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文章对平台型电商责任追索策略进行了界定和分类,探索了责任追索策略对平台型电商集体声誉的影响,并引入社会支持理论,对责任追索策略与平台服务策略的协同效应进行了探讨。文章采用了情景实验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惩罚型责任追索策略,补偿型责任追索策略对平台型电商集体声誉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信息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均能够正向调节责任追索策略对平台型电商集体声誉的影响;在线消费者角色同样具有调节作用,对于受害者,补偿型策略比惩罚型策略对平台型电商集体声誉的正向影响更强,对于观察者,两种策略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文章为平台型电商市场的声誉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
平台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引擎,陷入治理困境的平台垄断问题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已有互联网平台垄断研究,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和数据要素市场理论,探索数据创新视角下互联网平台垄断治理困境的原因、有效认定路径和治理机制。基于数据要素价值的垄断治理路径研究认为,追求规模经济的互联网平台必然走向数据过度集中或分散,导致平台经济发展负循环,其治理结果则因缺乏对数字经济情境的深刻反思而陷入垄断主体界定争议等研究;而基于数据创新价值的垄断治理路径研究则认为,互联网平台垄断的实质是抑制数据创新价值创造,有限的互联网平台垄断治理路径构建应契合数据创新价值创造规律。由此,本文提出基于数据创新价值的互联网平台垄断治理建议:以赋能数据创新价值主体、企业服务化及分布式数据处理变革方式推动的数据创新行为实现,推动平台发展正循环发展,有效治理互联网平台垄断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多种类多品牌混播直播模式下,许多电商直播采用快节奏和低价格的方式来刺激消费者购买,导致品牌内涵被弱化,甚至品牌形象受损。鉴于此,为树立和维护品牌形象,品牌商家更倾向于通过品牌专场直播进行营销。基于说服理论和刺激—机体—反应(Stimulus-Organism-Response,SOR)理论,从说服主体、说服信息、说服情境三个方面,探索品牌专场直播中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探究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以及品牌声誉的调节作用,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收集的429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检验品牌专场直播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品牌专场直播中,主播与品牌匹配度、商品信息质量、直播间氛围能够正向影响消费者感知价值,进而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积极影响,感知价值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品牌声誉在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即品牌声誉越高,感知价值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正向影响越小。为更好地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在品牌专场直播中,品牌商家应选择合适的主播,提高主播与品牌匹配度,有效展示品牌内涵;与直播平台加强合作,共同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及时的商品信息,提高品牌公信力;营造良好...  相似文献   

4.
在线声誉机制是网购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买家网购信任决策的重要参考。买家感知声誉信息可信度正向影响其对声誉信息的使用程度,并正向影响买家的网购金额,但声誉信息的使用度对买家网购金额的影响是负向的。发挥在线声誉机制的作用,一方面要提升声誉信息的可信度,杜绝卖家"刷信用"和报复给"差评"的买家,以及买家的恶意"差评";另一方面要提高使用声誉信息的方便性。私人秩序和公共秩序是网上交易治理不可或缺的两种机制,在保证网购平台诚信交易方面,除需要以声誉机制为基础的私人秩序之外,也需要进行以法律法规为主体的公共秩序治理。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央政府要求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清理进行了界定,对平台的规范要求进行了明确,对地方政府的违规担保提出了严厉制止,对平台融资和银行信贷管理提出要加强监管.但地方融资平台治理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所有者主体缺位、内部人控制行为普遍、易出现经理短期行为、过渡的在职消费和非法收入等.为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治理水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未雨绸缪,做好如下工作:如加强竞争、做好政企分离、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行为、创新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6.
