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是我国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路径,建设我国区域经济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良性互动,以新型城镇化促进产业转型,以产业转型带动新型城镇化.通过研究新型城镇化和产业转型互动机制,分析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产业转型发展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产业转型良性互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提升产业聚集是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处理好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保障。河南省在推进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协调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促进河南省产业集聚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伴随经济的发展,通过人口的产业转移和区域集聚而形成的。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水平与世界水平基本持平。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自然形成的,另一方面政府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在城镇化过程中,部分失地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证,这种情况在小城镇建设中尤为严重。通过探讨将土地资源作为农民城镇化中的保障,以此保证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能够平稳过渡,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协整检验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理论,对天津市城镇化水平和产业承接量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转移效应确实给天津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显著的效果,并且城镇化水平能够促进和引导产业转移,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本文对于合理引导和有效促进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赵小平 《中国物价》2013,(12):70-73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发展反过来促进产业的发展,二者应该是协调同步发展关系。我国部分地区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是:城镇化的产业支撑薄弱;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脱离,并明显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正确处理好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城镇化和产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是我们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提升城镇化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处理好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保障。中原经济区在推进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缺陷。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促进中原经济区产业集聚和城镇化互动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的实质是产业和人口的空间聚集,发展特色产业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就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新型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对特色产业和农村城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继而对特色产业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结论显示:特色产业利用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形成产业集聚,通过扩大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增强中小微企业活力,实现农民就业非农化转移,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城镇化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速劳动力空间集聚为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软硬性条件。以南丰县为例,政府应引导市场主体制定蜜橘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蜜橘产业组织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以及社会化服务,同时配套实施产业金融支持政策,注重特色品牌塑造和产品技术研发,最终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现象与城镇化有着很强的关联性,二者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可以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反过来又能促进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辽宁省为例,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重点研究了该省产业集群对与城镇化进程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化和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路径,把河北建设成为经济强省,关键是要积极推进二者的良性互动,以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集聚。在城镇化的初期阶段,集聚是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又是工业化的促进器。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特别是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新型城镇化建设出发,研究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的发生机制,探讨了二者的发展顺序问题,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产业集聚的支持体系,进而展望了未来我省城镇化发展与产业集聚良性互动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0.
产业发展是实现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基于城乡协调发展角度,研究河南省城镇化和产业变化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关联度,探索河南省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选择和区域布局,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协调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1.
彭宗忠 《商》2013,(22):219-220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之间各种矛盾逐步加剧,传统城镇化道路已无法持续。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建成了创新型城市,需要评价其在产业体系、管理制度、科技成果、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实绩。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应对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向城镇转移,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已经成为河北省在未来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速度有所加快。国内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区域,往往也是城镇化建设的相对薄弱区域,二者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当前应充分发挥产业转移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带动作用。一、城镇化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城镇化是指二、三次产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使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发展过程。城镇化是人口集  相似文献   

13.
郭静 《北方经贸》2015,(4):86-87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抛弃以往单纯追求城镇人口规模与区域空间扩张的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这无疑需要产业的支撑 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集聚水平,是实现城镇化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前,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增强,自然生态环境建设良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促进了人口流动,刺激消费需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产业转型升级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撑。为推动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推动产业整体结构与产业内部优化升级;着力推动与农业相关产业发展;利用临空经济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产业升级同步,增加就业岗位;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加强投资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我国拉动内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条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然而,由于农业转移人口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高昂的市民化成本的阻隔,以及存在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不足等困境,"半城镇化"问题长期阻碍着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为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顺利市民化,本文提出三条对策:第一,政府要继续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第二,政府、企业和个人要协同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第三,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要突破思想障碍和社会偏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镇。  相似文献   

16.
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为农产品流通产业效率提升注入了活力,而农产品流通产业效率提升也为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耦合水平会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产生影响。利用DEA-Malquist和耦合度模型系统对2009—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技术效率以及人口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流通产业技术效率低和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是同时存在的;农产品流通产业全要素生长率增长是技术进步驱动的,而非技术效率驱动的;农产品流通产业效率提升和人口城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耦合度呈现出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轮动趋势,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显著差异。在耦合度较低的区域,应最大化发挥城市溢出效应,全面提升农产品流通产业技术效率;在耦合度较高的区域,要积极促进城镇化发展,加强与电子商务融合,全面优化农产品流通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郑国山  李晓翠 《商》2014,(31):227-228,203
针对襄阳市各城镇存在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缺乏、产业定位不清晰、产业聚集效应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提出要加强襄阳市产业集群优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具体对策包括:科学合理规划新型城镇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聚集,通过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实现产业集群与新型城镇化可持续互动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维持7%以上的中速发展过程中,政府将有更多精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带来大量的市场需求,是最大的潜在内需和持久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机遇。城镇化中注意防止过度城镇化、大都市病、房地产化、农民工过度边缘化、有速度质量的城镇化等问题。城镇化应该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农民工向流出地的回流。  相似文献   

19.
刘刚 《市场论坛》2013,(2):13-14,35
根据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产业的发展和结构优化过程会出现城镇化效应。通过研究产业总产值的增长所产生的城镇化效应,以及三次产业增长和结构优化对产业总产值的影响,表明三次产业发展的城镇化效用各有不同,产业增长推动城镇化效用存在明显边际作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应把第二、三次产业同时推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镇化机遇、问题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经济维持7%以上的中速发展过程中,政府将有更多精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化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带来大量的市场需求,是最大的潜在内需和持久增长的动力源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机遇。城镇化中注意防止过度城镇化、大都市病、房地产化、农民工过度边缘化、有速度质量的城镇化等问题。城镇化应该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智慧城市;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农民工向流出地的回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