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海关》2020,(2):38-38
新冠肺炎是2019年12月在湖北省武汉市首先发现的,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简称“新冠肺炎”,英文简称“NCP”。国务院已批准将新冠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管理。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该冠状病毒命名为“COVID-19”,该病毒是目前已知的第七种能感染人的冠状病毒。海关总署、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公告》,依法、科学、有序、有效指导规范口岸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保护出入境人员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2.
新冠疫情下,中国科技馆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应急科普活动,其中“2020年全国科学实验挑战赛”联动的科普场馆最多、传播范围最广。通过分析该比赛的内容、传播效果等,总结出应急网络科普活动具有活动发起快、活动易参与、传播范围广、寓教于乐强、行业联动广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科普活动在应急科普传播中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以及森林生态旅游业等主要林下经济产业均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暴露了相关产业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产业实现改革。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应进一步完善林产品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互联网+”新模式下的林产品供销系统;强化林下养殖动物防疫管理,增强养殖户科学养殖、安全养殖的意识;把握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森林大健康旅游业,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产生后,我国劳动力大规模失业、就业问题突出。为此,需根据劳动力市场政策引导需求,制定利于支持服务中小规模企业经济恢复的劳动力政策,增强国家财政经济政策支撑职能,应对新冠肺炎冲击力。本文积极推进我国劳动力市场反应及其应对政策研究工作,旨在促进劳动力市场恢复,科学调控我国劳动力市场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真相和谣言相互交织,谣言的大肆传播为疫情防控带来困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谣言的发展分为潜伏期、发展蔓延期、爆发高峰期与回溯长尾期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谣言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辟谣工作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而逐步展开,并采取了针对性极强的辟谣手段,稳定了公众情绪,正确引导了舆论。  相似文献   

6.
王珂  余钧 《中国海关》2020,(2):32-33
Q:海关在国境口岸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实施卫生检疫的法律依据是什么?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以下简称《国境卫生检疫法》)第二条规定,国境卫生检疫机关,依照本法规定实施传染病检疫、监测和卫生监督。《国境卫生检疫法》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传染病是指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检疫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黄热病以及国务院确定和公布的其他传染病。监测传染病,由国务院卫生政部门确定和公布。  相似文献   

7.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对国际市场供给和国际市场需求造成了双重冲击。本文首先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并以山东省对外贸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前山东省对外贸易现状,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切入点,分析影响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几个问题,提出基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山东省对外贸易政策的有效建议,并对如何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非预期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现主要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景区的影响及发展机遇,并提出建立景区“旅游云诊所”服务模式、创新发展“3H3E”旅游产品、推广“旅游+优惠+服务”营销模式等旅游景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对策,以期对旅游景区恢复重启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迅速蔓延至全球,确诊病例超过百万例,2月28日世卫组织宣布将2019冠状病毒病全球传播风险和影响风险级别上调为"很高"。与此同时,全球股市、油价出现大幅度下跌,全球资本进入避险模式。而在中国政府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努力下,中国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各地在科学高效地复工复产。这为中国市场释放巨大潜能,勾勒出良好地发展前景。中国将继续深化金融市场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的韧性,同时加大对受疫情影响国家和地区的援助,同舟共济,战胜疫情。  相似文献   

10.
2020年初期,疫情的蔓延给全球行业带来了冲击,医药行业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文章首先运用波动率公式以及CAPM模型,分析疫情对医药行业的影响以及疫情之下我国的医药行业是否存在超额收益率;其次分析发现疫情对医药行业波动率起着正向影响,且相对整个市场存在超额收益;最后根据疫情对医药行业的影响以及疫情下医药行业的超额收益对经济环境进行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构建促进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科学传播路径能够有效促进公众了解科学知识、辩证地看待科学对人类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公共服务体系承载科学传播使命增强了科学传播的普惠性。“首都科学讲堂”是新形势下探索科学传播路径的典型范例。本文通过分析“首都科学讲堂”的新媒体融合路径,介绍了其以发挥科普工作主体的主导作用为基点,利用信息技术精准提升科学传播水平,以新媒介为补充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的科学传播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是推动科技发展和促进文明进步的重要举措。通信技术的发展让网络平台成为大众获得科学技术资讯的首要来源和主要渠道。为公民科学素质的增长提供了有效的助力。基于互联网的交互式传播,持续影响着科技传播的格局和态势,是新时代高效推进科普工作的利器,本文立足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相关结果,围绕基于互联网交互式传播展开讨论,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应对方法。基于互联网的交互式传播是助推科技创新的有力工具,但需要在健康良性的传播环境中运行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需要专业化的科普团队、有影响力的媒介和完善的监督审查机制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13.
在科技与文化日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各类博物馆和专业机构向社会传播科学文化的职能与日俱增,人民对科学文化的迫切需求需要科技馆和文化馆形成合力。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美国博物馆联盟的构成和运行机制,并与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在专委会设置、职能分工、行业奖项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等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两国在全国性博物馆组织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各类博物馆和专业机构破除学科壁垒、构建联动机制的重要性,并对中国科技文化馆联合体的机制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普讲解是科学普及的一种方式,广泛应用于科普场馆的科学教育过程。在推进科普社会化和创新科普形式的背景下,各地科技组织、传播机构积极创新,引入现场比赛、技能比武等形式,旨在提升科普讲解员的基本技能,提高科学传播成效,提升公众兴趣和媒体关注度。本文以科普讲解大赛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主要特点、传播作用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促进其有序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创产品是科技馆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可以带回家的“移动科技馆”,开发成功的文创产品可以辅助科技馆更好地传播科学和服务公众。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及有效做法,结合中国科技馆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工作的实践经验,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围绕科技馆行业如何更好地发展文创产业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为全国的科技馆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双创”战略背景下,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示,中国科协以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目标,开展“科创中国”工作。通过对科技社团促进科技经济融合的分析和实地调研,认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参与建立的“一馆一院两中心”泉州纺织服饰产业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纺织服饰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是一种有效的产学研融合的组织机制,作为新型研发组织,其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17.
科技馆是进行科学普及的主要场所,也是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阵地。陈列于科技馆的展品展项则是实现科技馆科学普及要义的关键所在,亦是沟通科技馆与大众的重要媒介。随着大众媒介的不断演进,特别是媒介融合的加速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加之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读图时代”“视觉时代”的到来,科技馆的展品叙事也相应地发生了调整与转变。因此,对展品叙事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以中国科技馆为例,从展品叙事切入,通过融媒体叙事、影像化叙事以及故事化叙事三个维度,探索当代科技馆展品叙事的审美创新,以期勾勒出新时期科技馆展品创作、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科普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融通越发广泛、深入、频繁和紧密,在科普领域也出现了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和公众参与科学等新提法和新理念。文章综述了科普在国内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科学传播与科普的争论中,作者建议中国科普在国际交流中应直接使用“Kepu”一词取代其它译文,并进一步在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下提出新时代科普内涵及科普外延拓展应体现的价值要求,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科普,实现科普的价值与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19.
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科学普及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科普统计的调查数据,从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传媒、科普活动5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京津冀三地的科普现状,总结了三地科普事业统筹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