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文章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模式从单边治理走向多边利益主体共同治理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试图研究在考虑公司发展阶段和公司发展外部环境基础上的"股东至上"主义和"利益相关者至上"主义有效结合的公司治理模式,发现不同公司治理模式之间并非相互对立,进而提出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理论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并借鉴不同模式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股东至上理论与委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的治理主体是股东,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受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的治理主体则多元化:包括公司股东、管理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及当地社区等。本文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对股份公司控制权争夺机制的初步分析,推定受托人模式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在财务理论里面,传统的观念将股东置于企业中一个非常高的位置,公司的财务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但是,越来越多的公司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外加利益相关者财务理论的指导,公司财务治理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只有通过共同协商多边谈判来实现,加强利益相关者和市场的合作,达到均衡利益相关者各方面的收入。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机制的构建与优化方式,以促进利益相关者有效地参与公司的财务治理,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论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原则与消费者参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郭金林 《消费经济》2002,18(1):59-61
传统的股东主权公司治理理论认为股东是公司治理的惟一主体,但是,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失灵表明,股东主权原则存在严重缺陷,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原则认为股东、职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以及社区等都是公司治理的主体,公司治理结构是以利益相关者为主体对经营者进行激励与约束的各种制度安排,本文在论证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力基础上探讨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原则,特别是作为利益相关者的消费者参与公司治理的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利益相关者理论侧重于研究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要求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同时也要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它使得企业的发展由原来的以"股东为中心"模式发展成为以"利益相关者为中心"的模式。旅行社在经营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具体有内部利益主体、旅游协作利益团体、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旅游消费者等。因此,在旅行社的发展过程中,更要重视旅游利益相关者,正视他们与旅行社之间的利益共享。为此,本文通过分析旅行社利益相关主体,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提出旅行社社会责任的合理评价指标,并赋予权重,构成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增强旅行社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旅行社的经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鉴于现行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引发对企业目标的争议,"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首先简单介绍了"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然后概述"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最后提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越来越为学者们重视.在探讨了"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理论渊源及其内涵后,通过与"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比较,对"利益相关者"模式进行了评价,最后结合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状,就如何引入"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8.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下财务报告若干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是由股东、债权人、经营者、雇员、政府和客户等各利益主体构成的"契约网",作为关系契约的企业,要达到长期稳定的合作目的,就要确保缔约的各利益相关者平等和独立,尤其要共同治理财务报告,这对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财务控制权配置是财务治理的核心内容。合理的财务控制权安排可以抑制内部人的道德风险,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本文从企业资源聚集的角度,构造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效用函数并分析其特征,认为利益相关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动态竞争关系,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应按照以股东为主导的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的模式来分层次配置。  相似文献   

10.
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寻求一种利益的均衡,要求公司的治理主体扩大到包括股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这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产生了冲突。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利益均衡有可能会导致效率的损失,其还面临着实际运作中的各种问题。作为公司治理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动机和能力,本文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下治理主体应包括以股东为主的各核心利益相关者。  相似文献   

11.
随着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日益突出,"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模式受到越多越多的青睐,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丰硕。为此,总结了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并总结了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和分类方法,对目前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分析,为国内外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郭艳萍 《商业时代》2004,(21):31-31,37
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是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的契约,治理起因于产权的分离,治理的功能是权、责、利的分配,治理模式有效率的前提是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均衡分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公司治理的思想源流,导致了两种迥异的治理模式:股东单边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应当采取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现代公司是多边契约关系的集合体。公司的各相关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原有的以"股东至上"的单边治理模式已不适应新环境的需求,因此,现代公司需建立一个由各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共同治理机制,谋求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财务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14.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必然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对传统公司治理理论“股东至上”逻辑的颠覆,是新经济环境下公司治理理论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由于"股东至上理论"不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利益相关者者理论"越来越流行。首先介绍利益相关者理论,然后从这个视角具体分析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出结论:企业应正确处理好与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观,使公司治理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6.
《商》2015,(50)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不断朝着知识化和信息化发展,以物质资本等硬资本为主的企业资源机构逐渐转向以人力资本等软资本为主。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治理层的权利越来越大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一直占据主流位置的传统的"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人们迫切需要企业在企业治理等方面纳入更多利益主体,因此,利益相关者理论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随着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兴起,企业从关注利润转变为关注企业增值,也使得利益相关者分享企业增值成为企业治理中一个重要问题。所以以利益相关者治理为背景,研究企业价值增值的形成和分享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是现代企业治理的一种新思维,目前仍处于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的阶段。本文从董事会职责的调整、利益相关者的保护范围和力度、以及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机制的构建,希望对理论和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一、美国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的发展 (一)经理人员控制权模式(20世纪60-70年代) 此阶段美国基本上处于经理人员控制权主导模式,公司多数是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以企业为中心,重视发展"企业家族"的机会.高层管理者认为公司的股东只是利益必须被满足的几个重要利益相关者中的一部分,因此管理目标不是最大化股东价值,而是在股东利益和雇员、供应商和当地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恰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多元主体公司治理模式与企业的业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模式正趋于同化,即朝着以股东利益为主导、以盈利为导向、重视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模式发展。这就决定了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既要包括针对股东的财务业绩等经济指标,又要包括针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指标。  相似文献   

20.
彭琳 《北方经贸》2012,(5):113-114
现代企业已由单边治理模式逐渐转为多边共同治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时,也需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均衡。本文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总体目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指导思想,通过分析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构建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框架,提出了一套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