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平台型社会责任消费问题日益被关注。立足平台经济情境下社会责任消费行为的“利他”属性,基于弱关系理论和消费者—企业认同理论,从社会互动视角对计划行为理论进行重塑,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意向驱动因素。实证显示:行为态度、社会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及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认同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意向的生态消费、善因消费和诚信消费三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其中社会规范是最大的影响变量;行为态度在社会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认同与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修正后的计划行为理论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理性逻辑和情感逻辑的有机统一,能对平台经济视阈下社会责任消费行为意向进行有效的解释与预测,从而为平台社会责任生态化治理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在渠道合作情境下,以制造商的合同监督和企业间联合行动为工具测量合同治理的保障功能和协作功能,探讨二者对经销商主动投机行为和被动投机行为的影响差异。通过对512份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合同监督有助于抑制经销商的主动投机行为,但对其被动投机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第二,企业间联合行动有助于抑制经销商的被动投机行为,但对其主动投机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第三,经销商的主动投机行为和被动投机行为均会负向影响合作绩效;第四,经销商的主动投机行为中介合同监督对合作绩效的正向影响,被动投机行为中介企业间联合行动对合作绩效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淘宝"和"京东"的数据,从消费者选择和商家经营决策两方面实证认证机制和信用监管对声誉机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信用状态和认证机制能显著提高声誉信号对产品销量和质量的促进作用.不同平台和信用环境下声誉机制和认证机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在声誉和信用水平较高的平台环境下,声誉机制对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否则,声誉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据此,本文提出了加强信用监管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双边市场用户规模及营销服务水平是社交电商平台核心竞争力。研究双边市场用户的定价问题对社交电商平台稳健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效用模型和Hotelling模型构建社交电商平台在垄断、双寡头竞争情形下的定价模型,研究发现:(1)消费者信息分享度与平台双边用户定价及平台利润呈正比;(2)消费者社交成本与消费者定价成反比,与商家定价成正比。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负效应与双边市场定价成正比,与社交电商平台利润成反比;(3)社交电商平台营销服务水平与平台双边用户定价均成正比,平台利润随营销服务水平增长呈先增后减的趋势;(4)商家对消费者的交叉网络外部性与消费者定价成反比,消费者对商家的交叉网络外部性与商家定价成反比;(5)单归属和多归属情形下,社交电商平台利润差随平台间营销服务差异增大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基于研究结论,社交电商平台应采取倾斜式定价、交叉价格补贴、差异化定价策略,以增强用户粘性,获得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必需设施理论产生于反垄断法规制垄断者拒绝交易行为的实践,并在美国和欧盟得到一定的适用与发展。目前,我国部分反垄断规范性文件初步规定了必需设施原则,由于数字经济领域拒绝交易行为的复杂性和反垄断治理的不彻底性,因而有必要借鉴美国和欧盟的必需设施理论及实践,并在平台经济反垄断规范中加以规定。平台必需设施的认定,不仅应在规制理念层面坚持目的正当、比例原则与权利救济的审慎原则,同时从平台的必需性和拒绝行为的不正当性两个规则层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1.
杜善重 《财贸经济》2022,43(2):68-82
非家族股东治理能够有效助力家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转型的目标,因而提升非家族股东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数字金融作为传统金融发展模式的重要创新,能够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促使非家族股东积极参与家族企业治理。基于此,本文以代理理论与社会情感财富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数字金融对非家族股东治理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非家族股东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缓解代理冲突、弱化家族控制与强化传承意愿,提升非家族股东治理水平。拓展性分析发现,对于非创业型、融资约束较强、位于金融监管程度较强地区的家族企业来说,数字金融对非家族股东治理的积极效应更显著;数字金融对异质性非家族股东制衡度存在差异化影响,即相较于外资股东与机构股东制衡度,数字金融能够强化国有股东与民营股东对家族股东的制衡;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升非家族股东治理水平促进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数字金融视角探究非家族股东治理的动机,丰富了数字金融与非家族股东治理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电商交易流量红利趋于放缓的形势下,增强用户嵌入性、创造平台的长期价值成为电商平台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研究信用机制三个要素(印章、评价、契约)对用户嵌入性的递进梯度效应,同时,基于“认知-情感”框架,进一步揭示二者之间的中介机制,即在认知与情感双路径中间构建一条链式中介路径,最终形成双元反向链式中介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三个要素对用户嵌入性呈现逐级递增的正向影响,其中,风险感知与信任在印章、契约机制与用户嵌入关系中起到链式中介作用;评价机制对用户的信任影响不显著,而信用评价机制的规则设计、内容真实度是难以形成用户信任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于拓展平台信用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并为实践中如何构建信用体系和促进用户深度嵌入到平台进而创造平台的长期价值提供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3.
