼、法律援助、婚姻家庭、妇女儿童、老年人权益保障、民事纠纷及社会矛盾调解等内容,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向近300名乡镇、村党员干部进行了讲授。法律专家结合实际,用一个个鲜活的法案故事,讲解了农村常见的土  相似文献   

14.
王子墨 《商场现代化》2012,(20):315-316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带给我许多关于民事诉讼程序的启示,影片中民事纠纷的解决,反映了我国的民事诉讼程序在基层司法中的问题。文章现从影片中的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出发,分析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民事诉讼程序完善的建议,并表达对程序正义的畅想。  相似文献   

15.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在法学界一直存在争议,特别是对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概念的界定。行政民事诉讼作为一项实践脆生立法重视的新兴程序,在学界却长期停留在个案的探讨和零星的关注上,缺乏基础、系统的论证和深入、细致的研究。中国的行政附带民事诉讼需要不断发展和成长,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李福艳 《商》2012,(23):145-145
长期以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司法实践,这也是当前我国司法急需进行规范的问题。但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局限在诉讼法或侵权法领域,很难引领附带民事诉讼真正走出困境。实际上,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难以真正走出困境的主要原因是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本质认识不清。而转变理念、创新体制、完善配套制度等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乱象问题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谷亚林 《消费导刊》2009,(11):137-138
民事诉讼处分原则是调整当事人与法院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相互关系的准则,其含义包括意思自治和权力制约。处分权作为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的体现,意味着当事人对自己的民事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有管理和处置的自由,并通过处分权的行使约束法院审判行为。因此合理扩大当事人处分权的范围,加强对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合理处理民事诉讼中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处分权的关系,是完善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致富天地》2008,(6):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即起诉条件包括以下六个方面:附带民事诉讼以刑事诉讼的成立为前提;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符合法定条件;有明确的被告人;  相似文献   

19.
白璐 《现代商贸工业》2007,19(5):112-113
我国在诉讼上长期实行一元化的证明标准,即刑事、行政和民事诉讼均采用"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不具科学合理性。我国应根据民事诉讼自身的特点,并结合国外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形成以高度盖然性标准为基本原则,并辅以其他标准的多元化证明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品牌》2015,(1)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案件的作用日益显现。随着《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将电子证据作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为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本文通过对电子证据概念、证据资格及证明力等问题进行简述,分析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所常见的关于证据合法性以及证明力审查等实际应用问题,并通过分析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所面临的几个问题,来探究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