通道费的市场规则:基于弱自然垄断行业特征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零售商既具有明显的网络产业特征,又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竞争性交易平台,进场费的费率可以视作供货商接入零售商网络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时的接入价格.同时,连锁零售商具有显著的弱自然垄断行业特征,对于通道费规制效应的研究应当从这一重要特征入手.文章研究结论认为针对大型零售商通道费的规制行为违背了经济理性,而大型专业零售商的通道费水平则需要相关机构进行经济性规制.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技术下,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可以通过共享被加工成知识,从而促进消费者人格的发展以及征信等行业的升级。从本质来讲,信息共享发挥着知识服务的功能。然而,在云计算和区块链等大数据技术支持下,信息共享呈现出信息的集中收集与传输、分节点存储与利用特征,这在方便信息共享与知识服务的同时,造成了共享者组织有序与共享整体高效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共享知识服务功能的实现由此受阻。在对我国治理共享实证资料进行文本分析、对现有共享治理机制效果进行测评的同时,重点借鉴欧美共享治理经验特别是英国沙箱监管模式,并运用知识治理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与我国现有治理机制相比,知识治理机制更适合化解当前面临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大数据技术下信息共享的知识服务功能。根据知识治理机制,我国宜加强对共享者准入与退出的外部监管,引导共享者自我完善内部组织并寻求彼此协作,以确保共享有序;同时提高消费者对共享的参与度,合理配置消费者和共享者对信息享有的权利,强化权利保护与侵权规制,激励信息共享高效开展。在知识治理机制实施过程中,治理者既要借助法律等正式制度的规制作用,也要借助行业自律规范的引导作用。在评估知识治理机制绩效时,要着重考察信息共享对相关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消费者对知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交易存在着信用、法律、技术和安全等方面的风险,通过建立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可以减少这方面的风险,可以在诚信、支付和物流方面对买卖双方的利益进行保护。但我国目前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的建设还存在着监管不足、与银行合作不理想、自身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账务管理能力和平台稳定性不高、收费混乱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既要从政府、银行等外部环境入手,更应重视平台自身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平台的公信度,对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进行切实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发展中,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够为中小型企业客户提供开放的交易平台,使得卖家能够通过较小的成本向更多的消费者推销自己的产品.它提供了一个在线的"集市",买家和卖家都可以通过这个在线"集市"来沟通、交流或者完成交易.本文旨在探索第三方交易平台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定位,并分析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目前关于电子商务市场下声誉问题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对一般网络市场声誉评价机制设计以及声誉评价系统的效率研究上,对于网络环境下逆向选择问题对声誉机制的影响还缺乏系统的分析。文章以淘宝网香水市场交易数据为样本,对逆向选择环境下网络市场声誉机制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具有本土性特征的淘宝网声誉机制能够有效抵消网络市场逆向选择问题,但是,电子商务市场逆向选择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声誉评价系统作用的发挥。文章还基于声誉机制模型在解决逆向选择时的缺陷,提出了声誉机制的改进模型,试图能有效地激励卖家与买家以诚实的交易来获取声誉度。  相似文献   

18.
基于迁徙理论,从驱动与锁定双视角出发,从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和锁定因素三个层面对线上线下融合(O2O)生鲜电商平台重复购买意愿影响因素与内在机理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网络调查问卷采集886份消费者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说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影响O2O生鲜电商平台重复购买意愿具有驱动效应和锁定效应两大机制,其中顾客满意度是驱动效应中的中介变量,顾客惰性是锁定效应中的中介变量。此外,推力因素的便利性、拉力因素的感知价值、锁定因素的转换成本、主观规范与在线涉入度均对消费者重复购买意愿产生正向影响。在后疫情时代,O2O生鲜电商企业应重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关系型营销理念,强化体验营销手段,在满足消费者便利性需求与高价值感受的同时,增强消费者对O2O生鲜电商平台的交易依赖,提高消费者黏性。  相似文献   

19.
Understanding consump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ubsistence marketplac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article describes exploratory research on how consumers and small entrepreneurs navigate subsistence marketplace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social networks, a central characteristic of these contexts. Existing studies have characterized subsistence contexts as 1-to-1 interactional marketplaces due to the prevalence of face-to-face interactions among consumers and sellers when evaluating products, making purchases, and operating small businesses. This research uses survey methods to study these networks,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how individuals interact within them, the kind of information being shared, their influence on purchase decisions and business decisions, and finally, their impact on the marketplace skills of subsistence consumers and entrepreneurs. Consideration of both consumers and entrepreneurs provides perspective on the role of social networks from both sides of the business transaction.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implications for business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